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也·第六篇

《雍也》是《论语》的第六篇,一共包括16章。本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孔子特别称赞了颜回的好学,也批评了冉求的不努力。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 ,以临其民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①南面:就是脸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从君主到地方长官都面南而坐。②仲弓:冉雍。子桑伯子:人名。③简:简单,简约,不烦琐。④居:为人,居心。⑤临:面对,面临。有治理的意思。⑥无乃:难道不是。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记录的是仲弓和孔子间的对话。孔子赞扬仲弓有当卿大夫治国的才能。同时仲弓也很善于学习:在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能在夫子的简短答复上有进一步的阐发,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关于“简”,仲弓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办事可以简要以方便百姓,但为人不能太随便。做人严肃认真,做事抓住大体要害,直截了当,这样既能不失于轻率,又能实现办事高效。通过仲弓这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夫子对弟子的臧否是何等的精到。

仲弓回答孔子的那番话今天仍对我们深有启发。如何把握事物的度?简单明了当然很好,然而,做事能不能太过草率简单呢?在眼下这个越来越精致的社会里,稍微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全盘性的溃败。细节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迁怒:迁,转移。指的是自己不如意或受了气,却对别人发火。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圣人的智慧

如果说一个人质美文雅,文质彬彬,那么此人可谓人之佼者。虽说质美与天赋有关,但后天影响极其重要;文雅完全出自后天之学。故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虔敬修养主要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颜回好学,能够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其境界之高无人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威风凛凛,因对工作不满意,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把怒气发在无辜者的身上,于是手下人对其望而生畏。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才识过人,急别人所不能急,因礼仪修养欠缺,故经常发火;另一种是才识一般,且居上不宽,加之为礼不敬,故对他人求全责备,似乎唯有他才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一种人是质胜文的表现,第二种是质与文修养均一般所致。“不贰过”则是智的表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如果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么是这个人智力有问题,要么是修养太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好这两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所以加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注释

①三月:泛指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不一定指三月。②日月:指较短的一段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译文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门中是其他弟子学习的楷模。要进行“虔”之修养,必须有颜回那样的恒心,方能得到圣人之真传并有所发挥。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一个人抱定一个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现实中的浮躁之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故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是说这些人就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业,而是这些人的意志恒心出了问题,不愿踏踏实实走向成功。还有一种人,事业上一鸣惊人,但不思进取,最后落得家图四壁,这也是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注释

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当时鲁国的执政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帮助他推行新政。②何有:何难。③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于世,德行和颜渊并称。费:季氏的一个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④汶:齐鲁之间的大汶河。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是讲孔子弟子从政的事。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其弟子从政的能力,孔子不遗余力地做了推荐。他分别称赞了仲由、子贡、冉求三人有果断勇敢、通达事理、多才多艺的优点。后来,三人都在鲁国为官。季氏也想让闵子骞出来做官,但是闵子骞不愿为季氏而背弃鲁国国君,果断地拒绝了。

任用贤才是任何一个团队想要发展的关键。孔子生逢末世,自己的政治才能很难施展,但他却乐于培养贤才,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尽力为国家服务。可惜鲁国执政者不愿重用孔门弟子,否则鲁国的衰亡也许不会像后来那么快。在孔子当世的春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动和争夺现象,楚才晋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的性向各异,能力不同,但只要针对自身实际强化自己的专长修养,定会有所作为的。作为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也要注意,通才固然好,但毕竟是少数;专才固然偏,虽没有统揽全局之能力,但只要才尽其用,三个臭皮匠,就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特别在信息化和专业化特别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的力量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中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项既定工作。所以我们对待人才应量才使用,切不可求全责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食(sì):饭。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不幸的是他只活了二十九岁。颜回去世后,孔子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的悲痛欲绝的呼声。本文大致都是颜回死后,孔子对他的回忆和评价。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多才多艺如冉有,机智善辩有子贡,孔子只肯定颜回好学,这真是个无上的荣誉!孔子认为颜回有极高的修养:从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误绝不再犯。这是其他弟子不可企及的地方。颜回对“仁”的理解和体悟很深,能够长期恪守“仁”的准则,而其他的弟子只能在短期内做到罢了。颜回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吃得很简单,住得很简陋,别人都无法忍受,他却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真是难得的贤人啊!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圣人的智慧

朱熹《论语集注》对儒解释为学者之称。何谓君子儒?很难准确地下判断,因为在孔子思想中君子和仁者互相交叉,何者为上,何者次之,难以分辨。如: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由此可见,君子之儒在于学以致用,小人之儒在于工于笔墨。从内涵看,文胜则柔弱,质强则直绞,所以应学以致用,文质彬彬,相得益彰。


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谓的“质”指的是未经过文明熏陶的人的先天本质。古人没有礼乐文化,因而其行为是人的本性的表露,故称之为“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年轻人,对待学习心浮气躁,鄙视传统礼仪文化,个性张狂,我行我素,真如“野人”一般,故“质胜文则野”。孔子所指的“史”,即古代史官,咬文嚼字,书生气太重,有时太酸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类似之人,受礼仪约束太重,书呆子气太浓,性格拘谨,做事呆板,有时也太迂腐,故“文胜质则史”。文和质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孔子很重视的“礼乐”属于“文”的范畴。其实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都是偏重于“文”的方向。孔子也看到了“礼乐”的某些弊端。他强调文与质一定要相匹配,不能偏废,就像真正的君子不仅要精通各种礼仪,而且还应该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一样。要做到不背离君子之道,必须勤于学习古代的典籍制度,同时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文明社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好呢?这就是孔子讲的“文质彬彬”,即内在的文采与质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既个性鲜明,又文采飞扬,这才是君子之貌。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注释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应该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圣人的智慧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而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人应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既不能施于人,人也不能施于己。这样的生活,心底坦然,无忧无惧,笑口常开。虚伪,狡诈,占了便宜沾沾自喜,工于心计自鸣得意,玩弄手段自觉高明,事后则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生活,自我封闭,不是郁郁寡欢,就是担惊受怕。所以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正直豁达之人是非常重要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所提出的加强自我修养,重点在于不断学习,但是关于自身修养的学习又有层次的不同。孔子对待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知道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占的比重很大。因为不学习无以立身,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出人头地的需要,为了自我前程的需要……总之不得不学。第二种是爱好学习,此类人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第三种是以学习为乐者。这种人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学,更重要的是视学习为生命的一部分,学则乐,不学则忧。同样,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青少年,壮年,老年,与这三个年龄段相统一,大多数人经历着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学习层次。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多数人是为“迫”而学,故知之,是一种他觉阶段;在壮年时期,由于“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丰富阅历及工作上的需要,加之心理上的成熟,多数人可以说处于好学阶段,曰好之;到了老年,多数人的境况处于稳定状态,儿女成人,老人安康,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总觉得空荡荡的不充实,“知天命”的内部动机促使老年人开始学习,且处于一种乐学的状态,曰乐之。壮年的好学,是因为工作需要让其产生了兴趣,故为了精益求精而好学,即实用让人产生了兴趣;老年的乐学,是因为没有压力,精力又充沛,学而充实故快乐。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圣人的智慧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与人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中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孔子的这句话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启发意义也很大,其一,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对教学难易度进行调整,这是一名老师应具备的素质;其二,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弟子开设不同水平的课程,并且,针对弟子的不同性向,成才的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与智者相似。②仁者乐山:山岿然屹立,仁者守志不移,故两者相似。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圣人的智慧

怎样有效地学习呢?孔子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就学习某种东西而言,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以它为乐才能有上乘的领悟。传授和交流学问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中等智商以上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商以下的人是不能跟他谈论的。孔子把自己欣赏的上层士大夫分为智者和仁者。智者的聪明就像流水一样,不滞于形,川流不息。仁者的坚毅如同那巍峨的高山一样,挺拔屹立。智者头脑活跃喜欢运动,仁者心境沉着喜欢安静。智者看透世相笑口常开,仁者与世无争健康长寿。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然水有如此高的品格,那么智者当然会喜好水,并把自己的智慧才能运用得似水一样,所到之处无不利万物而不争,成果显著。故智者善动,并以利万物,成绩斐然而快乐。《周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涵养深厚,其品德似山高,如地厚,心胸宽广,宠辱不惊,故仁者乐山,处事沉稳。由于其品德威望重如高山,给人以生命永存的美好印象,故仁者寿。智者之乐与仁者之寿,与前文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同一个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才能区,关键是你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里,适当的取舍就显得很重要。只有先成为专才,才有成为全才的希望。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②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做事情,先努力克服困难,最后取得成果才有意义。宰我问孔子的这个问题有些刁难的意味,孔子明白宰我的意图,告诉他君子是有头脑的,是不可以草率行事,更不会被愚弄的。人的确有太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我们渴望外在的某种力量来助己一臂之力,可是最终发现,解决所有问题的还是我们自己。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事物上,不如增强自己的力量,真正自己把握命运。孔子把仁者君子面对此种情况时应具备的品质告诉了他,即君子好学,对于神秘的东西可以先观察一下,如果没有探索的必要,他是不会钻牛角尖陷进去的;君子善良,但应该直且智,虽然一时被骗,但他不会被欺骗者牵着鼻子走,他会凭着自己的智慧做出合理的判断,是不会受别人迷惑的。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南子:宋国的美女,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年老昏庸,南子实际上掌握了卫国的政权。为人淫乱,名声极坏。②矢:通“誓”,此处讲发誓。③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圣人的智慧

很多人针对本段内容妄猜孔子与南子有苟且之事,这不太好。如果孔子真做了见不得人的事,那么恐怕后人就不会为之加冕“圣人”之誉了。虽然孔子主张“男女不杂坐,不同 枷,不同巾栉,不亲授”,但从礼仪角度出发,南子要召见他,他不得不从。而从孔子的毒誓和他平时的为人修养来看,孔子绝对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是知书达礼之人,是正人君子,这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知书,还必须达礼,这样才能很好地完善自我修养。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是不偏不倚,既非太过也非不及。庸:是平常,普通,遵循常理而不变。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圣人的智慧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不走极端。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孔子最推崇的美德,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记》中有《中庸》篇,后来被宋代大儒朱熹单独挑出,成为《四书》的组成部分。中庸,就是要求做事为人不偏不倚,圆者中规,方者合矩,与道相合。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十分困难的,它一方面取决于人对“道”的认识程度,只有深刻地领会“道”的内涵,才能做到不逾规矩,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极高明”;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上,做事要恰到好处,要拿捏得很准,即是所谓“道中庸”。

在今天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谁再敢提“中庸”之类的玩意,好像就是西元前的土老帽了。可谁又敢拍着胸脯说“中庸”一定过时了呢?古老的智慧如同千年的陈酿,只有真正懂酒的人才能品得出滋味。人与人交往不是件简单的事,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欣赏你飞扬的激情,横溢的才华。有人说,不遭人忌是庸才。即便事实真是如此,我们也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做事更稳一点,个性更收敛一点,或许不是什么坏事。精光内敛,不是因为胆小怯懦,而是成熟的一个标志。

LZci1d0Sl/IxF8YLihNnf2wNPrVTXuULCA19xai96nh+iKIOpEC1qSMBNfGHgja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