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冶长·第五篇

这一篇共15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对众弟子以及对当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评论。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标准和思想。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 ,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 ;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芝。鲁国人,孔子弟子。②妻(qì):这里作动词,把女儿嫁给他。③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黑色长绳。这里指代监狱。④子:指自己的女儿。⑤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一作“括”,又名韬(tāo),字子容。鲁国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本名仲孙阅,因居于南宫,以之为姓。谥号敬叔,故也称南宫敬叔。孔子弟子。⑥邦有道:指社会秩序好,政治清明,国家太平兴盛。废:废置不用。⑦刑戮:戮,杀。刑戮,泛指受刑罚,受惩治。⑧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圣人的智慧

以上三章讲的是孔子眼中的弟子们。孔子认为公冶长是君子,即使他被囚禁在监狱里,孔子仍然坚持把女儿嫁给他。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做个好官;遭逢乱世的时候,他也会免受刑戮。孔子就做主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孔子由衷地称赞宓不齐:“真是个君子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最重视的是弟子们的德行。怎样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孔子的智慧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并做主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鲁国的贵族南宫氏。这两个人虽然地位身份都有不小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这样的男人,才是女子可以托付终身的。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物欲横流,大家看中的是财产、地位、相貌,个人最该被重视的品德早被扔进了太平洋。于是,离婚、婚外恋层出不穷,婚姻真的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围城。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幸福是有道德保障的幸福。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注释

①桴(fú):用竹和木编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筏”,小的叫“桴”。②材:通“哉”。语助词。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 ,焉得刚?”

注释

(wū):通“圬”。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粉刷墙壁。②诛:谴责、责备。③申枨:姓申,名枨,字周。鲁国人,孔子弟子。④欲:欲望。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主要集中了孔子对弟子的一些批评。孔子一生特别讨厌花言巧语搬弄是非的人。孔子对弟子一向很宽容,然而宰予在白天学习的时间打瞌睡,这让孔子很生气,才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气话。弟子申枨被人认为是刚者,孔子却说,申枨也有欲望,怎么会是刚者呢?在孔子心目中,无欲者方能刚。

严师出高徒,就是那个白天上课打盹的宰予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曾称赞他:“言语,宰予,子贡。”可见,在外交应答上宰予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都是和孔子的严格督导分不开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文章:指礼乐制度和诗书文献中的学问。②性:人的自然本性。天道:天命,指人类和自然的祸福吉凶关系。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圣人的智慧

细读《论语》一书,“性”字的确仅出现了两次,但“天”、“命”、“天道”、“天命”等具有超越意义的词汇却多次出现,呈现了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整部《论语》孔子言“仁”多达七十九处。对于“孔子不言性命及天道”的说法,我们也一样应持保留的态度。如此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考虑其他解释的可能性。事实上,若客观地来审视“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句话,则会发现,这性与天道之说是子贡未曾闻,并不是孔子未曾言。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何须对会做生意的子贡谈论性与天道呢!若从朱熹说,谓此处之“命”为“天命”,则郭氏之说或可通。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文”为其谥号。孔子同时人。

译文

子贡问道:“凭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圣人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虽然言浅,意义却极其深刻。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在生活上,为人处世上,“不耻下问”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连波兰也有这样一句谚语“常问路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然而,其中的“路”意义却也不凡。“路”不仅仅是脚下的路,更是生活上的“路”,学习上的“路”,事业上的“路”,以及最终的成功之“路”。有句俗话讲:学无长幼,能者为师。有些人碍于面子,受到虚荣心的驱使,始终放不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因而或自恃才高,或妄自菲薄,以至最终迷失了方向,或是永远徘徊于来去之间。如此行路,当然不可能成功地到达终点。所以,必要时,不妨放下自己那颗炙热的虚荣心,以平常的心态问问身边的同路人,也许,就是那微不足道的一问,便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和业力。也许,生活中的“路人”正是因为比比皆是,所以才往往被人忽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不细心寻找和问候“路人”呢?既然能放下虚荣心,又何愁得不到路人的指引呢?“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只要经常不耻下问于“路人”,那么成功之时必定也就指日可待!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也。”

子曰:“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历仕鲁文公、鲁宣公,在鲁成公、鲁襄公时担任正卿。早孔子约一百年。其为人世故极深,非常谨慎,每临大事总是为自己的利益计较思量很多,所以孔子说了以上的话。②宁武子:卫国人,庄公之子,文公、成公时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死后的谥号。③愚:这里指装傻。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于当时人和稍早一些人的评价。季文子是鲁国的先贤,然而孔子对他还是略有微词:做事情所贵在于速决,季孙行父为利害再三计较,难免有为自己考虑太多的自私行为。对于宁武子,孔子认为他很会在乱世中生存,国家政治安定则出来贡献才智,国家政治混乱则装傻躲起来。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他并不认同宁俞的装傻行为,故而自嘲:“其愚不可及也。”

处世有很多智慧,古人留给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季孙行父的“三思”就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决策都要在瞬间中做出。“三思”还有必要吗?会不会导致我们贻误战机呢?其实,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是反复思考的过程。草率和鲁莽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宁武子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这体现了他对时局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称赞理想主义精神,然而具备相当的应变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个社会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我们得学会如何去适应它。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

注释

①陈:春秋时古国,其地约在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故都在宛丘。春秋末年,陈国被楚国所灭。②吾党:指孔子的故乡鲁国。狂简:指行为粗略,简单化,不够高明。③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引申为文学、文章。④裁:节制、控制。这里有指导的意思。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一生育人成就斐然。由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且学问渊博,德高望重,故求学者接踵而至,且多数学业有成。但后学弟子远不如最先入门者踏实,有恃才自傲之嫌,故孔子曾有言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这样的人,有了一点小才气,或是有了一点小名声,就目空一切,趾高气扬,表面有一种霸气,实则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对待这样的人,其才气可用,但对于其傲气,则应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控制,即“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注释

①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小国孤竹的两位王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谦让,都不肯担任国君,后来逃到周文王的属地,适逢武王伐纣,两人苦谏。武王灭商后,两人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圣人的智慧

人与人相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彼此间都比较客气,互相礼让。一旦熟悉起来了,就觉得礼貌显得多余,尊敬似乎太见外。久而久之,放肆无礼的事情就会发生,最后常常会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晏婴则不是这样,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礼貌和尊重,实际上也是保持着和他人的距离。古人制礼,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合适的距离,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容易更轻松。人可以忘记别人给自己的好处,但很少有人能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三国时蜀国的名士任安很受时人推崇,诸葛亮问秦宓:“这人有什么特长呢?”秦宓答道:“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过错。”足见,忘记别人的过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伯夷叔齐能不记旧怨,于是仇恨就减少了。宽恕是种美德,尤其是在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身上是不可或缺的。其实,我们常说,放过了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何必要汲汲于此呢?


子曰:“孰谓尾生高直 ?或乞醯焉 ,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尾生高:姓尾生,名高。以直爽守信著称。②醯(xī):醋。③左丘明:相传为鲁国太史,曾著《国语》、《左传》。大约与孔子同时人。④匿:藏起来,躲起来。

译文

孔子说:“谁说尾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态,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圣人的智慧

这主要是孔子对时人看法的一些批评。相传尾生高和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爽约没来,尾生却守信不移,一直苦等。后来河水暴涨,尾生抱住柱子死守,终被淹死。对于这个被后世誉为守信直爽之人的尾生,孔子却提出了异议。尾生没有醋借人,却不直说没有,而是从邻居家借来后再给人。孔子从这个细节上看出了尾生直爽背后的一丝虚伪。巧言令色的小人是孔子一向讨厌的,而心怀怨恨表面却和人友善的虚伪行径,也是孔子和左丘明都反感的。

我们习惯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审视某些人和事物,于是,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也像是脸上被贴上了罪恶的标签一样。孔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尾生,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启示。其实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我们有时需要走出山来看看,也许那时会看得更真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盍:何不。②裘:皮衣。敝:破。③伐:夸耀,自夸。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圣人的智慧

这章主要记录了弟子们对老师的理解。子贡曾感慨:夫子一生很少谈到人性、天命这些关于人生宇宙深奥的话题。这和孔子的思想有关,孔子更多关注的是在春秋末世的民生现实问题。从孔子的志向可以看出:他希望老者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其乐融融;年少的一代能够在长辈们的关怀爱护下健康成长。师徒三人的对话,反映出三种不同境界。子路勇而好义,故修养只是达到求仁的境界;颜回好学,故能够达到智者的境界;孔子则达到了安仁的境界。这与前面的“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是统一的,意义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志向也不同。虽然社会大力提倡人要树立远大理想,但是思想修养教育跟不上,理想就只能是空洞的大白话,没有实际意义,相反还会让人产生反感。文章到此可以说把“知”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知”,才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uz3daJBS9ywukzX/uDqaXLleEGC3m1JIF8HMPEhUZBwlvC7me0YVYIci2pIao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