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子路·第十三篇

本篇共有19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 。子曰:“无倦。”

注释

①益:补益。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就是执政者给老百姓带头,并且永不懈怠,以此带领百姓勤奋工作。

周公协助武王伐纣,辅佐成王摄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可谓孔子所说“先之劳之”且“无倦”的楷模。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勤勤恳恳的执政者带领干部群众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搞建设。同样,一个企业的兴盛,也需要有勤奋敬业的领导者,带领员工开拓进取。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 ,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有司:负责管理事务的人。“先有司”即上章所谓“先之”,都是给下属带头的意思。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出执政者应以身作则,有不计他人小错的宽大胸怀,且能推举贤才。孔子还认为推举贤才只要推举自己所了解的就可以了,那些不为你所知的,如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心之失,人皆有之。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犯错时,未必不自知,没有必要对他人的小错揪紧不放。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给别人留一条退路,其实也是给自己一片海阔天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圣人的智慧

为政者最首要的是自身品行端正,这是每一个为政者必备的个人品行修养。正什么呢?就是以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为标准,以“正名”原则为标准,寻求最佳的行为方式即为“正”。这样就能处理好政事,并且,自己本身行为“正”了,“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也就“正”了,也就是“不令而行”了。如果自身行为不正,超然独立于社会行为规范、法律之外,而要求其他人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同样也是“上行下效”,人民也都是不会服从你的政令的。所以孔子一开始就提出“齐之以礼”,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学《诗》的原因。如果能端正自己本身的言行,那么处理政事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端正别人的言行也没有什么困难了。只有从我们本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一代代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那么,不用多久,就会有“王者兴”、“善人出”了。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子谓卫公子荆 :“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①卫公子荆:卫献公的儿子,名荆,字南楚,卫国大夫。②居室:居家过日子。③苟:差不多。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称赞卫公子荆简朴、知足,虽然是贵公子,但并不奢侈,也不贪恋物质享受。他很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点时,便觉得差不多够了。增加了一点,就觉得差不多完备了。多有一点,便以为差不多富丽堂皇了。对物质需求如此之低,又如此容易满足的贵公子,算是极难得了吧。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孩把一只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想尽可能地抓一大把栗子,但当他想抽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有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吧。只要少拿一点,你的手就能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中国人总爱把“知足常乐”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知足却非易事。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物质诱惑太多,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有了房子想要别墅,有了奥迪想要宝马,有了老婆还想要小秘……结果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据说人生下来时手都握得紧紧的,什么都想抓在手上,而死的时候手总是松开的。就像用手去握一把沙子,越是用力,越是想抓紧,就越是抓不住;放得开一点,把手摊平,反而可以装载更多。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自己政治才能的自信,也是他不为人所用,理想不行于世的感慨。他深信假如自己主持国家政务,一年就会初有成效,三年便会很有成绩,然而却始终没有君王能真正赏识重用他。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能慧眼识骏马,让一匹因无人赏识沦落到拉盐车的瘦马,最终成为为楚王驰骋沙场的千里马。然而,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伯乐却很少,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别人来欣赏,而是要毛遂自荐,主动出击。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一言:一句话。兴邦:使国家兴盛。②几:接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圣人的智慧

一言兴邦,是针对君主的,君主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君主既谓之君主而非臣子,是因为君主有君主的责任。既然有责任也就要负责任,所以,君主如果说话不谨慎,或说了些不正确的话,也就等于一言丧邦了。君主只有能正己,负起责任,才能正别人。正己而且说话谨慎,也就等于一言兴邦了。所谓正己,就是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正名”原则,符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就是“君子之德风”,上行下效,那么,也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君难,为臣不易”,知此理即为明君。但若国君以无人能违抗自己为乐,那就很可能会导致亡国。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 ,远者来。”

注释

①说:通“悦”。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圣人的智慧

叶公是春秋时的小国诸侯,他在历史上出名,是因为一个不太光彩的小故事。他那时很喜欢龙,在墙上、梁上到处都绘上龙,结果龙被感召来了,他自己却被吓得半死。叶公也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要使境内的人高兴,境外的人投奔过来。大概是因为那时人口稀少,特别对小诸侯国而言,争夺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增强国力,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来”,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一个政府只有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才能使“近者悦,远者来”,带动更多的外来投资;一个企业也只有优化人才软环境,才能使人才“近者悦,远者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城邑,在今山东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圣人的智慧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孔子对当上莒父长官的子夏的告诫,如今已成为习语。

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很想看看蛹是怎样羽化为蝴蝶的,所以把蛹捡起来带回了家。几天后,蛹上出现了一道小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这个小孩就像揠苗助长的农夫,他不明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真谛,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双翅足够强壮,才会破蛹而去。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不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生只有经历磨炼、挫折和煎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直身而行。②攘(rǎng):偷盗。③证:揭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父慈子孝,所以他认为坦白直率的人不是父亲偷窃,儿子告发,而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

中国人讲究“法律无外乎人情”,“父子相隐”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的真性情体现,是正常的人伦关系。父亲偷羊,儿子告官,看似大义灭亲,实际上,这对父子的关系大约就有问题了。不陷亲于不义,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连自己的父亲、儿子都要置于不义,那他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于仁。”

圣人的智慧

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他对樊迟所说的仁,是一种生活姿态:平日容貌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对别人忠心诚意。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具备刚强、果决、朴质、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那也就接近仁德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①硁硁(kēng):象声词。喻像石块那样坚硬。②斗筲(shāo):斗是古代的量器,筲是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形容度量狭小。③切切 (sī):相互切磋勉励。怡怡:和乐相处。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说:“互相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圣人的智慧

“士”是孔子的培养目标,即道德修养学问都很好的君子。孔子眼中一等的“士”,能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即具有杰出才能的外交官;二等的“士”是孝顺父母、恭敬尊长的人;三等的“士”是无论是非黑白都能贯彻自己言行的人,令孔子失望的是,现在的执政者器量狭小,连三等的“士”都算不上。在与人相处上,“士”能与朋友互相批评,与兄弟和睦相处。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行中庸之道者。②狂:激进。狷(juān):狷介、洁身自好。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认为交友如果不能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那就退而与狂放和狷介的人交往。因为激进者一意向前,狷介者也不肯做坏事。

魏晋“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便是孔子所言的狂狷之士。据《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名士阮籍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阮籍家有丧事,嵇康的哥哥嵇喜去吊唁。他见嵇喜来,便不再哭泣,以白眼视之,嵇喜很知趣地离去了。而嵇康听到了这件事,便赍酒携琴去造访,阮籍喜悦,以青眼对之,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青睐”。又有记载:同时代的吕安来找嵇康,他恰好不在家,嵇喜便出来迎接吕安进门。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个“凤”字,飘然而去。嵇喜得意洋洋,以为吕安将他比喻为凤凰。经人点醒,才知凤字繁体“凤”,拆开便为“凡鸟”二字,原来吕安讥笑嵇喜是个俗人,不值得交往。

阮籍和吕安等名士都不屑与嵇喜交往,却与嵇康称兄道弟,那是因为嵇康太有人格魅力了。而嵇康也不因阮籍、吕安等对其兄的厌恶而心生怨怒,可见为真君子。后来嵇康因为替吕安鸣不平而遇害,可见他重情重义。这个小故事可作为孔子此番言论之例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①和:和谐相处。同:盲目苟同。②事:侍奉。说:“悦”,使之喜悦。③器:量才使用。④备:完备、全能。⑤泰:舒泰,放得开。骄:骄纵。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博得他的欢心。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用人的时候,他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博得他的欢心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欢心。但等到用人的时候,他却求全责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圣人的智慧

以上讨论的是君子、小人的区别。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问题上,君子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在工作上,在君子手底下工作容易,讨他的欢心却很难,因不用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用人时,君子却会量才而用,小人则正好相反。在性格态度上,君子安详舒泰,小人却倨傲凌人。 8k7pfXmLJOPKumxmdidaur+lX05wHMXaQP4AGRDpGMq+isV5zO8dwD/Iy7GXBU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