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计9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②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 。”
注释
①克己:约束自己。复礼:符合礼的要求。②目:纲目。③事:实行、实践。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诉他的高徒颜渊实现仁的方法,即要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合礼,具体的做法就是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难免会有私欲。但若任由一己私欲膨胀,社会将不堪设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克己复礼”被批判为墨守成规,委曲求全,忽略个人主体性。“克己复礼”,即是以“孝弟”的秩序内涵为起点不断深化对秩序的认识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践行礼的要求。如前文所述,“克己复礼”是仁的一种状态。遵守礼的规范,一般情况下并不难做到,尤其是遵守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礼的规范,还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从外在表现看,不同的人其遵礼的行为状态也相去不远,都可谓践行了礼的要求。但能否仅就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状态就可判定其遵礼即为“克己复礼”呢?显然不能。“克己复礼”作为仁的状态,应该是特定的思想情感状态和行为状态的和谐统一,遵守礼的规范,只有以恰当的思想情感状态作为基础和原动力,才能称其为“克己复礼”,即仁的状态。“克己复礼”的特定思想情感状态是在“本立道生”的过程中产生的,即通过对“孝弟”秩序内涵的信守和领悟,认识和理解礼的规范对于社会运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心甘情愿地积极能动地约束自己以践行礼的规范。
子贡问政 ①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②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政:治理政事。②盍:何不。彻:周朝实行的十分抽一的田税制。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会怎么够呢?”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子贡问治理政事的方法。孔子告诉他三条原则: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和百姓对政府的信心。而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是百姓的信心,如果百姓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就站不起来。这说明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孔门还反对政府高赋税,反对过度剥削百姓,因为百姓要是够用,君王就会够用。百姓用度不够,君王自然也不够。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和项羽都是史上闻名的英雄,但刘邦成就了千古霸业,项羽却无奈自刎乌江。关键是刘邦能顺应民意,听从民心,而项羽霸气纵横,终致灭亡。
历来贤能的君主总是深谙此理。汉初轻徭役薄赋税,与民休息,方有“文景之治”与武帝之中兴。唐太宗也曾对他刚立为太子的儿子李治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把君主帝王比作船,把黎民百姓比作水。水能使船漂浮运行,也能把船打翻,所以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对此不可不心存畏惧。这是他对自己多年来统治经验的总结,后来成了一句政治名言,对后世的一些开明君主和政治家们有不小的影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圣人的智慧
此章论述了各守其职的重要性。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鲁昭公被权臣季氏驱逐出国,逃亡齐国,被安置在乾侯,孔子也来到齐国。此时齐国也正遭遇陈氏篡权,所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深表同意。
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为人父母,就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为人子女,就要尽到做子女的孝道;为人师长,就要学为人师;为人徒弟,就要尊师重教;为人上级,就要以身作则;为人下属,就要尽职尽责。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圣人的智慧
此章表明孔子主张施政要有责任感,即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著名演员陈道明曾说:“一个男人,他一生的责任心,对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心,才是真正的男人的德行。”其实责任感和担当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必需的。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不配为人父母,没有责任感的子女不配为人子女;没有责任感的老师忝为人师,没有责任感的学生学业上很难取得成绩;没有责任感的干部不配当干部,没有责任感的职工不是合格的职工……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件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圣人的智慧
此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
成人之美,即我们常说的君子风范、绅士风度,是种最难得的气度和胸怀。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叫谢原的人,精通词赋,善作歌词。一天,他去张穆王家做客,饮酒畅谈之余,张让他的小妾谈氏在帘后弹唱。谢原仔细一听,正是自己作的词。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出神,就叫谈氏出来拜见,二人一见如故。次日,谢原奉上新词八首,谈氏一一谱曲弹唱,两人甚是默契。日久生情,谢原只有请求张穆王成全。张穆王大笑着说:“其实我早有此意了。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俩天生一对。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谢原为报答张穆王的大度,把此事作成词,谈氏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来投靠他。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① ,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注释
①道:今作“导”,引导。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圣人的智慧
朋友犯了错误怎么办。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这是明哲保身原则在交友问题上的具体应用。
传说当初钱币被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就是因为加进了孔子的处世理念:做人内心一定要方正,但处世不得不圆通。不管真假与否,圆通的确是高妙的处世哲学,如竹就因“中虚外直,圆通有节”被誉为君子风范的代表。古人中也有不达此理的读书人,以为可以无限制地忠诚,或不顾朋友的感受,放言而谈。前者是“愚忠”,后者就称为“以讦为直”——过于直率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太固执己见,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过分耍滑头、反复善变,又将遭到众叛亲离。所以,处世既要圆中有方,也要方外有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① ,以友辅仁 ② 。”
注释
①会:聚会。②辅:辅助。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圣人的智慧
此章是著名的孔门交友之道。君子以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以权势、利益来交友,交友之目的多为互相利用。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史记》)。当代政治家谢觉哉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
古人言:“须交有道之友,莫结无义之人”。正人君子交友应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不要靠权势、利益关系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