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封建文化的主体。然而,由于孔子坚持“述而不作”的人生信条,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通过专著的方式完整而系统地流传下来。我们能见到的唯一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是由孔子的学生记录、整理了他的言论与事迹的《论语》。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当时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兼并、战乱不已,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道德沦丧,礼乐制度混乱不堪,各种思想在社会上萌生。孔子目睹这一切,内心极度的不安,希望通过重整礼乐来恢复先王时代的盛德大业,并为此奔走一生。《论语》就是他政治、文艺、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论语》作为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是世界上完整辑录哲人言行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又被列入“四书”之列,是两千多年来中华读书人必读的典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和“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同时,孔子作为教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的言行和所传授的六艺之学,长期影响着我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谈论之语的有48章,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交谈之语的有440章。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资料。

关于《论语》书名的来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论纂”起来的意思。班固在《后汉书》中便持这一观点。《论语》各篇章之间并没有确定的主题,一般都是用每篇开头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为篇名,仅仅表示区别而已。

根据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的考证,《论语》的编纂应该始于春秋末年,成书于战国初年。到了西汉时期,社会上有《鲁论》、《齐论》和《古论》三个版本。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的篇目,参考《齐论》授徒讲习,形成了《张侯论》。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版本,就源于此。

《论语》体现了一个为恢复礼制、挽救社会道德沦丧而奔走的圣哲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复周礼,他热切希望回到“礼乐征伐不出”的西周时代,以周礼来拯救当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不过,孔子所讲的礼,比起周朝的礼来说,已经多了一些新的时代因素,这就是把春秋时代兴起的“仁”的社会思潮整合入“礼”中。他所说的“礼”,是以“仁”为思想基础的,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同时,他所讲的“仁”,又是以“礼”为政治原则的,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最基本的意思是“仁者爱人”,即把人当人看待。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正是不把奴隶当人的。从“仁”出发,孔子提倡“德治”,反对滥用刑罚,反对过分剥削。他主张对百姓进行“教化”,“使民以时”,“举贤才”等。这些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并留下了许多至今依然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宝贵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启发式教学,并主张因材施教,务必使弟子都能补偏救弊,向健全的方向发展。在学习态度上,他要求弟子要求实,要学思结合,在“多见而识”的基础上学思并重,但是更重视的是理性自觉,“闻一以知十”(《公冶长》),“下学而上达”(《宪问》)。他还承认学无止境,“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自己在教学中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孔子对为学的基本要求。

对于文艺的本质和功用,《论语》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孔子把他一生最推崇的“仁”的意识注入旧的礼乐形式之中,使之有了更具体的内涵。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即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而又把善放在首位。同时,孔子注意到了文艺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大力提倡“诗教”,也就是把文艺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推行礼乐教育看成是改良政治、改革社会、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做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也就是把学习礼乐诗歌看成是人的品德修养的基础。

《论语》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使民以时,与民实惠,而不可滥施刑罚,不教而诛。另一方面,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立场,要为恢复礼乐教化而努力,因此提倡仁悌孝信,反对犯上作乱。这种矛盾是由孔子当时所处的阶级、社会、时代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客观地进行分析,剔除那些落后的东西,保留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充分吸取《论语》中熠熠发光的珍贵思想。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一种言简意赅而又深入浅出、朴素无华而又隽永有味的独特语言风格。《论语》善于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说理文字具有某种诗意。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通过赞扬耐寒的树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无数文人的诗情画意。《论语》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大量使用排比、递进、并列、对偶等手法,句式长短相间,错综变化,造成迂回婉转、抑扬唱叹的效果,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论语》中经常采用“比物连类”的含蓄手法,造成特殊的意蕴和审美效果。如《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连用三件具体实物,一层进一层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把微妙的心理寄寓在浅近的形象之中,再辅以重叠反诘的句式,更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苦衷,耐人寻味。 t9Q6cXN+oNb5ztklMC+iywldhHHGQ8Op1Qq6inilEClHU4399301zop7bEHiO1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