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景帝清障

在刘彻被立为太子之前,储位之争其实还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局,这里需要补叙上。

栗太子刘荣被废后,梁王刘武觉得有机可乘,便再次将争储君的野心提上了自己的议程,同时也得到窦太后的坚定支持。与前两次一样,孝顺的景帝虽然心中不满,但又不好亲口拒绝,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窦婴。

但这时的窦婴,因为太子被废,身为太子老师的他心情不佳,便远离朝务,到南山钓鱼散心去了。当景帝找到窦婴时,被逼得焦头烂额的景帝终于松了一口气,让窦婴赶紧去劝说窦太后。但窦婴虽然忠心,却是个圆滑的人,这种得罪人的事他干过一次后,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风险,死活不愿意再干第二次。但不情愿归不情愿,皇帝交代的事情,总归是要完成的,即便窦婴再有才干,毕竟是吃皇粮的,他要是不替皇上分忧解难,那皇帝还要他做什么?斟酌再三,窦婴突然就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叫袁盎,原本是吴王刘濞的丞相。说起来,这个袁盎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且是纵横家出身,颇通纵横捭阖之道,又有三寸不烂之舌。当初七国之乱爆发时,窦婴就已将他推荐给了景帝,景帝问他有何戡乱之策,他说七国之所以反叛,主要是要诛除皇上身边的奸臣。既然七国起兵的口号是“诛晁错”,那么只要杀了晁错,七国就算不退兵,也能失去起兵的正当理由,这样天下的人心就会转到朝廷一边。景帝觉得有理,于是一狠心,就把晁错斩了。这是七国叛乱时候的事,这里就不多说了。且说窦婴独善其身,这次又把袁盎抬到景帝面前,景帝就想,袁盎是个很能干的人,而且确实也有点才能,于是就同意了。然后袁盎就领着一群大臣,代表景帝去东宫了,他就问窦太后,说你让皇上把皇位传给梁王,那要是梁王死了,皇位该归谁所有,是皇上的儿子呢,还是梁王的儿子?窦太后就说,皇上的儿子现在都还小,不懂事,不会坐朝理政,所以先将皇位传给梁王,等梁王死了,皇上的儿子都长大了,再让梁王把皇位还回来。窦太后这话听起来不错,但袁盎却说,古代有个五代之乱,哥哥临死时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弟弟临死时想将皇位还给哥哥的儿子,但他自己的儿子不同意,于是就抢了起来。皇位是个宝贝,皇权至上,宁死勿让,大家都喜欢当皇上,谁都不让谁,抢来抢去就抢了五代,兄弟相残,血染袍泽,这是个尽人皆知的故事。窦太后听袁盎如此说,不由得脸色剧变,一丝寒气从心底升起,顷刻间传遍全身。是啊,兄弟相残,血染袍泽,这是多么可怕的人伦惨剧,尤其是做长辈的,更是不愿意看到子孙相残。窦太后纵然十分偏袒爱护她的小儿子,但若是由此而导致惨绝人寰之事的发生,那她岂不是大汉王朝的大罪人?如此一想,窦太后终于想明白了,从此之后彻底死了心,再也不提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事。

窦太后虽然被说服了,可梁王刘武却不甘心。好事被袁盎搞砸后,刘武怒发如狂,怨气无处发泄,便听了手下近臣羊胜、公孙诡的主意,派刺客前往长安,把以袁盎为首的十几位朝廷重臣全部刺杀了。刺杀事件对朝廷的震动极大,天子脚下,竟然有如此胆大包天之人,连朝中重臣都敢刺杀,而且一杀就是十几位。一夜之间,群臣人人自危,但略加思索,心中却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袁盎却座图

汉文帝偕窦皇后、慎夫人等游玩上林苑,休息时,汉文帝与窦皇后依次坐下,慎夫人准备坐在窦皇后身边。随同而来的郎中袁盎却将慎夫人引到旁座,理由是妃妾不能与嫡妻皇后平起平坐,并向汉文帝引前朝吕后制造“人彘”以警示。

群臣都能看出这其中的蹊跷,景帝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便派出酷吏去调查。这个酷吏叫郅都,绰号苍鹰,执法刚正不阿,许多被他整过的权贵看到他,比见了阎王还害怕。郅都是个干臣,事情很快就调查到羊胜和公孙诡的身上。但当景帝派人去捉拿这两人时,刘武却将二人藏了起来,死活不交。这下景帝也生气了,但他素来有耐心,于是一天发一道诏书去催,连下十几道诏书后,刘武终于有些抵受不住了。这时梁国大臣韩安国便出面了,他先是开导性地问,说在景帝心中,刘荣和梁王哪个亲。等到梁王回答刘荣亲后,韩安国便说,刘荣是皇上的儿子,以刘荣与皇上如此亲近的关系,可皇上还是把刘荣废掉了,皇上孝顺,大王你现在有老太后撑腰,所以并不惧怕皇上,可是老太后百年之后怎么办?那时候皇上若要杀你,恐怕再没人能保护得了。梁王一听,终于害怕了。羊胜和公孙诡对刘武十分忠心,为了不连累刘武,只好畏罪自杀了,让梁王将二人尸体交出去请罪。

刺杀事件就这样告一段落,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窦太后耳中,窦太后知道后又伤心又害怕,袁盎所说的五代之乱音犹在耳,两个儿子就在自己眼前斗了起来……想到惊心处,窦太后不由得寒毛直竖,立梁王为储的打算从此彻底湮灭,绝口不提。而在韩安国的建议下,梁王决定到长安去负荆请罪。经过长公主的求情,也为了不伤窦太后的心,景帝便原谅了梁王。梁王的储位之争,就这样划上了句号,由于心中失落,梁王回到梁国不久,就死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栗姬和刘荣。

栗姬被打入冷宫和刘荣被废,这是王美人和馆陶公主政治联姻所产生的最直接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预示着王美人的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她给自己的儿子刘彻创造出了巨大的优势,刘彻因此登上了皇位传承的储君之位。

但话说回来,巨大成功并不等于最后的成功,宫闱之事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王美人依旧小心谨慎地克制着自己。

失宠的栗姬眼睁睁看着儿子刘荣被废,心中的痛苦自然是无法言说的,之前的母子二人都高高在上,朝中大臣无不攀爬奉承,就连长公主刘嫖那么高贵和傲慢的人,也不惜将女儿送上门去给栗姬当儿媳。可现在呢,现在的情形与之前已完全不同。面对如此情景,不知道栗姬有没有考虑过,情况之所以会变得如此糟糕,到底是什么原因?她到底是该怨恨,还是该悔恨?

没有人知道。被打入冷宫以前的栗姬,应当会选择怨恨,因为她从来不反思自己,从来是个没有心机的女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憎分明,不懂得伪装和隐忍。率真无疑是一种好的品格,但当好的品格造成悲惨的结果时,这种品格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也许是忧虑儿子未来的命运,又或许因为失宠后的幽怨,打入冷宫不久,栗姬就死了。

而被贬为临江王的刘荣,随即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挫折,这次挫折远比第一次严重,因为这次的挫折是致命的。

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后,忧愤失意,逐渐堕落。景帝中元二年(前148),也就是刘荣赴任临江王两年后,由于侵占祖庙用地扩建自己的宫室,被告到了中央,景帝听到后勃然大怒,即刻命中尉郅都查办,将刘荣押解到长安,下在了狱中。狱中的刘荣刚开始时无所畏惧,但慢慢地就开始害怕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郅都对其看管极严,那感觉,就跟看管死囚差不多。刘荣一害怕,就跟郅都要纸笔,说要当面向自己的父皇陈情申诉。郅都自然没有答应。这时,窦婴心有不忍,便给刘荣悄悄送了纸笔,让刘荣给窦太后写信。刘荣此时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泣不成声,但此时写的不是陈情信,而是绝命书了。这份绝命书写完后还没来得及送出,就被郅都发现了,并送到景帝面前。景帝拿到信后却没有看内容,只是莫名其妙地问郅都,说你们中尉府狱中的犯人,还可以往外递东西?郅都虽然是个刚正不阿的酷吏,但也是个绝对的聪明人,一听景帝的话,立刻说是他的失职,这种事以后绝不会再发生,然后就带着信走了。而对刘荣的看管,则比之前更严格。再后来,刘荣就死了,自杀在狱中。

刘荣是自杀的,而非他杀,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为什么会自杀,没有人知道,也许是害怕,又或许是忧愤绝望,总之,年仅十六岁的临江王刘荣,就这样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刘荣死后,窦太后勃然大怒,立刻施压景帝,要求处死郅都给自己的孙儿报仇。窦太后从来就对郅都没好感,认为他执法太过严苛,不符合道家的冲淡无为之道,而且皇室宗亲中犯过法的人,被郅都整死的也不少。这个酷吏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连自己的亲孙儿也被逼死,这是窦太后绝对不能忍受的。她之前虽然帮着自己的小儿子梁王跟刘荣争过储君,但那并非是讨厌刘荣,在她心中,并不是梁王和刘荣谁亲谁更亲的问题,而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她心中有个十分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让梁王先做储君当皇上,然后再是景帝选中的皇子,也就是被废之前的刘荣。这是梁王与刘荣争储时窦太后的心思,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且说窦太后要求景帝处死郅都,但景帝却没有这么做,只是罢免了郅都的中尉之职,让其回原籍养老去。郅都出了长安,没走多远,景帝的密旨就到了,诏令郅都不必回原籍,而是直接去雁门当太守,接管雁门的对匈防务。

没有人知道郅都在刘荣自杀案中到底犯了什么罪,或者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之是刘荣死了,窦老太后不同意,便施压景帝把审理刘荣侵占祖庙一案的郅都派往雁门对抗匈奴去了。

郅都被派往雁门一事,窦太后当然是不知道的,她一直以为郅都是被景帝杀了。郅都到雁门后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数次打退匈奴军队的进攻,威名渐盛。匈奴人惧怕郅都却无可奈何,得知窦太后痛恨郅都,便派人将消息送入窦太后耳中。窦太后听说郅都竟然还活着,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逮捕郅都并将其处死。郅都死后,匈奴无惧新任雁门太守冯敬,烧杀掳掠,于是雁门边关之患复起。

◆九塞之首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西北,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西汉时,雁门关内外风云多变,卫青、霍去病、李广多次率兵从雁门关出塞,抗击匈奴。 r031UbGlGekgx7KuUbsBSOV16FHNxbvHBIqRoGTiyDfZhaujWP87p6oRX3gquf5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