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政治舞台的道路上,孔子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可主要应该学什么呢?
首先,孔子想到了母亲在世时一直督促自己苦学“六艺”。作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颜征在知道,只有学好了六艺,才能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才能走上仕途。孔子深深地认识到了,仅仅掌握“六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贵族、君主的青睐,从而谋得一官半职,完成母亲的遗愿,重新跻身于上流社会。
其次,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向他人学习,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才能更加完善自己。就像大树一样,汲取的阳光雨露越多,就越能枝繁叶茂,屹立不倒。因此他学无常师,把社会当作课堂,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自己一起相处的人,看到他们的优点,就赶快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就暗暗告诫自己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甚至遇到不认识的人,孔子也非常热情地和陌生人交谈,看陌生人的身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更别说一些有名气的有学识的人,只要有机会,孔子想尽办法也要向人家学习。
正是这一颗向学之心促使孔子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孔子自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认为自己非常好学,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证明了孔子的学无常师,学而不厌。
师襄子是鲁国的乐官,对音乐的造诣非常高。孔子听说了师襄子的大名,就赶快跑到师襄子那里,请求他教自己弹琴。而师襄子早就听说了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年轻人,也非常愿意和他交朋友,就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师襄子先教他一些乐理知识和演奏的技巧,孔子的演奏技艺和欣赏水平都有些基础,学得很快。可是在学习完整的曲子的时候,他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就这样过了十天,还在弹奏着一首曲子。师襄子说:“这首曲子弹成这样就可以了,我还是教你新的曲子吧。”孔子说:“我只是熟悉这首曲子的曲谱,对于演奏技巧我还是不熟练啊。”过了些时候,师襄子感觉到孔子的演奏已经非常娴熟,甚至和专业的乐师比也毫不逊色了,就说:“你的演奏技巧已经很熟练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还不行啊,老师。演奏技巧我确实很熟悉了,但这首曲子的意境我还不了解啊。”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听到他的琴声大为惊叹,说道:“你的弹奏水平太高了,已经和我不相上下了。你已经完全领悟了曲子的意境,现在可以学习新的了吧。”孔子还是摇摇头说:“不行啊,老师。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作者呢,我觉得这首曲子似乎另有深意。”再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听孔子弹琴,眼前好像浮现出一位统领天下的君主站在吞吐日月的大海之滨,目光深邃地眺望远方。师襄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孔子听,孔子激动地说:“我现在已体察到作者的过人风采了,这是个思想深邃、性情乐观而又眼光远大的人,像一位傲视群雄的君主,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这样的歌曲呢。”师襄子听了,由衷地佩服,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你说的一点没错。当初我的老师教我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说是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啊!” 孔子把《文王操》学到这种程度,才肯换学新的曲子。由此看来,孔子在学习上的确是学无止境,学而不厌。这种执着的精神使得孔子的音乐造诣极高,这才有了后来的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这是后话了。
明•无款•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