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学问道的少年

司马迁是第一个为老子写传记的人,他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老子生平最可确信的资料了。老子的出生极富传奇,老子的母亲吃了个李子就怀上了老子,老子出生后就能够指着院子里的李树说:我姓李。同一时期,印度诞生了伟大的佛陀,佛陀出生后朝着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并且指着天地说:上天下地,唯我独尊。很显然这样的故事都是后人杜撰的,事实上,老子的出生是个谜,而老子少年求学的生活更是无迹可寻。

“曲仁里”这个老子的出生地,在两千多年前,只是一个乡野村落,我们或许可以推想,老子并非出生在名门世家,也没有显赫的身世,他的家庭顶多只是一个饱食无忧的富足人家,也就是当时贵族的最下等,下士阶层。和老子生活在一起的人多半都是些目不识丁的乡里人,老子的幼年或许无忧无虑,也和乡里的孩子一样在田间玩耍,和泥土、草虫、飞鸟打交道。不过和其他乡里小孩不一样的是老子幼年时期便极具智慧,并且受到了极好的启蒙教育,至于是谁引导老子走上求学之路,已经无法考究。年少的老子聪慧过人,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他的老师来说是很头疼的事情,因为老师的才学已经无法满足老子富有天性的思想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幼的老子慢慢地长大,胸怀大道的他渐渐地发现“曲仁里”这个地方太小,他希望可以到更大地方去。周朝的国都是老子首先考虑的地方,不过老子或许并没有直接去周朝的国都,走遍天下路,访遍名山大川,拜会奇人异士对老子来说或许更加具有吸引力。

陆西星撰注《老子道德经玄览》书影

虽然启蒙老子走上智慧之路的老师已经无法再解答老子的疑问了,但老子对于自然,对于人生,对于道的思考,或许在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个朦胧的轮廓了。《道德经》的智慧之芽已经在老子心中萌发,只是此时年轻的老子还无法将这些隐逸在心中的伟大思想喷发出来,道的智慧还在酝酿,自然界的一切,老子的所见所闻还在时刻不停地冲击着老子的思绪,让老子走向更远的地方。于是有一天早晨,喜鹊飞上枝头,老子含着泪辞别了双亲,拜别了启蒙恩师,负剑远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游历。老子离开“曲仁里”这个小地方后,穿山越岭,历经坎坷,看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领略了自然的博大,对于道,对于天,对于自然所孕育的一切,又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游历在外的老子或许做过小官,或许做过老师,或许做过宾客,不过老子总是很低调,显得默默无语。老子有着锐利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可他却从不外露,这也正是《道德经》中守柔、守静的思想,或许也正是因为老子的不求外露,让他在历史中几乎无迹可寻。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常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来处世。在春秋那样混乱的年代,这样的思想面对世俗,面对小人或许并不合适,游历在外,年轻的老子并不顺意,常常被人鄙视和嘲弄,过着落魄的生活。或许老子也曾经厌世过,想着逃离世俗的困顿,不过不屈的老子却成就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以此战胜了自我的恐惧和不安。印度的佛陀原本是个王子,他出家后,为了悟道,在山上苦修七年,体念了生死寂寥,克服了恶魔的各种诱惑,最终参悟无上佛法。而老子,这个和佛陀一样富有智慧的人,一样对自然有着极深感悟的人,是不是也同样在自然界中进行了苦修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后来道家的修身养性、道士的练气修道等行为中推想,老子这个被封为道家老祖的人也曾经深居密林,在山泉边隐居清修,同样在自然界中参悟大道。不过人生的阅历往往来自于社会,面对社会的冷漠,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更体现了老子对社会的关怀,《道德经》一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老子的治国之道,是老子写给当时的君王们用以治理天下的治国宝典;而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则是老子治国之道的精髓所在。

“周守藏室之史”老子做的是一个国家图书馆的史官,我们或许可以相信,老子的才学在年轻的时候就已负盛名,并被周王朝看中,成为这个国家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不过在做这个图书馆史官之前,老子的生活是如何的呢?在春秋之前,天下的学问都在皇族,只有那些皇室相关的人才有学习的机会。而到了春秋,封建制使诸侯有了极大的势力,学问也从皇族走向每一个封地,在那一时期,士阶层开始形成,这些拥有才智的饱学之士,求显达,求富贵,四处游历,投靠诸侯。这些出卖自己的智慧,以谋略谋生的士人,常受人尊敬,他们或驾着马车带着追随者游历四方,或背着长剑独行天下。其中孔子就有很多弟子,四处游学,他曾经受困于陈蔡。孔子受困十多天,没有米吃,饿得半死,却用“君子固穷”展现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比孔子大二十多岁的老子,身处同一个时代,同样拥有伟大的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也同样受到推崇,在社会上一样富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那个时代君王的座上宾,不过事实上或许恰恰相反,老子显得有些低调,关于他的行迹记载极少,特别是他求学问道的经历更是一片空白,很显然老子比孔子低调得多,这也正体现了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思想。在今天,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子只是一个骑着大青牛、富有智慧的老人,这个老人崇尚自然,神龙见首不见尾。

说到老子,人们总会不自觉地神化他,而事实上年轻时的老子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崇尚自然,对自然有着深刻的体悟,而这些都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善于用朴素的辩证的思想进行思考的结果。这些朴素的辩证的思想,也并非只来源于老子一人,我们更应该相信,这样伟大的思想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年轻的老子是这个音符中的最强音,他是道的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大道早就存在那个时代无数的思想者心中。在那个时代,在崇尚道的群体里,思辨的精神无时不闪烁出智慧之光,年轻的老子深受影响,他和众多思想者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吸纳了众人之长,并且最终将这些人的思想相互融通,最后汇聚成精华。一个时代的光芒也因此照耀后世,这就是《道德经》。老子作为《道德经》的作者,他所展现的智慧是那个时代的风貌,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而是对礼乐崩塌,王室式微的一种强有力的响应,老子希望君王能够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希望可以使天下归于淳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同一时期,孔子则推崇礼教,希望用仁义道德教化人,用礼法约束人。这是一个时代的两个巨人所选择的两个方向,一个向往上古时期,无为而大治天下的美好生活,另一个是希望教化万民而使天下太平。孔子四处碰壁,最后回家教书,成了大教育家,并以此将自己的思想传之后世,成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经典。老子的道家学说虽然是当时的显学,但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却早被四处杀伐的君王抛在脑后,中国从春秋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个博学、睿智的少年已经长大,这个被称为老子的图书馆史官,他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而《道德经》作为他最后的语言传诸后世。 U5/XKm+EB2gpKXbuQRbGwhp19+203tbEO/KeptDEpYwNvHgVX9GLbxSNF/Zv45q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