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校名师面对面

彰显个性,呼之欲出

写人的文章,若无法塑造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是最大的败笔。同样是写人豪爽的性格,“三哥见对方道歉,哈哈一笑,也就释怀了。”这句话就显得平淡,如果写成“三哥脸色本来很阴,见对方主动道歉,于是哈哈一笑,笑声洪亮真诚,‘不打不相识,打一架居然招到了一个好妹婿,哈哈哈哈’。”这一句就更能突出三哥豪爽大度的性格。

要想彰显人物的个性,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穿着上入手,如“王二趿着一双脏兮兮的解放鞋,细摇慢晃地过来了,他的一只解放鞋没有鞋带,散开的两面鞋耳像两只耷拉着的猪耳朵。他的两只裤脚挽着,一只挽到了膝盖,另外一只却只爬到小腿。”如此,一个吊儿郎当、不注意形象的市井中人就呼之欲出。

二、用典型的细节打造人物的鲜明个性。看过《范进中举》的人,一般都会对其中一个细节记忆犹新,“胡屠夫把银子还给女婿,是把拳头舒过去的,一听女婿说不用还,就赶快把银子往怀里揣。”这个细节文字不多,却将胡屠夫的个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用对比或衬托凸显人物的个性。你绝不会将张飞与诸葛亮的形象弄混,因为二者的个性对比鲜明;你也不可能将张飞与刘备弄错,都是义气干云,但张飞的忠义不同于刘备的忠义,张飞的忠义和刘备的忠义又互为辉映。

当然,要想让一个人物的个性鲜明,呼之欲出,仅仅用一种方法肯定不行,仅仅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刻画肯定也不够。现实中的人都是多面立体的,相应的,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着笔。

范例

怀里抱狗的那个人

湖北十堰高级中学⊙瞿博文

那个人拖着小狗的前爪,将小狗抱在怀里,眼中盈满了泪水,她轻轻地用脸蹭着小狗的头。小狗则欢喜地被主人爱抚着,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四处张望。楼梯很短,那个人却走了很久很久,仿佛走不到尽头,仿佛不想有尽头。那个人要把小狗送人了'送给一个陌生人,那样她就再也见不到小狗了。

那个人知道小狗不是故意咬伤她的,那只是个意外,只是在喂小狗的时候被小狗才长出来的小牙齿割破了手指。那个人的妈妈是个医生,知道她被狗咬了后立刻翻出病理学的书,用手使劲敲着书本指给她看,狂犬病是会死人的。她妈妈边用酒精给她擦拭伤口,边指着她的头命令她必须把狗送走。她哭了,她恨自己不能保护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好朋友。但她还是答应了,含着泪水和歉意地答应了。

那个人是真的舍不得那只小狗,但她的妈妈在她被小狗咬后,看到小狗就恨得牙痒痒,随手拿起什么就朝小狗瘦小的身躯打去,小狗哀鸣,拖着疼痛的身子匍匐着看着那个人的妈妈,犯错似地埋下头。小狗的一声声惨叫,叫碎了那个人的心。“狗狗,对不起。”那个人在心中默念了千遍万遍。本来要坚持留下小狗的,那个人却急急地把小狗送走了,为了小狗不再被妈妈打。

小狗送到别人手上的那一刻,别人笑了,那个人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很伤心。她告诉别人它叫豆豆,嘱咐别人要好好对它,告诉别人它最喜欢吃什么牌子的火腿肠。小狗好像也知道自己被送人了,原本可爱的大眼睛顿时惊慌失措起来。它拼命地想挣脱那个陌生人的手,它想扑到主人的怀抱中,它愤怒,它嘶吼,它狂吠。叫累了,它不舍地看着主人渐渐远去的背影,独自忧伤。

那个人真的习惯了有小狗的日子。习惯被小狗的叫声唤醒,习惯星期六早上跟小狗一起出去跑步,习惯在吃饭的时候扔给小狗一根骨头,习惯进门就被小狗亲热地围绕,习惯抱着小狗一起看电视,习惯跟小狗一起伤心和快乐,习惯在郁闷时向小狗诉苦,习惯……真的习惯了有小狗的日子。

其实那个人很自责,她恨自己软弱,恨自己不敢站起来反驳自己的母亲,但她最恨自己的是亲手把小狗送给了别人。

那个人就一直自责着……

那个人不常做梦,但做梦时会梦到她的小狗。梦里,她跟小狗在一起,她们跑呀跳呀,以至于醒来时泪水打湿了脸庞。

那个人是真的爱小狗,它可是她最忠诚的朋友,最亲近的亲人。可她却把它遗弃了。每当看到小狗的玩具,她都难以抑制自己的思念之情,走在路上看到别人牵着爱犬幸福的样子,她都会驻足,问问自己,它还好吗?

有一天,那个人发现自己学小狗的叫声学得那么像,于是她开始很认真地模仿各种狗叫声,她多希望自己变成一条小狗去找她的好朋友呀。那个人有时候会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自己逼真的狗叫声,当同学们发出惊叹声的时候,她会骄傲地说:“我养过很可爱的狗呢!”同学们只知道听她学得逼真与否,哪知道她对小狗亲人般的感情,流水般无尽的思念,那个人多希望她叫着叫着,她的小狗就会跑回来,围着她叫个不停……

那个人很像狗,别人欺负她,她会咬人,生气的时候,她也会咬人。每当被她咬的人龇牙咧嘴地对她吼道:“你是狗呀!”她会说:“对呀,我就是狗!”她就是不明白,狗做错了什么?狗忠诚善良,正直勇敢,为主人可以两肋插刀,为什么别人都骂狗呢?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她真想把造这些词的人揪出来痛打一顿。在她心里,狗比人高贵得多!

狗永远不会伤害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却常常让它们伤心。

那个人从来没有把小狗当宠物看待,它于她,是朋友,是知音,是亲人。

她会在乎它的感情,希望它在短暂的生命里能够感受到有人爱它,宠它。万籁俱寂的夜晚,看着满天的星辰,她会想:“它在天堂抑或是人间?它过得好吗?”

那个人的夜晚本该无梦,但小狗却给了她梦。梦里,她抱着小狗,笑得很甜很甜。

那个人,就是我。

赏析

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佳作,在彰显人物个性上尤为突出。文章传达出有关作者个性的明显信息就是她非常爱狗。文章开头从动作上着手表现作者喜欢狗,文中还有作者喜欢狗的相关语言,梦中遇到狗这种细节,与其他人不喜欢狗所作的对比,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狗的无上喜爱。当然,作者的性格也是多面化的,文中还表现了她柔弱、多愁的一面,人物个性丰满,更有可读性。

妙用虚笔,巧设空白

看过中国名家水墨画的人,都会对大师们巧妙设置的空白心生惊叹。画中的有与无、黑与白,各得旨趣,相得益彰。其中的空白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画面因此趣味无穷。

这种手法,就叫虚笔。在书法中,也成了一个专用术语。在写作上,它有时被称之为“暗写”,常指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述手法。恰当运用虚笔,能使文章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表情达意更为生动,避免刻板平直的弊病。虚笔的常用手法有:

一、似写他人言语心,实写主角其人事

对一个人物展开描写,习惯做法都是用实笔进行正面刻画,但这种方法用多了,不免呆板,不妨换种方式,可以表面上写他人的见闻言思,实际上写主人公的身份行为。这与侧面描写不同,侧面描写多是甲对主人公乙的感受,而虚笔则是甲听到另一人丙谈到他对主人公乙的感受。

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就有一段是借冷子兴的话:“倒是上下无一人不称赞他的夫人,琏二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三言两语,把王熙凤的外貌和性格做了一个总结,相比作者平铺直叙,显得更为自然、生动。

二、借用虚境写实景,虚实交融情更真

在写景文中,有实写衬虚写的手法,表面上看是在实写某处的景物,实际上却在虚写景色背后内涵的深意。而在记事文中,用虚境写实景是指用作者记忆中的、想象中的景色,或从照片、文字、影像中间接获得的对景色的印象来铺垫实景,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情境。

茅盾在《风景谈》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

这段文字从实景写起,由“破空而来”的喇叭声,联想到号兵,自然引入虚笔——想起白天看到的贴照簿上号兵吹号的形象,接下来实写号兵,短短一句,虚实相接,号兵的英姿跃然纸上。

三、虚实相生巧留白,言简意赅韵味来

很多名家都承认,现实中的巨大精彩很难完全用文字描摹出来。谁如果想用单纯的模仿去同“自然”比赛,就如黑格尔在《美学》中形容的那样:“好比一只小虫爬着去追赶大象!”但我们可以用虚笔来处理。留白处理这种虚笔的巧妙之处,在于能用很少的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

如《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段,对关羽出场前的情景,进行了一番浓墨重彩的详细描绘,之后本应是十分精彩激烈的战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笔:“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作,喊声大举,如天推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对于读者热切期待的激战场面,作者收笔留白,但寥寥数语营造出“只闻得声,见不得人”的紧张氛围,紧紧攥住了读者的心,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最后一句“其酒尚温”,更是令人对关云长的无比神勇浮想联翩。

除此而外,虚笔的具体运用还有很多,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总之,凡“下笔不言其事而其事却可自见”的写法,均属写作中的虚笔。

范例

之后

刘荟

有一种习惯叫永远记得,有一种缺点叫不愿面对,有一种情感叫不由自主的思念。

离开,停止,终了之后会留下什么?这是之后的问题,与离开的无关?与留下的有关?

曾用一个星期面对爷爷离开后的一切,才知道用多久都一样。那天,有人对我说:

“以后爷爷不会烦你了,看不见爷爷了。”我哭了。

那个爱喝酒、爱打麻、没事看看戏、捧着茶杯大街小巷找我的老头儿,不见了。这回真的丢了,再也不用听他无休止的唠叨了。

可我想听。

他离开后的第二天,吃早饭时,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酒瓶,似乎意识到什么,顿了一下,将酒瓶放回原处,轻轻地叹了口气。

放学回家时,和同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快到家门口时,又习惯性地向那个路口望了一眼,一个捧着茶杯的老人就站在那个路口的拐弯处。他在对我笑,嘴咧得好大,满脸都是黑一根白一根的“小芽”,他确实在笑,脚上还穿着妈妈做的那双灰色棉鞋,一件褐色的皮夹克,有点旧了。我刚眨了一下眼他就不见了。失落?不。生气?不,是想念。

晚上吃饭前,三叔来我家。说怪想念那老头儿的,“今天他没去帮打扫,心里空落落的。”三叔边说边用手摸我的头。我一把抓下他的手,“这下抓到了。”回过头来,看到的只是三叔那张诧异的脸。意识到自己弄错了,慌忙跑进厨房。

可是我感觉到了。

第二天。

“妈,今天我想吃××家的包子了,你让爷爷给我去买。”妈妈回过头来看了我几秒,“我去买吧!”我怎么会这样,爷爷还在吧!这就是那种永远记得的习惯吗?

不得不去面对,可是有些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就像爸爸会在爷爷的照片前点支烟,我会在那个路口停留一会儿,三叔盼着爷爷去打扫,妈妈会把电视机调到戏曲频道……

曾经有人说过,离开是一个人的事,我很想告诉他,离开是我们全家人的事。

习惯是可怕的,总是想起。这些都是以后的事,爷爷会知道吗?他会在哪儿等我,他会在哪儿抽烟,他会在哪儿对我唠叨?我想知道。

爷爷离开后,还有无尽思念,还有改不了的习惯,还有幻觉。还有好多好多……

花谢之后会有果实;烛光熄灭之后会有余热;太阳落了会有月亮;雨停了之后会有彩虹;花开之后会有清香;烛光亮了之后会有温暖;太阳升起之后会有阳光;下雨之后会有叮咚的响声。

之后……

赏析

文中各处的“留白”,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咀嚼”的空间——能省则省,决不多写。如听了“以后爷爷不会烦你了,看不见爷爷了”的话后“我”就“哭了”,为什么要哭,怎么哭的,自己去想吧;“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酒瓶,似乎意识到什么,顿了一下,将酒瓶放回了原处,轻轻地叹了口气”中省写了不少内容,自己去品吧;同样,“‘妈,今天我想吃××家的包子了,你让爷爷给我去买。’妈妈回过头来看了我几秒,‘我去买吧!’”中的“看了我几秒”,有潜台词,自己去填吧……这些“空白”,无言胜有言,增加了想象的空间,扩大了容量,文章也更有韵味了。

欲扬先抑,巧妙转折

有一个财主为母亲祝寿,五兄弟大摆寿宴,并设法邀请到名噪一时的唐伯虎前往题诗祝贺。风流才子大笔一挥,当着祝贺的众人,写出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

众人一见,目瞪口呆,气得那老太婆差点没背过气去。唐伯虎却不慌不忙写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紧绷的心一下子松开了,老太婆也把气倒过来了,笑容满面。哪知唐伯虎第三句又一下子使刚刚缓和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如同风和日丽瞬间又变成了狂风暴雨:“生下五男都是贼。”五个儿子脸色突变,众人也惊。唐伯虎又不慌不忙地写出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顿时全堂喝彩。

这故事生动地演绎了欲扬先抑手法及它的功效。

“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会在文章开始时先对其进行某种贬抑,然后转换笔锋又进行赞扬,这样前后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吧。

一、贬抑须有度

“欲扬先抑”手法写的文章重心还是在“扬”上,那么为“扬”作铺垫的“抑”就要有一个尺度。也就是说对人物或者事物的贬抑,不能动摇人物或事物的根本优点,否则后面就很难“扬”起来,而文章也容易写成批判性文章。

二、转变须自然

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文章中,人物由“抑”到“扬”也需要自然的转折,这样读者接受起来才不会感到别扭。事实上,文章要转变得自然,只需在文章前半部分设好必要的伏笔即可,设置“伏笔”就相当于骑车转弯时预先的减速。

比如有同学写一个好抱打不平的热心肠学生,文章开始“抑”的时候,写他上课迟到、课间痛揍一个男生,给人留下不好好学习却爱打架的差生形象。若在这种情况下,紧接着作者直接在文中展现人物优秀的一面,这样就会让人感到突兀了。如果在“抑”时写他迟到时满脸的汗水,被揍的人大家都不认识等,这样后面再交代他来晚是因为帮助他人,而挨揍的人是一个来校欺负同学的社会混混,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三、角度须恰切

运用“欲扬先抑”技法时,无论对人或事“抑”还是“扬”,都要找好角度。也就是说,贬抑一个人物或一件事物,不是任何方面都可以“贬”的,尤其不能从人物或事物的品格方面来贬抑;同样,赞扬一个人物或一件事物,也不是任何方面都可以赞扬的,尤其不能只是赞美人物或事物片面的优点。只有“抑”和“扬”的角度恰当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有同学写赞美一位老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文章,文章开始在“抑”中写了老人的吝啬、抠门,这为后文攒钱资助贫困孩子作了伏笔,这样的“抑”是恰当的。如果文中写老人吝啬、抠门时,从老人为省钱买东西不付钱,或借别人东西装着忘记了不还等事件入手,这样的贬抑角度就偏了,因为贬抑的内容对老人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四、情感须真实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或者事物,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赞扬。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赞扬时,不是只摆出人物或者事物的优点就算完事,我们还要对这个人物或事物的优点进行议论、抒情,只有把自己强烈的感情融入文中,才能使“扬”发挥得更好。这里的情,要真切自然,不可虚假造作。

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在后半部分加入了议论抒情的句子:“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样的句子很好地赞美了阿长这个普通劳动者的朴实和善良,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怀念和敬意。把这些句子和前面的贬抑事件一对照,我们情感的大门马上就打开了。整篇文章,我们都能被阿长这个人物牵引着、感动着,读来不感半点矫情。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抑”“扬”两者,同学们是不可等量齐观的,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分配,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了。

范例

樱花树下

浙江省新昌中学⊙蒋逸冰

我们宿舍楼下的传达室阿婆,两道眉毛很浓,眉头皱纹很重,铜铃般的眼睛即使只看着你也让人心里发毛,她不仅长得凶,说话也咄咄逼人。女生宿舍向来都是要男士止步的,于是,每逢有父亲想要帮女儿将东西拎进时,她便会展露一脸凶相。

“你,你们干什么去?不识字吗?‘男士止步’!”她双手叉着腰,嘴里吐着白雾。

于是,家长大多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耷拉下脑袋,悻悻地转身离开。但也有的家长反瞪一眼,丝毫不把这个小个子女人放在眼里。

“东西太多了,孩子一个人拎不上去。”有个家长一边说一边还是往上走。

她一下便跃到那家长面前,声音细而尖:“你们的女儿也住这儿,我要是放别的男的上去,你们能够放心吗?”

她的这句话很奏效,于是每逢这样的事,胜利者一定是她。

有一次,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那时天气陡然变凉,妈妈给我准备了整整四大袋的冬衣。我原想趁阿婆不注意时让爸爸帮我拎上去,没料到正撞上她坐在宿舍楼的传达室门口打毛衣。

看着我们走进去,她站了起来,依旧是那双手叉腰的姿势,我想她又要说:“‘男士止步’!没看见吗?”

不想,这一次她竟然没有说。我看到她的目光落在爸爸拎的四大袋衣服上,她想了一会儿说:“我帮你拎上去吧!”

说着,她锁了宿舍楼的门,从我爸爸手中接过袋子。

“唉!闺女就是娇惯些。”她说这话时依旧是她那细而尖的嗓音。

我不吭声,心中对那声音颇有抵触情绪。

“有妈疼就是好,哪像我,从小就是个孤儿。”

我瞪大了眼睛望着她。在一刹那,仿佛由于她是孤儿,我就觉得她那站姿、那嗓音都是可以原谅的了。

到宿舍后,我将被子晒到阳台上。她在后面叫:“小鬼头都不看天气预报,今天要下雨的啊!”我不理她,继续晒我的被子。阳光这么好,怎么会下雨呢?现在的天气预报有多少是准的?

我回头,恰巧看见她摇了摇头,她想了一会儿,又说:“还是晒着吧!晒着也好。过几天就冷了,小姑娘晚上睡觉也怪冷的。唉,这天——这天也不碍事,一会儿要下了雨,我帮你收进来。”

我冷冷地扔下一声“谢谢”,宛如例行公事。

那天的天气预报竟出奇的准,大约下午四点多钟,突然就刮起了狂风。我借了伞,急匆匆地往宿舍赶,可还未进宿舍门,大雨就下来了。我差一点儿哭出来,这么冷的天,晚上我盖着湿漉漉的被子不感冒才怪。

刚走进宿舍楼大门,她便叫住了我。

“你的被子我拿下来晒了,还好,来得及收回来。”她一脸得意。

她把被子塞进我手里便转身走了。我把手伸进被子摸了摸,没有一处湿的,而且叠得方方正正。

我看着她的背影,竟愈发觉得她高大起来。

之后,我每遇见她,便脆生生地叫“阿姨好”,她好像极不习惯似的,但看上去极高兴,连眼角的皱纹也散开了。

前几天回寝室的时候,我远远就看见她穿着那身显眼的衣服在扫飘落的樱花瓣。听见身旁走过的两个女孩在嬉笑着:“都一把年纪了,还扮嫩呢!”我竟然有些愤怒。

赏析

作者开头就从外貌、语言上着手,突出了这位阿婆的凶。然后用一段事例再具体说明这位阿婆的悍。当然,凶悍之中的阿婆也有自己的道理,可道理是道理,正如我们都知道插队是不应该的,但若我们插队被人制止后会心生不悦一样,作者跟其他人一样,对这位阿婆也没有好感。这是文章的“抑”。接着作者笔锋渐起,开始“扬”。阿婆的柔情开始展现,这已让她逐渐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后来有关她身世的交代,则将阿婆的形象彻底高拱起来。

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阐明道理。那么,在写作中应该怎样设置和使用对比呢?

第一,直接抓住两个对象的“不同”,把这种“不同”做强化处理,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从多角度上运用对比:①两种顾客的对比。②喜剧气氛和悲剧气氛的对比。③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对比。④知识分子命运的对比。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和丁举人命运大不相同。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

第二,抓住时空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与“不变”,用“变”来凸显“不变”,或用“不变”凸显“变”。在表达人物感情时,这条方法尤其有效。《闰土》中,在对闰土的“变”与“不变”的描述中,作者的感情透过纸背清晰有力地传出。

第三,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写因为某事而造成的同个人物不同表现的对比来体现人物性格。写作时,我们可以写一个人在对待同一件事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来体现他的性格特点。至于为什么,出于制造悬念考虑,我们可以放到后面交代。《变色龙》是这方面的杰作,它通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狗的身份的不同猜想,警官奥楚蔑洛夫之“色”竟变了六次之多,其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显示了作品浓厚的讽刺意味。

写作时,我们可以着力描写因为特定事情,或时间推移、空间改变而使人物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以此作为对比,以一条人物表现曲线来映照人物性格的这条直线,从而完成人物的形象性刻画。

第四,用对比来深化文章主题。这种对比可以是毫不相干的人、事、物之间点对点、线对线和面对面的对比。《红楼梦》中,作者把林黛玉辞世同薛宝钗成婚这两件没有多大因果的事件对比起来叙述,以乐衬哀,更显出林黛玉凄惨的命运遭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是此类对比。

总之,在我们动手写作之前,尽可能想想怎样更好地运用对比这种手法为抒发感情、刻画人物以及升华主题服务。

范例

青春从四十岁开始

妈妈是个普通的工人,年过四十,已经有些发胖了,在我看来,她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早上为我和爸爸准备早饭,中午洗衣服、晒衣服,晚上吃完饭看完肥皂剧就上床睡觉。典型的除了工作、干家务、照顾我和爸,就是吃饭、睡觉的家庭妇女形象。只是,一次假日待在家里,才突然发现妈妈变了。

原以为花坛里只供杂草享受,却不料有了几株像模像样的花。“那是你妈种的。”爸爸的话又让我愣了愣。我随手丢下包便去扒饭吃。“你手洗了没?多大了还忘这件事!”“啊?”我放下筷子,眨着眼不知所措,要知道“洗手”的事只有我的小学老师教过,我妈从没开口过。当然,我很顺从地洗了手。饭桌上的菜,有我喜欢的蒸鱼,而且在家里自然不用客气,所以我的筷子压根儿没离过它。“你只吃鱼,营养能均衡吗?蔬菜中维生素多,你得多吃!”我在心里拍案叫绝,两个专业术语被我妈用得恰到好处,为此我虽不乐意却也吃了不少蔬菜。

一顿饭圆满收场,我打开电视机,正是黄金剧场,刚想开口喊我妈,却听到她的声音传来,“我和你爸去散步,你自己拿些水果吃吧——”天呐,散步,这不是年轻夫妇才会干的事吗?妈妈可是年过四十了。我狠捏自己一把,“哇”的—声证明我没听错。电视剧收场后,妈妈和爸爸空手回来。“散步为什么不买些东西?”我很好奇。按常理而言,他们出去总该会给我买些东西的,可这又是怎么了?“要买什么?吃的用的都还有,出去走走有助于消化。”妈妈的话说得我一句都答不上来,我只能看看老爸,现在也只能从他嘴里套出些什么了。于是,咬耳朵的话开始了。“你妈最近常和我出去,散完步回来就在公园前的场地上看他们跳舞,偶尔也学学。现在,她肥皂剧也戒掉了,老命令我看新闻,看到有用的东西就记下,说是学习……”我大声笑了出来,却被老妈听到,于是笑着问我:“父女俩的悄悄话结束了没?结束了就上楼,你得洗完澡再喝杯热牛奶,听见了没?”我笑着一一履行。

上楼的时候,我听见老妈在唱歌,而且是一首我会唱的歌,我跟着唱了起来,妈妈很惊讶,问我怎么也会唱,我笑道:“这不是应该我问你的话吗?”

枕着妈妈买的书睡觉时,我突然觉得,妈妈不再是只围着我和爸爸转,而是开始在为自己打算,让自己充实。看来,本该是更年期的妈妈,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能和我一起感受青春,再度花样年华了……

赏析

作者从妈妈微妙的改变,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新的情态、神采和追求,在“我”看来,好像妈妈即使不是一夜之间也至少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从普通家庭妇女到新时代妇女形象的转变。

文章开篇便称妈妈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而其后如前面提及的变化,渐渐远离“贤妻良母”,种种变化、表现,呈现出一种追赶时代又独立的精神追求。延宕蓄势,曲折生动,作者于人物的许多细微言行描写中,塑造和展示了可以说是全新的妈妈形象,让读者因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家庭正在发生的嬗变。

并列结构,轻松成文

记叙文也有并列结构一说。这种结构常通过相关事件的并列组合,或者几条线索的并列行进,将相关事件陈列一处,结构清晰,线索明了,形成强有力的表达效果,从而深刻地说明主题。很多回忆性的写人文章是并列结构,如朱德的《我的母亲》。

如何在写作上运用并列结构:

一、并列组合相关事件,这些事件从不同侧面,如性格、兴趣、能力、心理上展现一个人物,综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人。也可以增加小标题写作法,如果将小标题巧妙地融入并列结构中,每个标题领起一个事件,标题之间呈并列结构,不啻为一种好方法。

如有篇文章《黄老头》,写了一个名叫“黄大山”的卖爆米花的老人。作者用三个小标题“黄牛”、“黄土”、“黄山”引起三个并列的段落,分别讲述老人黄牛般勤恳老实的个性、黄土般坚忍宽容的姿态、黄山般担当挺立的执著,清晰明了地塑造了一个市井中的老实男人。

二、多条线索同时行进,共同推动事件发展,然后在一个点交汇,矛盾急剧爆发,大事件进入高潮。在古典小说中,常有“花开两枝,各表一朵”的说法,其实就是两条线索并列前进的意思。新概念作文中,也有不少两条线索并列行进的作文。

当然,多条线索并列前进的模式不是主次不分,仍然有主人公、主要线索。

范例

永恒的乐园

湖北仙桃市胡场二中⊙刘津

时光匆匆流逝,绵延成浩瀚无垠的长河。当我——一个后来者泛舟溯流而上,那些远去的历史,就在它的沿岸,画卷一样地徐徐展开。我看见了一个个美好的乐园,那里烙印着志士的行迹,洋溢着仁人的欢笑,回荡着智者的歌咏,令我心驰神往……

诸葛草庐

襄阳城西的隆中,群山纠结,林海茫茫。飞瀑流泉的高岗半坡上,茂密的树丛掩映着一栋简陋的草庐,十分自然,十分清新。高岗有了草庐,好像广阔的湖面飘来一片风帆,辽远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草庐有了主人,好像小小的石洞飞临神仙,浅浅的溪水藏卧蛟龙。诸葛先生居住于此,如闲云野鹤,在平静中送走他的岁月。他外出,草庐是他快乐的起点,徜徉幽径,抚苍松,听清泉,饱餐水光山色;他归来,草庐是他幸福的终点,点燃青灯,调素琴,诵黄卷,占尽古风雅韵。他躬耕陇亩,没有苛政相扰;他谈兵论道,常见挚友往来邀约。草庐充满了自由空气,他常常酣睡到日上三竿,醒来则自我陶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庐是他的乐园。他身居乐园,而志在天下。

陶潜东篱

夕阳轰然跌落在浔阳江中,溅起满天的晚霞,把江水染得赤红似血。江畔一处寻常人家的门前,斜插着一圈疏疏的短篱。短篱的东边,菊花开得蓬蓬勃勃,仰着一张张天真的小脸,舒展开稚气的笑容。秋风轻轻地摇曳着她们袅娜的身姿,飘溢出阵阵浓郁的芳香。花丛里,“五柳先生”陶潜形容清瘦,两鬓微霜,正从容地采摘着一朵朵金菊。他不时把花朵送到鼻下闻闻,眉宇间升起无限的喜悦。菊花,是他的伴侣,是他的乐趣,是他的生命!忽然,他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正与隐隐的南山相接。那里烟飞云敛,林壑深深,也许有与他志同道合的人隐居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情不自禁地高吟。他的思绪被牵得很远、很远。他忘却了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艰辛生活,为能在这片小天地里放任他的天性而满足。霎时,一对结伴归巢的鸟儿掠过他的眼前,他怡然自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东篱是他的乐园,他身在乐园,而心怀时局。

东坡赤壁

大江咆哮,滚滚滔滔,向东急逝。一堆堆雪浪,翻卷跳跃,如万马奔腾。两岸青山,陡峭如壁,森严地对峙。苍鹰在山峦上盘旋,江水沿着绝壁激荡。山光水声,犹如一幅配乐的风景画。江心一叶小舟在急流中颠簸着疾驶,船头坐着峨冠而多髯的东坡居士。他的眼中折射出欣喜,他的胸中奔涌着豪放。感谢上苍把他推到这赤壁古战场,让他远离尘世的喧嚣,感受江山的壮丽,聆听涛声的雄浑。船行如箭,身轻似燕,仿佛就在飞翔。他指点江山,举酒放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他思接千载,凭吊英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将他的旷达疏狂完全展现在大江面前。他的灵魂在升华,就如天空的那轮明月。于是,他喟然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是他的乐园。他身游乐园,情系古今。

神思飞出古人的乐园,我感到了心灵的净化。它们向我昭示:寄托美好精神的乐园才是永恒的。它们让我懂得怎样去拥有这样的乐园,在坚守中获取人生的意义。

赏析

全文以并列结构谋篇布局:首先以从历史画卷中“我看见了一个个美好的乐园”总领;然后让“诸葛草庐”、“陶潜东篱”、“东坡赤壁”三个片段依时间顺序闪亮登场,井井有条而又炫人心目;最后抒情议论,点明主旨——“寄托美好精神的乐园才是永恒的”。开合自然,结构严谨。三个故事,以凝练洁净的笔墨刻画其自然环境及人物活动,表现出三个历史人物的自由生活和高雅志趣。然而它们的角度又不尽相同:“诸葛草庐”侧重写孔明的行动,表现其怀才未遇的超脱;“陶潜东篱”侧重写陶潜的细节,表现其辞官归隐的坦荡;“东坡赤壁”侧重写苏轼的心理,表现其遭受贬谪的豁达。因此,不仅画面生动,绚丽多彩,而且蕴涵深厚,立体感强。 jzThZb6Pk8BCwXP6DR/ddvXWzd0Rt29PfCohKqfX/m/1OV19GPf1xUoMC2MCNo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