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家真好

风铃

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高英发

偶尔听见同学在谈论风铃,便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姐是喜欢过风铃的,眼光也不错,挑的那串也颇养眼。我还记得,那串风铃的主干绳是浅蓝色的,什么材质我叫不上名,只是瞧着很粗壮,摸着很厚实。而它的分支绳是白色的,应该是蕾丝捆成的,甚显高贵。分支绳末端还挂着浅蓝的铁管,颜色镀得很均匀,像悬空的笔杆。主干绳是由上而下,很自然地由粗变细,末端悬着一个玻璃制的小圆盘,用来敲击铁管发出空灵的声响。听见声响的人,会仿佛步入一幅花繁草茂、蜂飞蝶舞的画中,在世俗的芜杂中得了一丝静谧,沉醉不已。

姐把风铃挂在她的卧室里,倒也时时拂拭,不使惹尘埃。

我总抽空去倾听风铃自谱现奏的曲儿。微风拂面,添一杯武夷山大红袍,闭目养神,惬意那午后的时光!

姐那时在备战中考,却也不嫌我的影响。我也知意,故都会默不作声。姐豆大的汗珠却不配合地流落,连同那翻书写字的声音与风铃声共同构成一首和谐的小夜曲。

可是,姐却没能考上重点高中,而风铃也随之销声匿迹了,大约是爸爸收走了吧!姐没有惋惜,说重要的是以后的学业,这使我很讶异!

在姐备战高考的时候,我去买了串和姐买的一样的风铃,挂在大厅,等待着姐的驻足观赏,侧耳聆听。

然而她终究没有;或者有过,可我不曾瞥见。

现在,姐要去江苏读大学了,我没能去送她,因为我先行在校学习了。或许几天后,家里只剩一串等候着的风铃,和我一颗等待的心。

路漫漫,亲情不散,今日一别,希望姐常常记起我为她而买的风铃!

等我放假,心急火燎地回到家,发现大厅上的那串风铃不见了。我诧异地问妈妈,妈妈说,是姐执意带走了……

赏析

读罢此文,会让人从心底里为姐弟之间最真挚的情谊所打动,从姐姐备战中考、高考,到去上大学,无处不显示着姐弟之间默契、宽容、理解、关怀的情谊,结尾的“是姐执意带走了……”更是叫人潸然动容。

酸\甜\苦

李昱婷

人的一生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生我养我的家乡——会宁,亦然如此。想经历思乡之情的洗礼吗?想领略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吗?请随我来吧!

十年九旱的会宁,有“苦脊甲天下”之称。听爸爸说,人们用土垒起的窑洞,就算是比较“气派”的住房。一件粗布新衣缝好后,老大穿两三年,再让老二穿,老二穿了再让给老三,这破衣服,最后就是家中最小成员的“新衣”了。家里每天烙一个饼,你一小块我一小块地分,分开后就是每个人一天的伙食……但是,穷惯了的祖先们,在即便是苍天不赐甘霖的这片黄土地上,也依然挥动着脆响的牛鞭,执著地播下满山的希望——良诚地祝福着、期盼着;流着鼻涕的穷娃娃们,用脏兮兮的双手,依旧拿着枯树枝,在浮着厚厚黄土的地上,绘制着自己美好的蓝图。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在勤劳、善良的会宁人民的执著耕耘下,使会师圣地这片乡土收获了一串串殊荣:“西北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博士之乡”、“肉羊之乡”、“小杂粮之乡”、“红色旅游胜地”等。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在会宁会师,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转折,1986年10月,建成了会师纪念塔;2006年10月,长征胜利纪念馆落成。会师景园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会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以上院校输送了五万多名学生,其中博士以上五百多人,硕士一千多人,学士近两万人,会宁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日、西欧等国家,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许多省、市、县与会宁展开合作教育,许多外地学子,都慕名来到会宁求学。会宁还是优质绿色食品小杂粮生产基地,小杂粮种植面积五十万亩以上,年产八万吨左右。大山笑了,大山的儿女也笑了。因为,这块黄土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定能胜天。是啊,会师圣地—会宁,这座老城是中国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今天却能成为“西北高考状元县”,许多人发出了惊问!但我要自豪地说:这是党的富民政策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就了会宁人!这里的人们渴望教育的心情,就像渴望老天下雨一样迫切。许多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进城,他们不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是去做“陪读农民军”,租一间不足10个平方的小屋,就算是自己的家。上至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亲、母亲。他们趁闲暇时间,要么佝偻着腰,捡可回收垃圾给孩子换取学习用品;要么奔波于建筑工地和“家”之间,一边给孩子做饭,一边打小工挣钱。他们生活虽苦,心中却升腾着一种希望。他们曾说:“再苦也要守在孩子身边、供孩子上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朴实得如同黄土疙瘩一样的会宁人,他们的骨子里没有穷苦,只有奋斗;在血液里没有懦弱,只有坚强!有你们做坚强的后盾,家乡怎能不越来越好呢?

赏析

文章贵在新。本文题目新,结构新,引人注目。文章的作者以执著建设自己家园的人为纽带,从酸、甜、苦三方面满怀真情地抒写了家乡的变化,文章情感跌宕起伏。作者描绘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具有时代气息。结尾直抒胸怀,简洁、铿锵有力,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爱,可以这样表达

江西樟树清江中学⊙赖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同桌杨苏,他父亲姓杨,他母亲姓苏,合姓而给他取了此姓名,可见父母对他的爱意和期望。

他父母均年近不惑才有了他,中年喜得贵子的父母,对杨苏是百依百顺。他的父亲是建筑承包商,母亲是银行职员,家境在我们当地是相当富有殷实的,因此为他提供了别家孩子无法拥有的物质条件。

可令父母大失所望的是,在有保姆照料,想吃啥就吃啥,想要啥就买啥的环境中长大的杨苏,一天比一天坏起来,成绩差、逃学、吸烟、打架、通宵上网……甚至上课辱骂女老师、调戏女同学,几乎达到了地痞流氓的地步。父母不是没有发现,不是没有管教,什么办法都想过了,什么方式都尝试过了,就是毫无作用,这让父母一筹莫展。

杨苏快初二了,父母眼看着自己因溺爱而酿成的苦果,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滑向深渊。就在这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杨苏的父亲气恼、沮丧,走入了赌场,很快就输光了家产,还债台高筑,并和他的母亲离了婚。

家破之后,杨苏跟母亲过。之前为了教育杨苏,母亲早就把银行的工作辞了,现在就只好带着杨苏以捡破烂为生。突然的家庭变故,把杨苏击垮了,震蒙了。原来的生活条件没有了,就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杨苏以前结交的“哥们儿”,现在全都不见了,一个个离他远远的,偶尔见之,也是嗤之以鼻,甚至以脚踹之。

巨大的变故,强烈的反差,慢慢在起作用。杨苏变了,慢慢地变好了,他开始认真上学,努力上进。可他毕竟底子差,以前没有学习,此时他学得是非常吃力,但他没有放弃。一想到周围人或鄙夷或同情的眼神,他便迸发出一股力量,一定要争口气,让人们看看,我杨苏还行,谁也不能就这样看扁我。老师对他也转变了看法和态度,看到他家“穷”,学校还把贫困生补助款给了他,他更是得到了鼓励,学习更加认真,更加刻苦了。临近高考时,我从小道偶尔听知,杨苏的父母当初是假离婚,家破也是假象。这一点,杨苏丝毫没有察觉,我却看到了一些迹象:我见杨苏的父亲经常出入于我们学校,经常和校长走在一起。杨苏并不认他这个父亲,他父亲也不恼不气,反而乐呵呵的。同学们有时笑杨苏,杨苏也不管,就是一个倔脾气,掉头就走。

事情果真不出所料,当初杨苏的父母为了杨苏,不惜做出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制造赌博输光家产和离婚的假象。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杨苏。父母为了杨苏,也还真是尝遍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滋味,几年来没少遭罪,没少受苦。但现在,看到杨苏的成长和成绩,父母都喜在心头,乐在眉梢。“杨苏父母没离婚,杨苏家没破产,我们学校的所有捐款都是杨苏父亲捐的……”这样的话,回荡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爱,原来可以这样表达!

赏析

这是一篇优秀的习作,情节设置巧妙,故事温馨感人。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比较到位,描写细腻生动,却并不显得拖沓。当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催生出一个人的自尊和自强时,我们看到了一种不息的生命力量,更看到了自我在迷茫和探索中不断成熟的过程。

成长的空间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高三(1)班⊙孙曼

你是迄今为止我最爱的人之一。

你有一双大而好看的眼睛,时时满含笑意。

你的身材高大挺拔,但可惜的是我没有遗传你的这一优点,我的身高一直让我很纠结。毕竟对于一个即将迈入大学门槛的人来说,时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初中生,是一件感觉多么糟糕的事情。当然,那些“误认为”的人可以原谅,但是存心以此来取笑我的人就不可饶恕了,譬如你。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对你报以白眼以示不满,而你却总是乐呵呵地拍拍我的脑袋,似乎这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某日我心情不佳,你大概是想调节气氛,又拿我的身高开起了玩笑。可是,你真的选错了话题。仿佛多年来积压的情绪突然爆发,我在一瞬间红了眼睛。我委屈而愤怒地看了你一眼,然后转身离开,留下愣住的你在原地不知所措。

一个多月后,我早已忘记这段不愉快的小插曲,你却突然对我说:“我发觉你长高了!”眼中是故意装出的惊讶,却又流露着几分真诚,还有隐藏得不是很好的自责。我有点想笑,房间墙上那个记录身高的标记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向上爬了;我又有点想哭,你一定想了很久才撒了这个不太高明的小谎,而这只是为了让我开心点。我笑了:“是吗?那太好了!”

后来你对我说,女孩个儿小的好处就是可以穿很高的高跟鞋而无所顾忌,还有,女孩子穿高跟鞋特别好看。你说这些话时表情异常生动,以至于困扰了我很久的身高问题一下子被我从生活中抛开。你还说,成长不是通过个头的增高来显示的,就像人生的高度永远不是以身高来衡量的。

于是,为了另一种高度,我开始更发奋地学习。在一次考试中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你面前我故作镇定,而你的眼角却是怎么藏也藏不住的笑意。你突然抱了抱我,捏捏我的脸颊:“知道吗?我现在特别特别喜欢你!”我看到你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我知道你是看到了我的成长,看到了我身后无尽的希望。

那个午后,你站在我的面前,微微俯着头端详着我。你眼中的光芒一如这秋日的阳光般温暖而满含诗意,你眼角细细密密的纹路绽放成这个季节里最动人的雏菊。那一瞬间,我被缩得很小很小,小到与你的瞳仁融成一个漆黑深邃的点;我又被放得很大很大,大到可以占据你眼前的整个世界。你抚着我的眉骨,轻轻地说:“宝贝,你长大了。”

泪水喷涌而出。我终于知道,我所需要的成长空间,只不过是你的一双眼睛。

赏析

精巧的构思,诗意的描写,情理交融的议论,这些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三大亮点,而这三大亮点映衬出一位渴望而且关心着女儿成长的慈父的鲜活形象。“那一瞬间,我被缩得很小很小,小到与你的瞳仁融成一个漆黑深邃的点;我又被放得很大很大,大到可以占据你眼前的整个世界”,这一句可谓点睛之笔,将父女二人之间那种难以言表的心心相印,抒写得入木三分而又含蓄隽永。

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

叶倾城

那天是周末,母亲打来了电话,声音里是小女孩一般的欢欣雀跃:“明天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

远远看到了那家糕饼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是人山人海,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我只好也加入排队行列,缓慢地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我站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裹着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妈都什么年纪了,还去春游?

前面的人为了排队次序爆出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站出来,统计每个人买的数量和品种,给大家排顺序。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口气,换只脚接着站。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一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人。她的笑容几乎是谦卑的:“小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他明天春游,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真不明白,整个店怎么会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同时投向我。售货小姐笑了:“哇,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我身后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我真没想到。你妈明天春游……”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哪怕坐在草坪上晒晒太阳也好呀,到底是春天。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原来是这样,不是母亲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

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气腾腾地出炉了,芳香像是原子弹一样地炸开,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你先买吧。”

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背后,已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煦和决断:“但是你妈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回身看了她一眼,也默默地退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直通向柜台。

我站在小径的顶端,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刹那间,我明白地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

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不谙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赏析

这篇文章写得巧妙生动,令人读后感慨不已。文章正是在通过母亲们为儿女买糕饼和“我”为母亲买糕饼的对比中,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主题。 /cPC4aoWao/3jetq6wXpK0O8tHihYcI3vsx6tVUhHeTC5UBHaj0nccmIAkFLpQ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