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龙夺嫡的胜利者
——雍正帝胤禛即位疑案

康熙末年,皇位的争夺战残酷而激烈,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诸皇子斗得你死我活。最后皇四子胤禛能够脱颖而出,得以继承大统,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阴狠毒辣,残酷镇压异己、清除政敌,尤其是对众兄弟的暴虐,实在是令人背冷齿寒。但雍正帝刚毅勇决、雷厉风行,又呕心勤政、励精图治,使政事为之一新,经济得以发展,国库收入增加,官员较为清廉。因此,雍正帝的功过正邪,为善为恶,福民祸民,还是不易简单评说。

九龙夺嫡与即位风波

康熙帝在位长达61年,他一共有35个皇子、20个公主、1个养女。皇子众多,意味着储君之位竞争激烈。在诸多皇子中,有能力争夺储君之位的主要有9位皇子,他们掀起的这场皇位之争,史称“九龙夺嫡”。这9位皇子主要分为三派,一派是皇太子胤礽(按:雍正帝登基后,其兄弟为了避讳,将胤改为允,但文中仍作胤礽,众皇弟亦同)以及其拥护者皇三子胤祉;另一派是皇八子胤禩以及拥护者皇长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 、皇十四子胤祯;第三派是皇四子胤禛及拥护者皇十三子胤祥。在三派中,胤禛的势力最弱,他的生母德妃出身寒微,没有雄厚的家族背景,而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祯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依附皇八子胤禩,专门与他作对。

原本皇太子胤礽一派呼声最高。胤礽是康熙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与康熙帝是少年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赫舍里氏因为难产造成大出血,在刚生下胤礽后就与世长辞。康熙帝悲恸异常,为安慰爱妻在天之灵,他亲自抚育胤礽,并在胤礽刚满一周岁时正式册立他为太子。胤礽十分聪颖,在康熙帝的精心培养下,文才武略都十分出众。康熙帝对胤礽抱有重望,但胤礽却辜负了这份期望,他日渐骄纵,屡犯大忌,康熙帝不得不忍痛废除其太子之位。后来,康熙帝终因念及其生母赫舍里氏和多年的父子情,又复位胤礽。但胤礽仍然不思己过,康熙帝心灰意冷之下,二废其位,并将他长年幽禁于咸安宫。

皇长子胤禔是庶出,不得康熙帝欢心,无望登上帝位,只好投奔了皇八子胤禩。胤禩的生母为良妃卫氏,卫氏出身低微,无权抚养皇子,胤禩刚一出生就被交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胤禩敏慧,很小就习读诗书,文采甚高。他待人亲切,毫无皇子的骄纵之气,所以能引得多位皇子追随,朝中诸多大臣也对他另眼相看。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朝中不断有重臣呼吁立胤禩为皇太子,康熙帝由此对胤禩有了戒备心理。康熙帝害怕胤禩势力坐大,有朝一日逼迫自己禅位,就开始刻意打压胤禩。二废太子后,东宫虚位,立胤禩为太子的呼声还是很高,这让康熙帝忌恨不已,于是借助一起莫须有的“毙鹰事件”彻底掐断了胤禩继承大统的可能性。皇八子胤禩也被踢出局了。

∷雍正帝手书《夏日泛舟》

康熙晚年,曾依附皇八子胤禩的皇十四子胤祯异军突起,成为太子之位的最热人选。胤祯和皇四子胤禛一样都由德妃所生。与胤禛略显阴鸷的性格不同,他为人豪爽,“甚有义气”,为康熙帝所厚爱。胤禩出局后,曾经支持他的一些朝臣转而支持胤祯,朝堂坊间不断传出“皇十四子虚贤下士”的美誉。胤祯武功出众,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准噶尔部侵犯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康熙帝环视一周,最终选定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前往讨伐。胤祯身着战袍,如同天子出征般威武气派。到达青海后,他调度三军,很快将作乱的准噶尔部荡平,扬名边陲,呼曰“大将军王”。捷报传至京城,关于胤祯将继承大统的传言更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初七,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奉命侍疾。十二日晚,诸皇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当晚皇四子胤禛命令淳郡王胤祐守卫畅春园,十六阿哥胤禄、恒亲王世子弘升肃清宫禁,用銮舆运载康熙帝遗体,悄然回到紫禁城乾清宫。

十四日,宫中传出先皇遗诏谕令胤禛即帝位,京师气氛紧张,各派势力蠢蠢欲动。胤禛下令关闭京城九门,秘不发丧,进行戒严。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称帝,即雍正帝。

疑点重重

胤禛继位后,广泛打击曾是他政敌的兄弟。远在西宁的皇十四子胤祯被召回,却不允许入京,只得留驻于河北遵化康熙帝的景陵,行动受到限制。皇九子胤禟被派往西宁接掌兵权,却不给任何官职,等同于充军,后被寻罪逮捕,改名为“塞思黑”(意为猪),暴卒于押解回京途中。皇三子胤祉先是被派遣去守护景陵,后被关押,死于狱中。皇十子胤 胤禛以“私自禳祷”的罪名关入大牢。皇八子胤禩被削去宗籍,改名“阿其那”(意为狗),禁闭于宗人府,后死于狱中。皇长子胤禔和废太子胤礽早被康熙帝圈禁,胤禛继续将他们禁锢。

康熙帝从病重至逝世不过6天时间,再加上胤禛为人冷酷,继位后打击兄弟过于狠绝,有违兄弟之道,于是关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坊间有了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胤禛在康熙帝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帝喝了就驾崩了。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康熙帝一向不喜吃人参,而且皇帝进药之前,必先由内侍尝试,再者还有御医随侍,胤禛进参汤毒死父亲的风险太大了。况且当时康熙帝已是风烛残年,胤禛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也不会急于一时。另一种说法认为康熙帝本来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祯,胤禛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一说法流传得最广,却经不起推敲。清宫向来是满汉两种文字并用,汉文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而且清代诏书中“于”与“於”不能通用,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因而无法更改添加。尽管这一说法被否决,但是胤禛继位的合法性却始终有争议。

关于其继位问题,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康熙帝并未传位给胤禛,他是矫诏夺位;一种认为胤禛依康熙帝遗诏继位,属于合法继承。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但也都有疑点。当康熙帝驾崩后,隆科多宣读遗诏时,一些大臣对他只宣读满文本而不宣读汉文本遗诏的做法曾提出异议。胤禛搪塞而过,多日后才出示汉文本遗诏。而这份汉文本遗诏开头为:“唯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域,我皇考大行皇帝……”“圣祖”是康熙帝的庙号,他留遗诏之时如何知道后人称他为“圣祖”?只能解释这一文本是后人伪造出来的。

继位后,胤禛秘密铲除康熙帝病时侍候在侧的内侍,查禁有关胤祯的档案,销毁了许多康熙帝与胤祯往来的奏折手谕,并篡改销毁其他大量文献档案。胤禛防范的是什么自然不难想象,他担心其中会留下对他不利的证据。

合法继承的可能性

那么雍正帝有没有可能是合法继位?首先要辨明雍正帝继位是不是爆冷门。康熙帝晚年,比较受宠的皇子无疑包括胤禛。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帝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出发前,他还亲自主持仪式,希望胤祯能取得军功,提高声望,但这并不代表胤祯就是康熙帝心中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康熙帝年事已高,不太可能将继承人派到遥远而危险的西北边疆作战。一来胤祯的生命安全不能保证,二来康熙帝身体羸弱,随时有可能驾崩,如果等胤祯闻讯赶回,必定为时已晚。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雍正帝在胤祯回京之前,已经清除了胤祯的势力,胤祯一回来,便被变相圈禁,无力改变局势。身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康熙帝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胤禛10岁受封为贝子,32岁晋封为亲王,在诸多兄弟中,他不显山不露水,保持中立的态度,不结党(他的一党是在康熙晚年才结成的,而且做得比较隐秘),超脱于皇子们的朋党之争。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废掉皇太子之后,因伤心过度病倒。其他皇子趁太子被废之机展开激烈的争斗。胤禛却避开争夺,专心侍候康熙帝,也经常为被废的皇太子胤礽说好话,给康熙帝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康熙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性量过人、深知大义”。

胤禛一方面博取康熙帝的信赖和喜欢,另一方面也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康熙帝面前的红人隆科多和年羹尧争取了过来。在诸皇子纷纷落马的情况下,康熙帝逐渐有意立胤禛为储君。胤禛先后代替身体渐弱的父皇参加祭祀有22次之多,居皇子祭祀之冠。康熙帝还多次召胤禛共商军国大事,表明了他对皇四子的重视。

也有人认为,胤禛能登上帝位是沾了其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的光:康熙帝对聪明伶俐的弘历宠爱有加,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所以选择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帝逝世时他不过12岁,即使再聪明伶俐,也不过是个童稚小儿。康熙帝对弘历倍加宠爱,其实可以看作对胤禛的一个暗示。

对于雍正帝继位之谜,学者们各执一词。事实的真相更有可能是康熙帝在胤禛和胤祯之间犹豫不决,在尚未下最终决定之前便突然去世,胤禛及时抢占时机,清除对手,迅速登上帝位,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事必躬亲,治国有方

雍正帝当上皇帝以后,一改做皇子时“闲云野鹤”的姿态,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对得起自己的皇位。他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又比臣下英明得多,所以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甚至把大学士们该干的活儿都“承包”过去了。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白天接见臣子,商讨事务,做出决定,督促官员们实施;到了晚上,他还要批阅奏折,不光看内容,连错别字都不放过,经常到半夜才睡觉。他管的事情也非常繁杂,大到军国大计,小到地方官员的日常工作甚至他们的文化水平他都要管,可谓事必躬亲。

终雍正一朝,这位皇帝中的实干家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他深知国库收入和粮食储备是国家的生存命脉,没有钱万事皆难,没有粮食更会导致灾难。所以他即位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全国大清查,严令中央和地方政府弥补亏空——他可不是虚张声势抓几个人、抄几个家、没收点银子,然后揣进自己腰包了事,而是要各部、各省把历年的亏空都补回来,充盈国库,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很快给国家积累下大量的财富。

接下来,他又采取耗羡归公的办法,贴补地方用度不足,也作为养廉之用。耗羡是征税过程中加工白银产生的损耗。这部分损耗被摊派给税户,税赋交给中央之后剩下的部分原来都被地方官贪污了,现在雍正帝明令禁止,把这些钱留地方公用,一方面弥补了之前的亏空,另一方面贴补地方官薪俸的不足。这个办法既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又起到了养廉的作用,很有实效。

此外,雍正还实行了“摊丁入亩”、“士民一体当差”、“改土归流”等有利于生产和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的改革,这些举措加强了农业生产,巩固了帝国统治。

雍正年间,大清帝国政治体制还出现了三个重大变化。雍正帝创造性地发展了密折制度,置军机处,并开创了密匣立储制度。密折制度准许各级官员和他单线联系,单独向他汇报,使他有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情报网。军机处最初只是一个保密机构,负责处理紧急军务,后来却成了皇帝的私人幕僚,权力越来越大,把内阁架空了。

雍正帝做了这么多改良和开创工作,实际上都是他务实的表现,对当时的影响也很大。在雍正帝统治时期,大清帝国更加强大起来,把一个盛世继续延续下去……

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为方便处理紧急军务,雍正帝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帝即位之后,将“办理”二字去掉,简称为“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军、政两方大权,是清朝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和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两种。其中,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的任命,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就是入值办事,没有品级和俸禄,皇帝随时可以命其离开军机处,回归本衙门。军机大臣的数目也不确定,最早设为三人,后来增加到四五人,又至八九人,最多可至十一人。军机章京是军机大臣的属官,同样由其他衙门的官员兼职,初无定额,到嘉庆时期,被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再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处由清朝皇帝直接统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事处。军机大臣必须随时候命,处理皇帝交办的事情。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古代政府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点。 FubHWD1BAL6mZo4W+eDC9ajfl+LDY7YzDfzGRzGgZLbp5VWoZhX0rsvWHu9fdHC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