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色反映五脏健康

【面色赤红——心脏异常】

按五行理论,心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面色为红色,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形成的颜色。又因为血得热则行,行则充盈脉络,所以热证多见赤红色。一般性情刚烈,感情易波动,性急如火,热情爽快的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也为正常。

首先,根据面色赤红的程度,有实热、虚热的不同。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是因为热的程度比较严重,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微赤者为虚热,可见面部两侧颧骨稍红。

其次,应观察面赤的具体部位,以定其病位及病情。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者,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若见午后两颧潮红娇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则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证,是因虚火上炎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面色苍白——肺部异常】

肺部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面色是白色,多是由于气虚血少,阳气比较弱,体内寒气比较盛,气血运行缓慢;或由于失血过多,气血不充足;或寒气过盛引发血管收缩,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从而导致面部呈白色。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精力充沛开拓力较强的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白色在体内对应着肺与大肠,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如果面色呈淡白,而且缺少光泽,多代表运行到脸部的气血缺乏,如果伴有四肢冰冷、易感疲倦、头昏脑涨、容易感冒等表现,则多表示为体内气血不充足;如果颜面苍白而没有光泽,或面部呈现如鸡皮状的黄白相间、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或失血过多;面色白且没有血色,多属阳气虚证;如果面色白得发亮且没有血色,则多属阳气虚,体内湿气比较重。

【面色泛青——肝胆异常】

肝部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面色泛青,为足厥阴肝经之本色。面部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等。青色主要是由于体内寒气较重,气血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收缩痉挛,或因疼痛剧烈,或因体内热盛而引动体内原有的风邪,使面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收引,血液停滞所致。

望诊时,应结合具体部位,分辨其不同性质。若见面色青紫,甚则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四肢发凉,脉象微弱,则多为心的阳气突然没有了,心血停滞运行之象,可见于心绞痛、冠心病等患者。突然见到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的阳气虚衰,血液运行受到阻滞;或肺的功能弱,呼吸不利。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气比较重、疼痛剧烈。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脉络收缩痉挛,以致面部气血运行受到阻滞而色青,可见于突发性的腹痛、寒气持续停留在筋脉等病证中。

【面色发黑——肾部异常】

肾部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面色是黑色,为足少阴肾经之本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型人面色稍黑。在冬季人们面色稍黑为正常。

中医学认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现。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现面色变黑的现象。因此,皮肤发黑可能身体无恙,而脸色发黑则需要慎重对待,谨慎处理。

【面色发黄——脾胃异常】

脾胃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面色为黄色,为足太阴脾经之本色。主脾虚、湿证。绝大多数中国人脸色的基本色都是黄色。

面色黄有面色萎黄和面色鲜黄之分。面色萎黄者,多由脾虚导致体内营养缺乏,或有湿邪困扰在体内,脾的运输功能失调所致的脾胃气血不足。面部、眼睛以及全身都黄的人,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为黄疸,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等。其中面部黄得鲜亮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是体内湿热比较重的缘故;面黄晦暗没有光泽如同烟熏,属阴黄,乃是体内寒湿比较重的缘故。新生儿出生后2~5天,皮肤可有发黄的现象,1周内消退,叫生理黄疸。如果1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黄疸,就是疾病现象。 sTOBcv3vtTtbUIlo83Uo17UrqvFrJkjkqsx/aZYdph1kFi1lhyfs9avtnNROFP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