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 〔1〕 ,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2〕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3〕 ;南辱于楚 〔4〕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5〕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 〔7〕 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8〕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1〕晋:魏氏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称三晋,因而惠王仍然自称晋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曾因革新变法而强盛一时,所以说“天下莫强焉”。〔2〕东败于齐:指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役。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3〕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4〕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5〕比:介词,“替”、“为”、“代”的意思。洒:通“洗”。全句意思是,愿意为死者洗刷耻辱。〔6〕易耨:清除杂草。〔7〕制:通“掣”。〔8〕妻子:妻与子。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老先生您知道,魏国曾经是天下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我这一代,东面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因此牺牲;西面被秦国打败,割让了七百里的土地;南面又被楚国羞辱。我将这看做奇耻大辱,希望替魏国的战死者报仇雪恨,怎样才能做到呢?”

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尚且能够使天下归服,(何况是强大的魏国呢?)大王您如果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少赋税,使百姓(有足够的时间)深耕细作,清除田地里的杂草,而(其中的)年少者(也因为您的提倡)在空闲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德,并运用这些道德,在家中侍奉父母和兄长,在朝廷里为上位者效力,那么,他们就是拿着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锋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因为秦国、楚国(以大量的徭役和战争)占用了民众的时间,使他们无法通过耕种土地来赡养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在忍受饥寒,他们的兄弟、妻儿在东逃西散。国家既然使他们处于这样的困境,那么在大王去讨伐时,这些百姓怎会愿意抵抗呢?总之,仁爱的君主是无敌于天下的,请大王不必再犹豫。”

解读

平庸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反而走向失败和灭亡,既不是因为他的资本不够充分,也不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太过恶劣,而只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有着一定的缺陷。回顾惠王的生平,他最初基于暴戾之情而盲目地发动战争;经历三次失败后,又被怨恨的情感所淹没,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作为;到了最后,则颓废沮丧,畏惧困难,即便有贤能的人告之以良方,他仍然疑虑重重,认为自己缺乏加以实现的能力。孟子急切地希望消除他的疑虑,重建他的信心,但是惠王却没有振作起来。

孟子对于自己的主张充满信心,并以此来感染惠王,其理由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施行仁政所能获得的结果;其二,其他国家的现实状况。他劝导惠王暂且不要考虑与别国的冲突,先搞好本国的内政;暂且不要奢望国力的强盛,先想办法获取民众的爱戴与效忠。

秦国和楚国看似强大,但是生活在那里的民众却困苦不堪。这不是因为民众不能养育自身,也不是因为他们泯灭本性,忍心让自己的家人受苦,而是因为那里的君主过分执著于争霸,使得他们陷于这样的境地。百姓为何要苦苦忍受呢?没有仁爱的君主,他们无所适从,除了接受暴君的统治,不再有别的选择。假如惠王可以施行仁政,那么当他率领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民众去征讨秦、楚时,那里的百姓又怎会甘心继续为暴君效力,抵抗惠王的军队?战争原本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孟子所说似乎过于理想化,但是在战争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民心士气无疑是较为重要的一环。 /B4hCfwDaNQREJKU/sGTY9/gHWfuw/476lPyccLmgeX/fBiwwqudugkIK7qODH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