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1〕 。王曰:“叟 〔2〕 不远千里而来,亦 〔3〕 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4〕 利而国危矣。万乘 〔5〕 之国弑 〔6〕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7〕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魏武侯的儿子。“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64年,他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北),所以又被称为梁惠王。〔2〕叟:对老年人的尊称。〔3〕亦:句首助词,无义。下文“亦有仁义而已”中的“亦”则是“但”的意思。〔4〕交征:互相夺取。〔5〕乘:一辆由四匹马拉动的兵车。〔6〕弑:在古代,居于下位的人杀害居于上位的人,被称做“弑”。〔7〕餍: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想必会使我的国家有所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何一开口,就定然要谈到利益呢?我所主张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大王说:‘怎样能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能使我的家族获利?’士子与普通民众说:‘怎样能使我本人获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谋取利益,国家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请大王试着回想一下春秋以来的历史,)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度里,杀害君主的,肯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家族;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度里,杀害君主的,肯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在万乘之中分得千乘,在千乘之中分得百乘,这些家族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倘若将仁义置于脑后而把利益放在前头,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相反,)未曾有注重‘仁’的人遗弃他的父母,也未曾有注重‘义’的人怠慢他的君主。因此,大王所应提倡的只能是仁义,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

解读

面对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梁惠王,孟子却以“仁义”相告,难怪许多人批评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孟子的思考是清晰而深刻的。何谓仁义?所谓“仁”就是爱养民众的政治理念;所谓“义”,就是循理制事的社会职责。倘若抛开二者追求所谓的利益,那么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不仅不足以实现他心目中的王图霸业,而且将使他的国家分崩离析。

首先,对于利益的盲目追逐往往会适得其反。君主或者追求开疆拓土,或者追求长生不老,或者追求奢华的享受,并为此横征暴敛,通过压榨民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追求利益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君主的臣民又何尝没有理由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呢?在这时,民众极力逃避兵役与赋税,官僚极力贪污腐化,还有谁去理会国家的存亡?更何况,倘若对欲望不加限制,那么它就是无穷的;不因既得利益而满足的世家大族,最终会走上弑君篡位的道路。

再者,讲求仁义在实质上会带来利益。假若君主提倡仁义,并以此教化百姓,那么民众必然会奉养自己的父母,捍卫自己的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当每个成员都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时,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昌盛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进而这些成员也可从中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在这时,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君主的功业又怎能说不伟大呢? BTP1QphYlDYPEfDlBOKsSVVGiksvgc7SWVwheP+ChBW9jB+k1eeXCvhuUhW7hf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