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 〔1〕 ,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 〔2〕 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3〕 ”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 〔4〕 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5〕 ,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6〕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7〕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1〕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地方,在泰山脚下。〔2〕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3〕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gě),同“可”。〔4〕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
〔5〕橐、囊:盛东西的口袋。〔6〕以上七句出自《诗经·大雅·公刘》。〔7〕以上六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译文
齐宣王问道:“人家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
孟子答道:“明堂是(施行仁政的)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打算施行仁政,就不要毁掉它了。”
宣王说:“仁政的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年老无妻叫鳏,年老无夫叫寡,年老无子叫独,年幼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天下最困难而又无所依靠的人。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必定先照顾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是称心啦,要怜悯这些孤独无依的人!’”
宣王说:“说得好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照着去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周室的祖先)爱财,《诗经》上说:‘粮食积聚满囤仓,筹足干粮装橐囊。团结安定声威扬。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都带上,于是起程奔前方。’这就是说,留守故土的人粮食满囤仓,迁徙新地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起程远行。大王如果爱财,能和百姓共同享用,那么实行仁政有什么困难的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好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到了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那时候,内无找不到丈夫的女子,外无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好色,(同时)也让百姓都有配偶,那么,实行仁政会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
清华大学的前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刘禹锡也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天下士子所仰慕,终究是因为曾有德行高尚、文采风流的人物在其中生活。同样的道理,周王室的明堂岂是因为绝佳的风水、雄伟的建筑、富丽的装潢而被民众所惦念?只是曾有贤明的君王在那里弘扬仁政,才具有了赫赫声名。
明堂是周成王建立的,但周朝的政治运作模式却在周文王治理岐地时,已经奠定。文王真正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对那些处于困境的人们有着深切的同情,但又不只是了解和同情而已,而是从此出发构想和实施各项政策,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理想的政治在他那里得以实现,而民众对他尊崇有加。齐宣王虽然对文王的事迹仰慕不已,但是反思自己,却有着喜好财物、贪恋美色的缺点,根本无法达到文王那样的境界。喜好财物就难免吝啬,不愿施舍于人,贪恋美色就难免沉迷其中,在事业上有所懈怠,这的确是阻碍着仁政的施行。孟子借助公刘、太王的事例来鼓励、劝告宣王。假如宣王能够像公刘和太王那样,在贪财的念头兴起时将其推广,知晓百姓对于生活物品的渴求比我更为迫切,在好色的念头兴起时将其推广,了解民众对于异性的追求比我更为困难,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替他们谋划,激励自己推行仁政,从而成就与文王一样的功业。
可见,优秀的领导者自然不能过分受情感的支配、欲望的左右,否则的话,就无法理智地应对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应当完全抛开情感和欲望。这是因为,那些对万事万物漠不关心的人,不可能将恩惠推广于他人,而人们得以和万事万物相感通,则在于其心灵。谁也不能强迫普通民众具有君子那样的品格和才华,但是君子却不能不具备普通民众的情感和欲望。正是因为君子也具有对食色的需求,所以才能体会士农工商的喜怒哀乐,才能为鳏寡孤独的遭遇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