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民共享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 〔1〕 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1〕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译文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解读

孟子以为,在君主可能犯下的诸多错误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已经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却援引古人的事迹加以掩饰。两项政策即便有表面上的相似,也会因为时间和地点的差异、当权者主观意图的不同,对民众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而民众对于当权者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可能表示感谢,也有可能心存不满。因此,领导者应当切记,不可假托明君的某些范例来掩饰自己出于私心做出的行为。

齐宣王把可以耕种的土地划作牧场,供自己打猎、游玩,这实际上是将国民的公共物品判定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民众对此的积怨已经非常巨大。但在宣王看来,既然被儒家奉为道德典范的周文王也有着类似的事迹,那么自己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可以;文王之所以被人爱戴,自己之所以备受指责,仅仅是因为文王的百姓有着良好的修为,而自己的百姓却太过恶劣。

孟子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指出宣王在主观意图上的错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文王的牧场,或者是去砍柴,或者是去打猎,而文王本人只是间或去游猎,因此文王的牧场实际上是他和百姓的共有物,而百姓也难免希望它更加广阔一些。与之不同,齐宣王却将牧场设定为禁地,一方面牧场中美好的事物在诱惑百姓前往,另一方面国君的严酷刑罚又在等待他们,因此宣王的牧场好比齐国境内的陷阱,即便明智的人不会进入,也难免担心自己的子女、兄弟遭遇悲惨的命运,而百姓怎会不希望它狭小一些?孟子劝告宣王,对文王的初衷多加体会,从君主和百姓的共同利益着眼实施政策,而不是用表面的相似来推卸自己的责任,甚至抱怨他人。 rm8ZDgW+7TpP7YhD59yfKh9uTR/bj15rguK/CTEM+nKhElHV/5Uyw/dKiiB2m7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