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南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所以将采得的这些地区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地歌词,命名为“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cēn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关关:水鸟鸣叫声,象声词。雎(jū)鸠(jiū):一种水鸟名。相传这种鸟情意专一,一生只有一个配偶。②窈窕(yǎotiǎo):容貌美好,叠韵词。③逑:配偶。④流:摘取。⑤寤寐:醒着,睡着;指日以继夜。思:思念。⑥芼(mào):拔取。“流”、“采”、“芼”皆指采取,但动作与感情的程度呈递进。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栖居在河中小沙岛。

美丽贤淑的姑娘啊,正是我理想的佳偶。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采摘。

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啊,醒来做梦都想念着她。

苦苦思慕追求不可得,夜以继日地思念她啊。

思念绵长不尽难断绝,翻来覆去啊难以入眠。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采。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啊,姑娘左右忙着去摘取。

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哟,我要敲钟击鼓取悦她。

都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看来是不错的。《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便是描写爱情的。古人将其放在三百篇之首,足见对其评价之高。这也从一个侧面确证了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来细细品味这《诗经》的开篇之作:

从全诗来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一位纯情的少年。一次偶然的邂逅,看到了一位美丽贤淑的乡村少女,从此动了情思,一发而不可收拾。由于种种原因主人公无法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只好把思念藏在心里,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诗歌以雎鸠鸟的和鸣声起兴(相传雎鸠鸟是一种用情专一的水鸟,一生只有一个固定的配偶),听着一对两情相悦的鸟儿的和鸣,使主人公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诗歌没有正面描写姑娘生得如何漂亮温柔,只是主人公一次次地称之为“窈窕淑女”,能让一位少年如此动情的必定是一位美丽漂亮而又温柔贤淑的好姑娘。心中的思念就像水中的荇菜一样不绝如缕,难以排遣。在痛苦的相思中主人公又想到了自己应当主动向梦中情人表白,甚至想到有朝一日应当与自己的心上人结成恩爱的夫妻。

孔子对《关雎》评价颇高,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正是儒家所肯定的一种艺术风格,所以孔子在删定《诗经》时将其放在第一篇。全诗始于兴,由雎鸠鸟的和鸣而促发了主人公对那位“窈窕淑女”的思念,接着写了思念的情状。未言其如何痛苦,只以“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的细节来描绘,可谓是“哀而不伤”了。诗末言主人公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想象既得之后的情景。“琴瑟”暗喻男主人公想与女主人公结为夫妻,钟鼓又暗喻婚礼之喜庆。与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流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全诗表情极为含蓄,含蓄中又有深意。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比”和“兴”在古代是不同的,但是在有的作品中它们又是混合的,“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关雎》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如此诗起兴,但兴中又以雎鸠之“挚而有别”来“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又暗指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富有音乐美,诗中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同时还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用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读之铿锵有力,歌之音韵和谐。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生动细腻如“窈窕淑女”,声情并茂;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活泼逼真。为了加强这种音乐效果,本诗还采用了叠章的艺术手法。本诗的第一二句和四五句都采用了叠章的手法,句式都极为相近,只有个别词不同。这样反复咏唱就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在层层反复中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渲染感情的效果。

葛覃

葛之覃兮 ,施 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 为绤 ,服之无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

害浣(huàn)害否?归宁父母

①葛:葛藤,一种蔓生纤维科植物,可用来织布,今称为夏布。覃(tán):延,长也。②施(yì):蔓延、爬满。③喈喈(jiējiē):象声词,形容鸟鸣婉转动听。④莫莫:极其茂盛的样子。⑤是:乃,于是。刈(yì):割。濩(huò):煮。⑥ (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⑦ (yì):厌恶,即久穿不厌倦。⑧师氏:古代教导女子学习女工的人。⑨薄:句首语气助词,含有勉励之意。污:去污,洗净。私:内衣,贴身衣服。⑩害(hé):“曷”的假借字,同“何”。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问安。

葛藤长得长又长,满山遍谷都生长,嫩绿叶子水汪汪。

黄鹂来回飞啊飞,纷纷停落灌木上,唧唧啾啾把歌唱。

葛藤长得长又长,满山遍谷都生长,嫩绿叶子多繁茂。

割藤蒸煮多繁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成衣裳穿不厌。

告诉女师心中语,说我心想回娘家。内衣勤洗要勤换,

外衣勤洗好常穿。洗与不洗要分清,干干净净见爹娘。

结婚不久的少妇都会想回娘家,把婚后的生活感受告诉自己的母亲或者姐妹,同时由于第一次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肯定非常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父母。这首诗就描写了已婚女子回娘家探亲前的劳作、准备的情景,充满着急切、盼望的喜悦。

全诗第一章采用了“兴”的手法。写到了生长茂盛的葛藤和歌声婉转的黄鹂。女主人公见到枝枝蔓蔓、生长繁盛的葛藤,激起了思乡的情绪。这种不绝如缕的愁思也正像葛藤的生命力一样强烈,一样绵长;婉转动听的黄鹂鸣叫声,使女主人公想象到它们一定是在亲切欢快地交谈着什么开心的事情,大概就和自己回到娘家见到母亲和姐妹们的情状差不多吧。原来,这葛覃不仅是女主人公眼中所睹之物,而且还是她的劳动对象,她每天的劳作都与这葛覃有关。接下来的第二章写了女主人公辛勤劳作的场面。割藤、蒸煮,织布、做衣,以及想象着穿上之后的喜悦心情。诗人如此细致地描写制作衣服的工序显然不是为了简单地介绍制作葛衣的工艺,而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女主人公急于干完手中的活儿好回娘家的急切心情。正是因为女主人公急切地想回到娘家,所以平常很自然的工序在她的主观感觉中好像十分漫长,做完一道,还有一道。

大概是由于很久没有回娘家与家人团聚了,女主人公太想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姐妹们中间,于是一完工她马上就跑去向自己的女师请假回家。得到女师的同意后,她又忙着洗涤衣裳,贴身的内衣、穿在外的衣服,分得清清楚楚,洗好、整理好了,这些具体而看似烦琐的动作描写,实际上都是为了诗歌的最后一句做铺垫,即“归宁父母”。原来我们的女主人公是想回娘家看望父母了,所以一定要打扮得得体些、穿得干净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女主人公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学习女工中的制衣,看来这项工作很辛苦,所以她感到制作的过程是如此的漫长,终于学完了这套工艺,此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紧回娘家去见见父母和姐妹们,去告诉他们自己终于学会了如此烦琐的工艺,让家人分享一下成功的喜悦。一个鲜活动人、淳朴可爱,具有勤、俭、敬、孝品德,思念娘家人、盼望与家人团聚的新嫁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采用了兴、赋的艺术手法。从描写景物,到叙写劳动场景,到最后的抒情,层层铺开,表情自然。既有对当时女性辛勤劳作的肯定与赞美,又有对初嫁少妇盼望回家看望父母的人间真情的讴歌。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切!诗歌从山中的葛藤以及飞翔其间的黄鹂写起,再写到制作葛衣的工序,最后写到如何浣洗衣物。层层递进,从自然到人事,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技巧。我们读前面的诗句时不禁会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烦琐的笔墨来描写葛藤、制作葛衣的工序呢?到最后一章我们才顿然明白,哦,原来这是在写一个急切想回娘家的少妇的心情。诗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所有的迷雾都在最后一章揭开。

樛木

南有樛木 ,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 之。

①南:南山,山之南。樛(jiū):树枝下曲。樛木:高大的乔木。②葛(lěi):葛蔓。累:缠绕。③福履:福禄。绥:安宁。④荒:草掩地为荒,此处指掩盖。⑤将:扶助的意思。⑥成:成就,有无不具有之意。从“绥”到“将”再到“成”,表示福祉日进,福气越来越大。

南方有棵弯弯树,攀满野生的葛藤。

新郎新郎真欢乐,福禄让他多安宁。

南方有棵弯弯树,覆满野生的葛藤。

新郎新郎真欢乐,福禄将他来扶助。

南方有棵弯弯树,缠满野生的葛藤。

新郎新郎真欢乐,福禄将他来成就。

历史上对这首诗的争议很大,争议的焦点就在对君子的理解上。一种观点认为诗中祝福的“君子”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贵族,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诗中的“君子”是一位新郎官。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因为熟读《诗经》我们就会发现“国风”中,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比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比喻男性、花草喻女性更为常见。这些从《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唐风·葛生》中都可以看出。

我们断定这是一首祝贺新郎的诗,显而易见,诗作运用了“兴”的手法。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比”和“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本诗以“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起兴,兴中带比。同现代人的观点一样,先民们也认为男子应该是有阳刚之美的,所以作者选择以“樛木”起兴。但如果这个男子全都是阳刚之气可能也不太可爱,他还必须懂得怜香惜玉,这样才会讨女孩子的欢心。“樛木”是长着弯弯曲曲的树枝的一种树,正因为它有弯弯曲曲的枝丫,那些葡萄藤才会缠上它,就像小伙子要在阳刚中透露出几份温柔,女孩子才会亲近一样。用弯弯曲曲的葡萄藤来“兴”和“比”女子也是很恰当的,因为女性的温柔体贴正和弯弯曲曲的葡萄藤一样。这里的“兴”,或称之为“比兴”手法用得非常妥帖。诗人祝福新郎官,娶上了如此温柔贤淑的新娘子便会永交好运,幸福常伴。后两章每章只改动两个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这里运用的是“国风”常见的“叠章”形式。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表达深深的祝福。

婚礼是人生四大礼之一,古代先民非常重视婚礼。这首《木》便是南方地区用在婚礼上的祝福的歌,在婚礼上宾客们一遍遍齐声合唱这首祝福新婚的歌,使整个婚礼充满吉祥和喜庆的气氛。《樛木》以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记录了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中的祝福习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之子:这个人,指新婚女子。于归:女子出嫁。②宜:适当、相宜和顺。③ (fén):形容果实肥大。实:果实。这里以结果比喻生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比喻家族兴旺而福荫后代。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树繁茂,果实丰硕。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桃树繁茂,枝叶浓密。女子出嫁,快乐一家。

与《樛木》一样,这也是一首周南地区用于新婚祝贺的诗歌,不同的是《樛木》是对新郎官的祝贺,而此诗却是对新娘子的祝贺。因为祝贺的对象不同,所用来“比兴”的事物也不相同,《桃夭》用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和能结出硕大的果实的桃树来起兴。和《樛木》一样,《桃夭》也是“兴”中带“比”。艳丽鲜明的桃花可以让我们想起新娘子美丽漂亮的笑靥,后人常常用桃花来比喻美丽女子的笑容,其源头大概也可以追溯到这里。而又甜又大的蜜桃则暗含了对新娘婚后生一群可爱宝宝的美好祝愿。在古代,生儿育女被看成女性最重要的工作,因此祝愿其多生贵子也就成为了对新婚女子最美好的祝愿。茂盛的桃树叶则暗含着祝福新娘子带给夫家好运,使夫家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像繁盛的桃叶一样充满生机。可以看出,周南一带的诗歌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显得非常纯熟。

我们说《桃夭》与《樛木》非常相似,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于祝福婚礼的,还因为它们在结构上也几乎完全一致,都采用了“叠章”的形式。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层层加深抒情效果,也使这祝福显得非常诚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桃夭》看成是《樛木》的夫妻篇。

兔罝

肃肃兔罝 ,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①肃肃:兔网整齐紧密的样子,密密。罝(jū):捕兽的网。②椓(zhuó):打击。丁丁(zhēng):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③干:盾。干城:比喻武士像城堡一样坚固。④逵(kuí):四通八达之道曰“逵”。中逵:四通八达的路叉口。⑤仇(qiú):通“逑”,这里指助手。

桃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打桩声声脆。

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护卫。

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布在岔路口。

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帮手。

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布在林深处。

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心腹。

据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中的“兔”并不是真的就是兔子,而是指老虎。“周南”源于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就该是啸声震谷的华南虎了!打几只野兔是小孩子都可以完成的事情,实在算不了什么,是不值得歌颂一番的。这里描写的不是一场“野兔围剿战”,而是一堂武士训练课了。古人常常把打仗比喻成打猎,我们从“逐鹿中原”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可以考查出。每个季节统治者都会组织武士用“围猎”的形式来进行军事训练,按孔子的解释:“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蒐狩(打猎)而习之。”就是说:不教士兵习武是不行的,因为国无防不立,可是轻易动兵器又不吉祥,只好用打猎的方式来练习攻伐。不过这次要围猎的对象是凶猛的老虎,敢于围猎老虎的勇士当然是值得歌颂一番的了。

诗歌没有描写武士们如何捕猎老虎的惊险壮观场面,而是重点写了武士们的网布得多么好,又密又紧,一看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威武之师。围猎就是战争的预演,围猎能做得如此出色,让他们来保卫城邦自然就值得信赖了。看到自己的武士如此勇猛,贵族心里自然十分自豪。有这样一群武士,自己的城邦就不用担心了,他们忠诚可靠、值得信赖,甚至可以在别的贵族面前炫耀一番。因此,贵族们不禁对这群武士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赳赳武夫!”

诗写得气度豪迈。在三章相叠的反复咏唱中,由这种自豪而发出“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赞叹,于层层推进中,平添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这对那些贵族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的武士为他们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

芣苢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①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可入药。②有:取也。③掇(duō):拾取。④捋(luō):把枝叶从植物的茎上成把地抹下来,现代汉语中也用。⑤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⑥ (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点来采它。

快快来采车前子,收呀快点收起它。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根一根捡起来。

快快来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起衣襟好装它。

快快来采车前子,系起衣襟兜满它。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也是历来就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描写一群妇女劳动的场景,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这是一群少妇祈求子嗣的场面。要解开这个争议,关键是看芣苢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尽管对这首诗的主题争议很大,但是对芣苢的解释却没有什么争议,都认为就是车前草。这种草是一味中药,可以利尿,古人以为其籽可以治疗妇女不孕不育和难产等病。既然只是一种药物而不是蔬菜,一群妇女一同去采摘就有可能是一种仪式。闻一多先生认为,芣苢结红色的籽粒,而且结得很多,在那个时代是生育的象征,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年代里,生育对于一个女人在一个家庭里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描述了一个民间的习俗、一个祈求子嗣的仪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平缓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生长着鲜艳的车前草果实,年轻的女子们皓腕轻舒,俯身摘下一串串这样美丽的果子,期望着能生下一群胖小子。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在“娘娘庙”祈子的习俗,这和古代人们采摘车前草应该是差不多的。一群年轻的少妇,在一片原野上一面采摘车前草的果实,一面欢声歌唱,祈祷上苍能让她们顺利生育。

这首诗也是采用了叠章的手法,每一章只有两个词发生变化,但是就这两个词的变化却推动了叙事的前进。开始是欢快地采摘,后来越采越多,多到拿不下了,只好提起衣襟来装,再到后来,提起衣襟也装不下了,只好把衣襟系到束腰的带子上。看来用好一个字也是大有学问的。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读诗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这样了,在这简短的诗里,不仅有音韵、节奏的自然转合,更有用几个动词白描出的田园女子细致勤朴欢快的动感画面。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①汉:汉水,即汉江。游女:游玩的女子。②方:桴,筏。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坐木筏渡江。③翘翘(qiáo):本指鸟尾上的长羽,比喻杂草丛生;或以为指高出的样子。错薪:丛杂的柴草。古代嫁娶必燎炬以为烛,故《诗经》嫁娶多以折薪、刈楚为兴。④刈(yì):割。楚:灌木名,即牡荆。⑤秣(mò):喂马。

南有乔木树干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是徒劳。

滔滔汉江宽又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真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当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出嫁,快将骏马喂个饱。

滔滔汉江宽又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真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出嫁,拉车牵马我也行。

滔滔汉江宽又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真忧伤。

这是一首江汉一带描写一位男子爱慕一个出游的女子,而又得不到的单恋情歌。全诗以兴起首,由高大但却少荫的乔木难以供人栖息,引发了主人公“出游之女不可求”的惆怅。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追求不到渴慕的女子呢,诗中并没有交代,诗人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或许是因为双方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或者是因为对方已经心有所属了。诗人只是让男主人公一遍遍地用宽广的汉江不能渡过的慨叹来暗示没有任何可能追求到对方。通过写他要去割柴草荆条来为女主人公喂马,可以推测出男主人公大概是汉江边一位勤劳善良的樵夫,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那位让他朝思暮想的“游女”,尽管现实已经告诉他想追求那姑娘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总是这样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既然不能在现实世界里与自己心仪的对象相爱,那就在想象的世界里爱她一次吧,如果这样也不行,就让自己在对方出嫁的时候为对方做一次仆人,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这真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啊!

诗歌运用了叠咏的修辞,一遍遍地感慨:“滔滔汉江宽又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真忧伤。”樵夫的悲伤无处诉说,只好在打柴的时候对着山林,对着大江倾诉。这感伤的歌声在山林里回响,在江滨上飘荡,似乎充满了整个宇宙……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却永远也不能得到的境界。《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也是刻画“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前者显得空灵象征,而《汉广》则为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公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及的意绪。《汉广》则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微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描写都那么具体。

汝坟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 ,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①坟(fén):岸堤。②条:树枝。枚:树干。③惄(nì):饥饿的样子。调(zhōu)饥:早上挨饿,隐喻男女欢情未得到满足。④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⑤遐(xiá):远,引申为疏远。⑥赪(chēng):赤红。⑦燬(huǐ):火,齐人谓火为燬。如火焚一样,比喻王政暴虐。⑧孔:甚。迩(ěr):近。

沿着汝河大堤行,伐倒树干砍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砍伐新生嫩树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离我远去。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暴政毒如火。可恨暴政毒如火,父母饥寒谁养活!

这是一首思妇诗,描写了一位妇女在汝水旁砍柴的时候,思念她远役的丈夫。丈夫长年在外服徭役,妻子在家独守空房,心中自是寂寞。来到河边砍柴,一边是干活儿,一边是一个人出来独到江边,看能否见到丈夫回来。结果让人失望,她并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或许她明明知道丈夫此时不会回来(因为还没有服满徭役),可是她还是希望会出现奇迹。但是,遗憾的是奇迹并未出现,丈夫是没有见到,可是对丈夫的思念却变得更加强烈。和《诗经》中很多作品一样,在现实的世界里,见不到自己心爱的丈夫,便放飞思绪,在一个想象的时空中丈夫回到了家里。一旦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哪里再舍得离开。可是怎样才能劝说丈夫留在家里呢,说自己舍不得丈夫走好像又有一点说不出口(因为害羞),唉,干脆拿公公婆婆来说事好了。你看父母年事已高,他们也很需要你照顾啊。

作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打柴妇女的心理活动,从侧面表达了人民对王室暴政的不满。 YJCX6+5XklsdzVB5QCe8MiQa9cTKxRIrm5+f0K7YALVRtiH8s8h+vx++QW8eHo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