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药配方分类解析

不同功效中药配方应用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清热、解肌、透疹、宣肺、平喘、止咳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外感风邪首先由肌表侵入,出现表证:如发热、头痛、身重、脉浮等症状,治疗宜取“汗法”,使表邪从肌表而解,如麻黄汤、桂枝汤、香薷散、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

使用解表药时要注意: (1)适用症状以表证为主。(2)表邪未尽出现里证者,治疗宜表里双解。(3)表邪发展已全部入里者,则不宜再用解表剂。(4)以取微汗透身为佳,不透汗则表邪不去,但汗出过多,反而伤损正气,应注意不要使大汗淋漓。

◆泻下剂

泻下剂是由泻下药为主组成制剂、具有清热润肠、通导大便、泻下积滞等作用,以治疗实邪积聚、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证;也可用于津枯便秘或痰饮水潴留等证候。如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增液承气汤等。

使用泻下剂时要注意: (1)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用;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宜先用解表剂解表,后用泻下剂攻里,或用表里双解剂,不可单用泻下。(2)泻下剂易耗损正气,故得效即止,不可用量过大,不可久服。(3)经期、产后、孕妇、年老体弱及病后气血虚弱者,寒下,温下,逐水之剂均应慎用。(4)服泻下剂后,不宜早进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表里关系至为密切,无论肝胆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调,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间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而气机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剂治疗。此外,前人以“疟不离少阳”,多将治疗疟疾的方剂列入和解剂中,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等。

使用和解剂时要注意: (1)凡外感疾病,表邪未解,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解剂。(2)凡由劳倦内伤,饮食停滞,气血不足而见寒热者,不宜使用。(3)七情内伤,肝脾不和,治疗宜配合思想开导方法。

◆清热剂

里热证的生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邪入里化热,外感六淫之邪,侵入体内变为里热证;二是人体情志过极,久而化火。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制剂,统称为清热剂,如白虎汤、凉膈散、化斑汤、清胃散等。

使用清热剂时要注意: (1)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3)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祛暑剂

暑病常因暑天劳作奔走或贪凉饮冷引起,同时夏天多湿,故暑病易伤气,并常挟寒挟湿。常见寒热、倦怠、头沉身重、腹泻呕吐等症状。凡具有祛除暑邪作用,用以治疗暑病,兼有解表和里,清热利湿功效,并以清热祛暑和芳香化湿药物为主组成的制剂,统称祛暑剂,如清络饮、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注意事项同清热剂。

◆温里剂

一般寒证有表里之分,有表寒者宜温散解表,使用解表剂;如寒邪入里,则使用温里剂。凡以温热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能祛除脏腑经络寒邪,治疗脾胃虚寒,经脉寒凝及亡阳欲脱等里寒证的一类制剂,统称为温里剂,如理中丸、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等。

使用温里剂的注意事项: (1)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要中病即止。(2)若冬季气候寒冷,或素体阳虚之人,剂量可适当增加。(3)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此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纳。

◆补益剂

补益剂用于虚证,而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或兼而有之,如肺虚之症有阴有阳;肾虚可导致肝虚;补脾则可养胃;壮水可以滋肝等。故补益剂应结合病症,综合考虑。凡由补益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虚扶弱功效,调补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增强人体功能,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制剂,统称为补益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参苓白术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

使用补益剂的注意事项: (1)依据虚证程度选择峻补固脱,恢复元气,或平补调养。(2)凡病邪未尽,正气尚盛者不宜用补益剂。(3)阴虚火旺者不宜用补气、补阳剂,因药味多辛燥,易致助火伤阴。(4)阳虚阴盛者不宜用补阴补血剂,因药性多寒凉滋腻,易致助湿伤阳。

◆安神剂

心神不宁由两方面引起:一是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虚证,症状为失眠、精神恍惚、惊悸健忘;二是心肝火盛的实证,症状为神志不宁、失眠多梦、惊狂烦躁。由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功效,治疗神志不安的制剂均属安神剂,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

使用安神剂的注意事项: (1)一些安神剂由金石类药物组成,此类药物易伤胃气,不宜久服。(2)对脾胃虚弱者,可配合服用健脾和胃之品。(3)一些安神药,如朱砂等具有一定毒性,久服会引起慢性中毒,亦应注意。

◆开窍剂

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如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使用开窍剂的注意事项: (1)对于汗出肢冷,口开目合的脱证,不宜使用。(2)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不宜使用。(3)开窍剂多为芳香药物,其性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所以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4)一些药物,如麝香等,有碍胎元,孕妇慎用。(5)本类方剂多为散剂、丸剂,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固涩剂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如玉屏风散、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完带汤等。

使用固涩剂的注意事项: (1)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所以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转生他变。(2)对于实邪所致的热病多汗、火扰遗泄、热痢初起、食滞泄泻、实热崩带等,不宜使用。

◆理气剂

理气剂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气滞、气逆之证的制剂,统称理气剂,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

使用理气剂的注意事项: 理气剂的组成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气伤阴,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度。气虚、阴虚的患者慎用。

中药常用剂型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还必须研究适合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的剂型,才能更好地符合治疗要求和发挥药效。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冲剂、口服液、针剂、胶囊剂等。

◆汤剂

指药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主要做内服用,也可以外用,如洗浴、熏蒸、含漱等。汤剂的特点是吸收较快,药效发挥迅速,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能随时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加减药物。

◆丸剂

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与汤剂相比,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贮存等优点。

◆散剂

是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粉末状剂型。其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及携带。

◆膏剂

指用水或植物油将药物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膏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类:(1)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流浸膏是用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加低温将部分溶媒蒸发而成的浓度较高的膏状制剂。浸膏是用溶媒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浸出后,加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而成的粉状或膏状制剂。其特点是浓度高、体积小。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稠厚的半流体制剂。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有滋润补益作用。此类剂型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2)外用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之分。

◆丹剂

一般指用水银、硝石、白矾、硫黄等多种矿物质药用加热升华或熔合方法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多做外用,可研粉涂疮面,也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主要用于外科的疮疡、痈疽等。

◆酒剂

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出药物有效成分的澄清液体状剂型,又称药酒。此类剂型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容易吸收、易于发散的特点。可内服或外用。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痹痛或跌打扭伤等。注意,酒剂不宜用于小儿、孕妇和心脏病、高血压及阴虚火旺或不会饮酒的患者。

◆片剂

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主要供内服,适用于多种疾病。味苦或有臭味的药物可包糖衣;需要在肠道内起作用或遇胃酸容易被破坏的药物可包肠溶衣,以便在肠道中崩解而发挥药效。

◆冲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服用时以开水冲服。其特点为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深受患者欢迎。

◆口服液

指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单剂量内服液体制剂。其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特点于一身,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的特点。

◆胶囊剂

指将药物按剂量装入胶囊中而成的制剂。又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大多供口服用。

◆针剂

指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工序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等注射的一种制剂。此剂型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

方剂的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各异。但这种差异只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基本相同,前者用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后者用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gP4lyaU0bt1aD7BGh6ThzUG6unIxhRP20WNymujKUvrg1pdQ+tdNzcEMf9eju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