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药配方分类解析

不同功效中药配方应用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清热、解肌、透疹、宣肺、平喘、止咳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外感风邪首先由肌表侵入,出现表证:如发热、头痛、身重、脉浮等症状,治疗宜取“汗法”,使表邪从肌表而解,如麻黄汤、桂枝汤、香薷散、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

使用解表药时要注意: (1)适用症状以表证为主。(2)表邪未尽出现里证者,治疗宜表里双解。(3)表邪发展已全部入里者,则不宜再用解表剂。(4)以取微汗透身为佳,不透汗则表邪不去,但汗出过多,反而伤损正气,应注意不要使大汗淋漓。

◆泻下剂

泻下剂是由泻下药为主组成制剂、具有清热润肠、通导大便、泻下积滞等作用,以治疗实邪积聚、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证;也可用于津枯便秘或痰饮水潴留等证候。如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增液承气汤等。

使用泻下剂时要注意: (1)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用;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宜先用解表剂解表,后用泻下剂攻里,或用表里双解剂,不可单用泻下。(2)泻下剂易耗损正气,故得效即止,不可用量过大,不可久服。(3)经期、产后、孕妇、年老体弱及病后气血虚弱者,寒下,温下,逐水之剂均应慎用。(4)服泻下剂后,不宜早进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表里关系至为密切,无论肝胆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调,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间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而气机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剂治疗。此外,前人以“疟不离少阳”,多将治疗疟疾的方剂列入和解剂中,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等。

使用和解剂时要注意: (1)凡外感疾病,表邪未解,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解剂。(2)凡由劳倦内伤,饮食停滞,气血不足而见寒热者,不宜使用。(3)七情内伤,肝脾不和,治疗宜配合思想开导方法。

◆清热剂

里热证的生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邪入里化热,外感六淫之邪,侵入体内变为里热证;二是人体情志过极,久而化火。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制剂,统称为清热剂,如白虎汤、凉膈散、化斑汤、清胃散等。

使用清热剂时要注意: (1)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2)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3)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祛暑剂

暑病常因暑天劳作奔走或贪凉饮冷引起,同时夏天多湿,故暑病易伤气,并常挟寒挟湿。常见寒热、倦怠、头沉身重、腹泻呕吐等症状。凡具有祛除暑邪作用,用以治疗暑病,兼有解表和里,清热利湿功效,并以清热祛暑和芳香化湿药物为主组成的制剂,统称祛暑剂,如清络饮、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注意事项同清热剂。

◆温里剂

一般寒证有表里之分,有表寒者宜温散解表,使用解表剂;如寒邪入里,则使用温里剂。凡以温热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作用,能祛除脏腑经络寒邪,治疗脾胃虚寒,经脉寒凝及亡阳欲脱等里寒证的一类制剂,统称为温里剂,如理中丸、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等。

使用温里剂的注意事项: (1)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要中病即止。(2)若冬季气候寒冷,或素体阳虚之人,剂量可适当增加。(3)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此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纳。

◆补益剂

补益剂用于虚证,而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或兼而有之,如肺虚之症有阴有阳;肾虚可导致肝虚;补脾则可养胃;壮水可以滋肝等。故补益剂应结合病症,综合考虑。凡由补益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虚扶弱功效,调补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增强人体功能,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制剂,统称为补益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参苓白术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

使用补益剂的注意事项: (1)依据虚证程度选择峻补固脱,恢复元气,或平补调养。(2)凡病邪未尽,正气尚盛者不宜用补益剂。(3)阴虚火旺者不宜用补气、补阳剂,因药味多辛燥,易致助火伤阴。(4)阳虚阴盛者不宜用补阴补血剂,因药性多寒凉滋腻,易致助湿伤阳。

◆安神剂

心神不宁由两方面引起:一是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虚证,症状为失眠、精神恍惚、惊悸健忘;二是心肝火盛的实证,症状为神志不宁、失眠多梦、惊狂烦躁。由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功效,治疗神志不安的制剂均属安神剂,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

使用安神剂的注意事项: (1)一些安神剂由金石类药物组成,此类药物易伤胃气,不宜久服。(2)对脾胃虚弱者,可配合服用健脾和胃之品。(3)一些安神药,如朱砂等具有一定毒性,久服会引起慢性中毒,亦应注意。

◆开窍剂

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如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使用开窍剂的注意事项: (1)对于汗出肢冷,口开目合的脱证,不宜使用。(2)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不宜使用。(3)开窍剂多为芳香药物,其性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所以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4)一些药物,如麝香等,有碍胎元,孕妇慎用。(5)本类方剂多为散剂、丸剂,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固涩剂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如玉屏风散、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完带汤等。

使用固涩剂的注意事项: (1)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所以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转生他变。(2)对于实邪所致的热病多汗、火扰遗泄、热痢初起、食滞泄泻、实热崩带等,不宜使用。

◆理气剂

理气剂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气滞、气逆之证的制剂,统称理气剂,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

使用理气剂的注意事项: 理气剂的组成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气伤阴,应适可而止,勿使过度。气虚、阴虚的患者慎用。

中药常用剂型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还必须研究适合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的剂型,才能更好地符合治疗要求和发挥药效。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冲剂、口服液、针剂、胶囊剂等。

◆汤剂

指药物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主要做内服用,也可以外用,如洗浴、熏蒸、含漱等。汤剂的特点是吸收较快,药效发挥迅速,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能随时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加减药物。

◆丸剂

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与汤剂相比,丸剂具有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贮存等优点。

◆散剂

是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粉末状剂型。其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及携带。

◆膏剂

指用水或植物油将药物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膏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类:(1)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3种。流浸膏是用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加低温将部分溶媒蒸发而成的浓度较高的膏状制剂。浸膏是用溶媒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浸出后,加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而成的粉状或膏状制剂。其特点是浓度高、体积小。煎膏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稠厚的半流体制剂。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有滋润补益作用。此类剂型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2)外用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之分。

◆丹剂

一般指用水银、硝石、白矾、硫黄等多种矿物质药用加热升华或熔合方法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多做外用,可研粉涂疮面,也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主要用于外科的疮疡、痈疽等。

◆酒剂

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出药物有效成分的澄清液体状剂型,又称药酒。此类剂型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容易吸收、易于发散的特点。可内服或外用。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痹痛或跌打扭伤等。注意,酒剂不宜用于小儿、孕妇和心脏病、高血压及阴虚火旺或不会饮酒的患者。

◆片剂

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主要供内服,适用于多种疾病。味苦或有臭味的药物可包糖衣;需要在肠道内起作用或遇胃酸容易被破坏的药物可包肠溶衣,以便在肠道中崩解而发挥药效。

◆冲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服用时以开水冲服。其特点为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深受患者欢迎。

◆口服液

指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单剂量内服液体制剂。其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特点于一身,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的特点。

◆胶囊剂

指将药物按剂量装入胶囊中而成的制剂。又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大多供口服用。

◆针剂

指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工序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等注射的一种制剂。此剂型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

方剂的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各异。但这种差异只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基本相同,前者用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后者用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 xTcJlq7tCDRkaJSLi9EUTHdjby24w+zUqhwPwcgxJr2HxBf6qjKf92iu7FS/pVGv



中医常用名词速查

痹证 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补中益气 补中就是补脾,用健脾益气药提高脾胃功能,以治疗气虚病症的方法,称为补中益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气之化源充足,其虚自愈。

潮热 是指发热按时而作,或按时热更甚,如潮汛有定时,故名。多由阴虚、湿热、实热等所致。一般午后发热明显,故又称午后潮热。

腠理 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以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组织。是渗泄津液,营卫气血流通之处,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调和营卫 指发表解肌并调整营卫失和的治法。营卫失和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等。代表方剂为桂枝汤。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入脑,上至巅顶,再由前额下行至鼻,止于上齿龈中间,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并有阳脉之海之称。

恶寒 指无风自冷,得温不解为特点的怕冷感。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阳气被遏,不能温达肌表所致。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

发汗 解除外感表邪的一种方法,很多发汗药兼有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防止病邪传里变发他症的同时,可以治疗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等早期病症。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宜,发汗太过会损伤津液,若大汗不止,则易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肺阴 是指滋润肺脏的阴液物质。

肺燥 指燥邪伤肺,损伤肺津所致的证候。主要表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咳引胸痛,声嘶等。治宜清燥润肺,方如沙参麦冬汤。

风寒 是指风邪和寒邪相合而致病。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等。

风热表证 又称“表热证”,为风热邪气侵袭人体,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状。

风热毒邪 指风和热相结合所致的病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口渴,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风燥 指风邪与燥邪相合,侵犯人体所出现的证候。症见恶风无汗,头痛发热,咽干唇燥,鼻燥干咳,皮肤干涩,苔白而燥等。治疗以轻宣风燥为宜,方如桑杏汤。

肝气郁结 又称肝郁气滞,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致。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胸闷不适,少腹部胀满窜痛,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颈部结节,或见胁下肿块,女性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肝肾不足 又称肝肾亏虚,指肝肾阴液亏虚,虚阳内扰虚热证候。多因房事不节,情志内伤,或温热病久,耗损阴液所致。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遗精、月经量少等。治宜滋补肝肾,常用杞菊地黄丸等。

肝郁脾虚 又称肝脾不和、肝脾不调,是指肝气郁结与脾失健运的证候并见。症见胁胀太息、食少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等。治宜疏肝健脾,常用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等。

寒湿中阻 又称寒湿困脾、湿困脾阳。指因水湿内盛或脾阳素虚、寒湿内侵、困阻脾阳、失于健运的证候。症见脘腹痞胀、食欲不振、口腻、便溏、舌苔白腻等。治宜温中除湿,方如厚朴温中汤等。

横逆犯胃 多因肝气横逆,影响于胃所引起的证候。症见胸闷、胁痛、脘腹胀痛、饮食不振、嗳气吐酸、脉弦等。治宜疏肝和胃,方如四逆散加减。

化湿 是指运用芳香或温热等药物,治疗因湿浊所致病变的一类方法,分为芳香化湿与温阳化湿。

化痰 是消除痰涎病症的方法。肺气失宣降生痰者,宜宣肺化痰;热与痰结者,宜清热化痰;阴伤燥咳而痰黏难吐者,宜润肺化痰;等等。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

黄苔 舌象名,是指黄色的舌苔,多主里热证。黄色越深,表示邪热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解表 是治法名,指用发汗散表的药物,解除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的治法。针对病证的寒热,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法。

津液 指饮食精微化生的营养物质,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与液略有区别,但源同而可互化,故常并称。

经脉不通 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则人体各部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脉不通,即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滞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经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

精气 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亦指先天肾精及其功能。

精浊 是由肾虚或湿热淤滞等病邪下注精室,导致的以会阴部坠胀疼痛,尿液常有精液溢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口苦 指口中自觉有苦味。多因心火或肝胆有热,胆气蒸腾所致。

淋证 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次数增多、点滴不尽、尿道涩痛、小腹部拘急、疼痛波及腰腹部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6种病邪的总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则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病因。一般先见表证,亦可直中入里。

脾虚 是指脾气不足、消化功能减退的病症,多见食入不化、大便溏泻、肌肉消瘦、四肢清冷、面色萎黄等症状。

脾阳不足 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所致的病理。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白无华、倦怠无力、眩晕气短等。

平肝熄风 是指运用清热凉肝、解痉、镇静等药物,来治疗因肝阳上亢而引起内风,发生眩晕、昏扑、抽搐、麻木、口眼歪斜、肢体强直、言语不清等的治疗方法。

七情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气化 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物质之气的运动变化,或指体内阳气对水液的蒸腾泌别作用。主要指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泌尿的功能。

气血逆乱 泛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发生紊乱,且常具有病势向上特征的病理变化。

气阴两虚 是指阳气和阴液都不足。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热病过程中热邪耗津夺气,或久病虚损,或营养不良,或劳累过度等。常见的症状是:少气懒言、心慌、自汗盗汗、潮热心烦、口干咽燥、脉虚大或细数等。

气滞血淤 气滞主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处的胀闷,甚或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可为窜痛、胀痛等,常随嗳气、肠鸣、矢气后减轻。血淤的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常在夜间加重,舌质紫暗,脉多细涩。气滞与血淤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

清热 用寒凉药物解除邪热,治疗热病的方法。

祛湿 治法名,即祛除湿邪方法的总称,包括化湿、燥湿、利湿等法。

热病伤阴 又称“阳盛阴伤”、“热盛津伤”,指邪热炽盛,以致阴液耗损的病理。因体内阴液亏虚,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共同的表现为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法则为滋阴清热。常用中药有北沙参、麦冬、百合、山茱萸、黄精、石斛、旱莲草、龟甲、鳖甲等。

三焦 又称外腑、孤腑、中渎之腑,是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合称。分别概括三部所属脏器组织的生理病理,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舌紫暗 舌象名,是指舌质颜色紫而暗,在温病中多示热入营血,为血热炽盛,营伤血耗之象。在杂病中多因寒痰、淤血阻滞所致。

肾精 泛指肾所藏的精微物质,属肾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生长发育及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水 即肾阴,指肾的阴液(包括肾精),为全身阴液之本,是肾脏功能活动和助养命火、并制约肾阳以维持动态平衡的重要物质基础。

肾阳虚 是指肾阳亏损不足,常见腰背冷痛,阳痿早泄,精气清冷等病症。

湿热浸淫 指体内湿受热蕴、热为湿遏的病理变化。常累及脾胃与肝胆,以热势缠绵、午后热甚、胸脘痞闷、大便不爽、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或身目发黄等为临床特征。治宜清热利湿。

石淋 小便艰涩难出,或排尿时夹有砂石或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部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状。

时邪 与时令气候有关的致病因素。即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致病因素的总称。

实热郁结 多指外感病邪化热入里或脏腑功能亢奋而致阳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常见高热、烦渴、饮冷、便结、尿黄、舌红、脉数等。治宜清热泻火,方如三黄石膏汤。

食滞中焦 指饮食留滞胃肠的病变。多因暴饮暴食,胃气被损,消化无力所致。主要表现为脘腹胀痛,嗳腐呕恶,不思饮食,舌苔厚腻等。

疏肝解郁 即疏肝,是指运用畅达肝气的方药,治疗肝气郁结病症的方法。

水不涵木 指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症候。症见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搐等。治宜滋水涵木,方如杞菊地黄丸。

髓海 脑为髓海,为诸髓汇聚之处。脑属于髓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器官,具有藏神和主七窍的功能。髓液充足,脑才能化生有源,功能正常。髓海空虚,则有头晕耳鸣等诸多精神行为的异常症状。

苔白腻 指色白而厚腻的舌苔。多主湿浊痰饮内停,食积胃肠,寒湿痹病等。

苔黄燥腻 黄苔,指黄色的苔,多主里热证,黄色越深,表示邪热越重,焦黄为热结。燥苔,指以苔面干燥、枯涸无津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舌苔,多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损的病证。腻苔,指以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中较厚、边周较薄、不易擦去和脱落、呈油腻状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舌苔,多主湿浊、痰饮、食积、顽痰等病证。

痰湿内生 肥胖之人,素体多痰多湿,或因恣食膏粱厚味,湿聚成痰;或因脾虚湿停,肾虚水冷,痰湿内生。

天癸 是指以男女性功能的成熟和衰竭为标志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并能维持妇女月经和怀孕的物质。

填精益髓 指补肾壮阳的治法。采用中药补脾益肾、醒脑,使肾精充足、髓海得养、心神得安、气血和畅。主要表现气血两亏、面黄肌瘦、梦遗滑精、早泄、阳痿不举、腰腿酸痛等。

头风 病症名,头痛的一种,大多持续时间较长,发作不定,来势突然,疼痛剧烈,像风骤至,多因痰涎风火或风寒入侵,阻遏经络而气血壅滞所致。

外感 是中医病因分类之一,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者强烈传染性的致病物质等外邪从皮肤或口鼻侵入人体,都是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

疼痛麻木,不可屈伸等 多因痹病日久,淤血痰浊停留于关节,痼结根深所致。治宜活血化淤,化痰通络为主,兼以补肾养肝扶正,方如身痛逐淤汤。

胃热 指热邪犯胃或多食煎炒之品而致致。症见:胃脘灼热,口渴口臭,易饥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尿黄等。治宜清胃泻火,方如清胃散。

胃阴亏虚 指阴津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致。多因呕泄耗液、热病伤阴或过食温燥之品等所致。症见:胃脘隐痛,饥而不欲食,干呕呃逆,便干结,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滋阴养胃,常用益胃汤等。

温经散寒 治法之一,即用温通经络药物与辛温散寒之药配合,以治疗寒邪凝滞经络的方法。

温中 指脾胃。温中即用温热药物鼓舞脾胃阳气,使之恢复正常运化功能的方法。由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腹痛病症,多用此法治疗。

五心烦热 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多由阴血亏虚或温病余邪留伏营阴所致。

相火 肾中真阳所发挥的功能。它能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是与君火相对而言的,如发生妄动便成为邪火。

小便频数 症名,又称溲数、小便数、尿频,是指小便次数频繁,若量多色清,为肾虚不能固涩水液,若量少色黄,为阴虚有热或湿热内蕴。

小便清长 症名,是指尿液澄清而量多。属寒证,多因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

心肾不交 指心与肾生理协调失常的病理现象。多由肾阴亏损,阴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于下降所致。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虚烦、遗精等症。

虚火上炎 指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虚火上升的证候。症见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脉细数等。治宜滋阴清火,如知柏地黄丸。

宣肺、平喘、止咳 肺气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向上宣发,向下肃降,风寒外束或风热袭肺,毛窍闭塞,肺气不宣或失其清肃,而致咳嗽、喘息、痰涎。治宜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使肺气宣发,气机肃降,达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血虚肝旺 主要表现为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

阳虚 是指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面白唇淡,精神委靡,四肢欠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脉弱等症状。

阴损及阳 指在阴虚的基础上,逐渐累及阳气,由阴精亏少而致阳气亦虚衰,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症状。

阴虚内热 由于真阴亏损,不能潜纳阳气,浮阳内扰而致的发热,多发生于黄昏和夜间,好像潮水的涨落一样,有一定时间规律,所以,又称潮热,是阴虚发热的主要形式。

阴虚阳亢 正常情况下,阴阳应该是互相维持动态平衡的,任何一方不足,都可能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如果因为阴的不足而造成的阳相对偏亢,就称为阴虚阳亢。阴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应当采取补阴以潜阳的方法。

阴阳失调 指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或互损,或格拒,或亡失等病理状态。

营血不足 营血是营气与血的合称,因为营为血中之气,营血并称,所以也指血。营血不足即血虚证出现的症候,如头昏眼花、面色淡白、心神不宁、多梦、手足麻木、月经量少等。

忧思郁结 指忧愁思虑过度则可损伤心神,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等症,或气机郁滞,出现善叹气、胸痛、乳房胀痛、头疼等症。

燥湿 运用苦燥药物以祛除湿邪的方法。多用于中焦湿证。有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的区别。苦温燥湿适用于寒湿证,苦寒燥湿适用于湿热证。

正虚邪实 泛指虚证、实证并见的证候。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或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

滋阴 即补阴,是指补法的一种,运用柔润甘凉药物,调整脏腑功能,补充脏腑组织津液,以治疗阴液亏损病症的方法。 GNTvoeYwTecmSsFh0X287VF2zQ/U0x2eAv310SXtJz8zMSRSlRBnV/uVdwDW3S5x



现代常见病中药调理

●感冒

●咳嗽

●支气管哮喘

●头痛

●慢性鼻炎

●口疮

●慢性胃炎

●腹泻

●便秘

●消化性溃疡

●胆石症

●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

●肩周炎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青春痘

●湿疹 GNTvoeYwTecmSsFh0X287VF2zQ/U0x2eAv310SXtJz8zMSRSlRBnV/uVdwDW3S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