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06 现代常见病中药调理
口疮

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可包括现代医学的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等。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点,溃疡位置表浅,呈淡黄色或灰白色,有明显的灼痛或刺激时疼痛,有自限性,一般能在10天左右自愈,但容易反复发作。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缘等。不受年龄限制,起病一般在10~20岁,女性居多,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冬春季较多。

临床中医常见分型

口疮

●脾肾阳虚型

●心阴虚型

●脾胃伏火型

现代医学对口疮的病因研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认为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疱疹性咽峡炎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柯萨病毒引起;细菌性口炎主要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低下均可为本病的诱因。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控制感染、加强口腔护理。

本病属于中医学“口疳”、“口疡”等病证范畴。部位在口舌,病机变化离不开“火”。或为实火,或为虚火。虚火可以是阴虚火旺,也可以是虚阳上越。由于感受邪毒,心脾胃素蕴积热,郁久化火,循经上行,熏灼口舌而致口疮作痛、发热、便干等实热证候;如小儿素体阴虚液亏,虚火上炎,加上邪毒乘虚侵入口腔,损伤黏膜,则见口疮散在、口干虚烦等阴虚火旺之象。

中医根据溃疡的不同特点,可以推断病因病机的不同。如溃面色黄,周边红肿明显,灼痛明显,属心脾积热;溃疡面大小不一,周边充血,发作与情志或妇女经期有关,多为肝郁化火;溃疡在舌根部或舌下,溃疡面灰白,周边微红微肿微痛,且溃疡此起彼伏、反复不断,多因阴虚火旺;溃疡面暗紫,周边黏膜苍白,无红肿无疼痛,则为脾肾阳虚,虚阳上越。

日常生活提示
饮食调理

口疮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煎的食物。另外,吃干果也很容易引起口疮,应限食。用莲心沏茶或喝苦丁茶都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对预防口疮效果不错。喝足够的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另外,补充B族维生素还可促进黏膜再生。

经典汉方
桂附理中汤加减

功效 温肾健脾,化湿敛疮。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

现代研究 附子、肉桂、党参抗溃疡、抗炎。肉桂、白术调节免疫力。党参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干姜抗溃疡、促进胃肠吸收。山药增强免疫力、促进创伤愈合。黄芪抗寒、增强免疫力、抗炎。炙甘草抗炎、抗病毒、抗溃疡。全方增强免疫力、抗寒、抗炎、抗溃疡。

补火助阳

◆附子(君)7克

温中祛寒

◆干姜6克

健脾燥湿

◆白术12克

温通阳气,引火归原

◆肉桂(君)2克

补气助运

◆党参15克

补脾肺肾,益气养阴

◆山药30克

补脾肺之气,托毒生肌

◆黄芪30克

益气补脾,解毒和药

◆炙甘草6克

脾肾阳虚型

脾肾阳虚型口疮患者素体阳虚或病后体虚,劳倦内伤,或贪凉饮冷,或伤寒误治,损伤阳气;脾气虚弱,湿浊内困,脾肾之阳受损,阳气虚衰,虚阳上越,可使口舌生疮。口疮色白、不红不肿不痛或饮食时痛、面色惨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质淡、舌苔白滑或腻、脉沉弱。治疗宜温肾健脾。治疗本型口疮的代表方剂是桂附理中汤加减。

心阴虚型

心阴虚型口疮患者多素体阴虚,加之病后或劳伤过度,或思虑太过,亏耗真阴,伤及心肾,真阴不足,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而生口疮。溃疡面大小不等,色淡白,数量少(1~2个)。周围微红、饮食或说话时疼痛,易反复发作,并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舌尖或舌质偏红,脉沉细或细弦数。治疗宜养心阴。治疗本型口疮的代表方剂是天王补心丹。

经典汉方
天王补心丹

功效 养心阴,清心火。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饭前1小时服。

现代研究 生地黄、远志抗菌。生地黄、人参、茯苓、当归增强免疫力。丹参促进伤口愈合、抗菌。五味子抗溃疡、增强免疫力。桔梗抗炎抑菌。天冬、麦冬抗菌、调节免疫力。酸枣仁镇静催眠、调节免疫力。全方抗溃疡、调节免疫力、安神。

这一证型口疮属于虚火,应注意休息,少思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于急躁,平时可以用竹叶代茶饮。

清热凉血,滋阴润燥

◆生地黄(君)120克

益气健脾

◆人参15克

敛心气安神,滋肾生津

◆五味子15克

滋阴润燥,生津

◆天冬60克

凉血散痈,养血安神

◆丹参15克

养心安神,消散痈肿

◆远志15克

清心除烦,养阴生津

◆麦冬60克

清热解毒,养阴消痈

◆玄参15克

祛痰利咽,载药上行

◆桔梗15克

养心安神

◆柏子仁60克

健脾宁心

◆茯苓15克

补血养血

◆当归60克

养心阴,宁心安神

◆酸枣仁60克

脾胃伏火型

脾胃伏火型口疮患者多因操心劳神过度,情志之火内发,心火妄动;或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脾胃积热,或复感外邪,内外邪热相搏,蕴积心脾。心脾蕴热,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热腐黏膜,遂成口疮。溃疡数目较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融合成片,疮周红肿,表面呈黄白色渗出,大多分布在口腔前部、颊、齿龈等,灼热疼痛,说话及进食疼痛加剧,以青壮年多见,伴口干口渴、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治疗宜用清热泻火。治疗本型口疮的代表方剂是清胃散合泻黄散加减。

经典汉方
清胃散合泻黄散加减

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

现代研究 生地黄、当归、牡丹皮抗炎、抗真菌、调节免疫力。黄连抗菌、抗溃疡。升麻解热、止血、镇痛。石膏解热、抗病毒。栀子抗菌、镇痛。防风抗炎抗菌、镇痛解热、提高免疫力。甘草抗溃疡、抗菌。全方抗炎、调节免疫力,止血,镇痛。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君)12克

散火解毒,引药入经

◆升麻6克

养血和血

◆当归10克

泻火除烦,清热解毒

◆栀子15克

泻火解毒,清胃中积热

◆黄连(君)6克

清热泻火,收湿敛疮

◆石膏15克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藿香20克

祛风胜湿,解痉止痛

◆防风(君)10克

凉血清热

◆牡丹皮9克

缓和药性,止痛

◆甘草6克

主治预防
民间验方

五倍子适量

五倍子煎汤泡白矾,漱口。

鸡蛋1个、冰片0.3克

用时漱口,用纱布擦净溃疡面上唾液,将冰片混入鸡蛋清内搅匀,涂在患处,每日4次。

主治口疮食疗方

滋阴降火粥:麦冬10克、天冬10克、元参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将前三味水煎沸10分钟,去渣取汁,加米煮粥,加糖搅匀,温凉后食。滋阴降火,清热生津。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口疮。

竹叶饮:鲜竹叶100克,冰糖适量

鲜竹叶洗净,入水加冰糖,煮沸片刻,代茶饮。适用于心脾积热型口疮。

主治口疮外用方

吴茱萸3克,醋适量

吴茱萸研末和醋调成糊状,每日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日取下,5~7日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口疮。

细辛粉末约6克,甘油或陈醋适量

细辛粉末以甘油或陈醋调成糊状,敷于脐处。每日换1次,连敷3~5天,适用于虚火型口疮。

黄连10克、地榆10克,冰片粉0.5~1克

上述药材中取黄连、地榆捣成粗末,加水150毫升煎至约50毫升,加冰片粉调匀,用以涂抹口腔溃疡面。

口疮 日常预防护理

01保持口腔卫生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即刻漱口的良好习惯,可用盐开水、生理盐水,也可用药物漱口液,减少口腔细菌,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

02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保持平和心态不失为一种减少口疮复发的自我保健方法。

03注意口疮与口糜的区别

口糜表现为口内灼热疼痛明显,口腔溃烂量多而溃烂面积大,易融合成片,多有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不反复发作。

04小儿口疮护理

注意口腔清洁,注意补给含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食物;勤喂水,进流食,饮料宜温凉,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口腔内细菌感染;搽药时要手轻,量要少,以免擦破小儿口腔黏膜。 bETAfZI8vcsqeuCFEA1zDlbQr8elnN2AHjTZsyxwjt9Zmb9YYQR9/fn9ZxrV3c0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