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04 现代常见病中药调理
头痛

头痛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大多无特异性,但有些头痛症状却是严重疾病的信号。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复杂,凡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改变,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颅内外痛敏结构,诸如血管、脑膜、神经等受刺激、牵拉或压迫,皆可引起头痛。中医认为,本病也称“头风”,多因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淤阻脑络,脑失所养所致。

临床中医常见分型

头痛

●风寒型

●风热型

●肝阳上亢型

●淤血阻窍型

●气血亏虚型

头痛的程度与性质:头痛的轻重程度一般分轻、中、重度。一般而言,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头痛最为剧烈;反之,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可能仅为轻度或中度。五官科疾病所致的头痛一般为中度。搏动性跳痛多为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电击样、烧灼样疼痛或刺痛常为神经性。性质不定多变是功能性疾病的表现。持续性头部重压感、紧绷感、牵涉样痛、痉挛性痛,多为肌收缩性头痛。

头痛发生的时间:某些头痛可发生在特定时间,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常发生在清晨或上午,丛集性头痛常在晚间发生,眼源性头痛也常发生在长时间阅读后,女性偏头痛常与月经有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时间仅为数十秒钟,偏头痛可持续数小时或1~2天。

头痛的伴随症状:(1)体温升高,可见于急性感染、中暑、脑出血、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2)剧烈呕吐,可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3)剧烈眩晕,可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4)视力障碍,可见于青光眼、脑肿瘤、偏头痛发作等。

日常生活提示
头痛的预防和调护

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或辛辣等的厚味食物,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应限制烟酒。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可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在头痛缓解后,应注意情志、饮食及寒温等的调护,以防复发。

风寒型

风寒型头痛是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等外邪,上犯巅顶,气血凝滞所致。风寒型头痛的特点是: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心,畏寒,遇风寒尤甚,常喜裹头,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治疗用疏风散寒法。治疗本型的代表方剂是川芎茶调散。

经典汉方
川芎茶调散

功效 疏风散寒止痛。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1小时服。

现代研究 川芎、白芷能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性头痛。薄荷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功能、以加强散热。防风、羌活能抑制流感病毒、抗菌。复方研究证实,本方有调节中枢以发汗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提高脑耐缺氧能力、抗菌、抗流感病毒等作用。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君)12克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薄荷12克

解表散风,燥湿止痛

◆白芷6克

疏风解表,发汗透邪

◆防风5克

清利头目

◆茶叶3克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荆芥12克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羌活6克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

◆甘草6克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细辛3克

风寒者宜注意保暖,伴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藁本等。

风热型

风热型头痛是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热等外邪,上犯巅顶,气血凝滞所致。风热型头痛的特点是: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治疗用疏风清热法。治疗风热型头痛的代表方剂是芎芷石膏汤。

日常生活提示
头痛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风湿头痛取风池、头维、通天、合谷;血虚头痛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前头痛取上星、内庭、阳白;头顶痛取百会、前顶、太冲;后头痛取天柱、后顶、金门;侧头痛取率谷、太阳、足临泣。

2.耳针治疗: 在耳上取枕、额、皮质下、神门等穴,每次取一侧或双侧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隔5分钟捻转1次。

经典汉方
芎芷石膏汤

功效 疏风清热。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

现代研究 石膏能解热、镇静、解痉、降低血管通透性。白芷镇痛。黄芩解热、抗炎。川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栀子抗真菌、细菌、利胆。复方研究证实,本方有解热、抗菌、镇静、镇痛、扩张血管、消炎等作用。

风热者宜多食清热养阴之品,如石斛、芦根或天花粉泡茶饮等。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10克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黄芩(君)10克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菊花10克

解表散风,燥湿止痛

◆白芷(君)10克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薄荷10克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石膏(君)15克

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藁本10克

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头痛是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火盛伤阴,肝失濡养,久之肝肾阴亏所致。肝阳上亢型头痛的特点是: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用平肝潜阳法。治疗本型的代表方剂是建瓴汤。

日常生活提示
忌长期服用止痛药

许多头痛患者一头痛就服用止痛药或镇静剂,虽然一开始时疗效显著,但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成瘾,服用药量逐级增加,不然效果就不明显,长此以往,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如引发头晕、恶心、呕吐、胃痛等。

经典汉方
建瓴汤

功效 平肝潜阳。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饭前1小时服。

现代研究 怀牛膝降压、镇痛。代赭石镇静、抗惊厥、降血压。龙骨、牡蛎均能镇静。白芍降压、镇静、扩张血管。生地黄能促凝止血、抗炎、利尿。复方研究证实,本方有降血压、镇静、镇痛、催眠、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抗惊厥等作用。

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牡蛎18克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18克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山药(君)30克

镇静安神,平肝潜阳

◆龙骨18克

益阴敛营,敛固外泄

◆白芍12克

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怀牛膝(君)30克

镇肝熄风,降逆潜阳

◆代赭石24克

养心安神

◆柏子仁12克

淤血阻窍型

淤血阻窍型头痛是外伤跌仆,或久病入络,气滞血淤,脉络淤阻不通所致。淤血阻窍型头痛的特点是: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外伤病史,舌紫暗,苔薄,脉细或细涩。治疗用活血化淤法。治疗本型头痛的代表方剂是通窍活血汤。

经典汉方
通窍活血汤

功效 活血化淤。

用法 将前七味同煎2次,用黄酒250克兑匀后,入麝香微煎,分3次温服。

现代研究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抑制血凝、扩张血管、镇静、镇痛。葱白抗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麝香抗菌、抗炎、抗肿瘤、强心、扩张冠状动脉。复方研究证实,本方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神经细胞的营养、强心、抗菌、抗炎、抗肿瘤、镇静、镇痛等作用。

益脾和胃,调和营卫

◆生姜10克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大枣6克

清热凉血,散淤止痛

◆赤芍15克

走窜开窍,活血通络

◆麝香1克

活血祛淤,润肠通便

◆桃仁(君)10克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10克

活血祛淤,助药力

◆黄酒250克

活血通经,祛淤止痛

◆红花(君)10克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葱白15克

日常可用川芎、红花、茶叶各3克,水煎取汁,当茶饮。

经典汉方
当归补血汤

功效 补养气血。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服。

现代研究 黄芪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当归促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黏、滞、聚状态,调整心肌血氧供求平衡。复方研究证实,本方有抗贫血、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益卫固表,补气升阳

◆黄芪(君)30克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当归6克

气血亏虚型

气血亏虚型头痛是禀赋不足或操劳过度,或病后产后体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所致。气血亏虚型头痛的特点:头痛、头晕,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疗用补养气血法。治疗本型头痛的代表方剂是当归补血汤。

日常生活提示
头痛的治疗原则

头痛的发生多因脉络痹阻,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而成,所以,应以调神利窍,缓急止痛为基本原则。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头痛以突然发作、痛无休止为特征,治宜祛邪活络。内伤头痛以缓慢而病、痛势绵绵、长久不愈为特征,治宜滋阴养血补虚。

主治预防
民间验方

★白芷散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

将上药共研细粉,卷入纸筒,燃着用鼻吸入。适用于神经性头痛。

★樟脑散

樟脑3克,冰片0.15克

将药物放在碗底上,用火点着,用鼻吸入。用于偏头痛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者。

★天芷荆防散

天麻6克,白芷3克,荆芥9克,防风9克

将前两味共研细末,后两味水煎冲服药末,每日1~2次。适用于偏头痛患者。 lopKbr8WOmQ3TfgLvO7yFD4H67Cx8BHPXsxoP69vpKNkB1L+pPFoHrAmq0eL7Q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