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1 面诊——察颜观色知健康

1 解码面诊

01 中医面诊渊源

早在两千年前,中医经典著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就有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说明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状况在面部均有相应的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

神奇的“五色诊”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色诊,即“五生色”“五病色”“五死色”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医家张仲景总结了《黄帝内经》关于面部诊法的理论和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汗过多会引起额头凹陷的不良反应。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提出,必须注意望面色和其他局部诊察手段来判断疾病,他对小儿目诊的论述,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汪宏所著的《望诊遵经》不仅搜集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还总结了从面目五官及身体其他各部的形态色泽变化,来辨别疾病阴阳的诊断方法。

面诊的理论发展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诊察疾病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面诊方法的研究中,运用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了一些客观指标,使面部诊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对于全身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患者或在病变早期,如果能及早发现面部异常,就能为尽早就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02 面诊的原理及依据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人体体表组织、器官与体内脏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脏腑虽居于内,但其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上反映出来,其中面部就是一个重要的部位。

面部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

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

《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中记载:“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

通过对面部组织、五官七窍在神、色、形、态等方面的征象改变的观察,进行中医理论分析,便可推断出体内脏腑的病变。这说明面诊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以表知里”“司外揣内”。

生物全息论的发展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

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骼形状的变化,也可见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及充血、疼痛等症状。

欲知体内哪一个脏器有病变,可通过观察面部与脏器相对应的部位有何异常变化,以尽早察知。

03 面部整体诊断的方法

面诊时,要选择在白天自然光线比较充足的室内进行,尽量放松面部表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外界干扰,同时配合平时的面部情况作为参考。还要注意以下两个诊断要点:一是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常测变,去辨别各种异常征象;二是要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总之,面诊时必须注重局部与整体、内与外的统一性。

望面色

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古人执简驭繁,把面色分为青、赤、黄、黑、白五种。五色的变化以面部最为突出,而且面部又与脏腑经络相应,可以反映其内部相应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五色诊法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会出现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化和肝癌病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暗黑萎黄。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重;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重而难治。

望五官及舌

根据藏象学说理论,我们来重点了解一下五脏与目、舌、口、鼻、耳的对应关系。面部官窍的各种异常征象,可以提示相应脏腑的病变,如肺开窍于鼻,鼻塞流涕,多为肺气不宣;肾开窍于耳,长期耳鸣,多为肾虚;肝开窍于目,肝胆湿热,可出现脘腹饱胀、食欲不振、身体颜色发黄等,而目睛发黄是其主要症状,可根据舌象的各种异常变化,来观察脏腑的病变等。

五色、五脏及主病之间的对应关系

望面容

面部是颅神经支配较集中的部位,面容不仅可以显示出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反映出人的健康状况。脑部及全身机体的活动状况,大都能从面部颜色和征象中反映出来。

1 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乃正常人面容。

2 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呼吸和脉搏增快,乃提示急性病,如大叶肺炎、痢疾、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急性传染病。

3 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是清晨较重,此乃肾病的症状。

04 经络是面诊治病的基础

由于人体经络是一个内接五脏六腑、外接肢节皮肤的网络系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即体内发生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经络。

经络汇于“首”

头面位居全身之首,所分布的经脉较为丰富,不仅是全身经脉汇聚之所,也是五脏六腑、精、津液、气血的外荣表现之处。

很多经络都经过头部,如督脉起于小腹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颈部进入脑内,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任脉起于小腹中,下出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分行至两目下;冲脉起于小腹中,并有一分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可润泽口唇;跷脉则相会于睛明穴;手太阳经循行于听宫穴、颧穴;眉冲穴、五处穴属足太阳经;手阳明经循行经过迎香穴;颊车穴属于足阳明经;耳门穴属于手少阳经;上关、听会穴属足少阳经。

何为形层

所谓形层,即指面部各特定穴位肿、陷等形态改变的状况。通过这些部位的异常变化,就可断定病在何经,在何脏腑,以帮助医疗诊断。 ozWX7IwduS4eoGeN5L9CNq9bu6OfV68sokGt6nLa99qiW6efNH22wN7Nvv/4df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