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国争霸的时代,得一人兴邦,失一人丧邦,这样的例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魏文侯敏锐地感觉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延揽人才,奠定了魏国的霸业。
这时候,古老的封建贵族制度已经过时了,以前是姓姜的一伙打姓姬的一伙,陈氏的一伙打曹氏的一伙,都是家族式战争。国内所谓的“人才”,不是堂哥就是表弟,往上捯三代,都是一个妈生的。如今,贵族制度渐渐崩溃,出不了几个人才了,魏文侯明白必须放眼天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当时魏国有一个儒学大师叫段干木,很有学问和名气,魏文侯就想拉他入伙。但是段干木早就立下志向,终身献身学术,不问政事。可段干木越是这样,魏文侯就越想拜见他。不过段干木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魏文侯,就跟老鼠怕见猫似的。
有一次,魏文侯突击拜访段干木,段干木无处藏身,情急之下,竟从后墙翻了出去,隐身于后山的茫茫林海之中。
魏文侯没办法,就问段干木的助理:“你们大师去哪儿了啊,怎么一蹿就没影儿了?这练的是什么功夫啊?”
助理指着后山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魏文侯一听这意思,就明白今儿又没戏了。他心想:“看来硬上是不行了,人家会翻墙,只能智取。”
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路过段府,都要站起来一躬到底,然后行注目礼。时间一长,段干木就不好意思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帝师情结,主流的追求就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段干木一看君上如此礼遇自己,心想:“咱不能老不识抬举,给脸不要吧。”于是,等魏文侯再次从自家门口经过时,段干木就“正巧”要去打酱油,跟魏文侯碰上了。
这两人见面之后究竟说了些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看到了魏文侯是怎么礼贤下士的。
当时在各国流行的思想中,除了孔圣人创造的儒家,还有法家、道家、墨家这么几家。在魏文侯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也正是这位李悝,通过变法,让魏国走上了大国称霸之路。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儿,在魏文侯早期,李悝只是一个边郡太守。
既然是边郡太守,就免不了要应付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战斗力,李悝下令用射箭比赛的结果作为法庭上宣判的依据——射中的赢得官司,射不中的输掉官司。
这个命令一下达,大家都争相练习射箭技术,恨不得人人都达到奥运冠军的水平。后来,在魏秦两国的交战中,由于魏军箭法高超,秦军吃了大亏。
当然,李悝用这个办法裁决的案件,估计是一些久拖不决或者无关紧要的诉讼案,比如他瞪了我了,他踩了我了,他的小木车轧我脚了一类的。如果是人命关天的案子,肯定不会这么办,否则就太草菅人命了。
由于李悝在郡守任上的政绩不错,所以魏文侯将他提拔成了相国。李悝任相十年,主持了一系列的变法,被战国法家尊为始祖。
李悝的改革措施大概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他认为,贵族们只因为有一个好祖宗,就世世代代攫取巨大的资源和利益,这非常不合理。这项改革其实是对世袭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批对国家没用甚至有害的特权阶层就此被赶下了政治舞台。
同时,出身普通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大官。李悝的这项改革,实际上是开创了平民地主阶级。
在经济上,李悝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付出的劳动是成正比的。甭管是谁,总得吃饭吧?粮食价格高了对士、工、商都不利。一斤粮食二十万,谁吃得起?但是粮食价格低了又对农民不利。一斤粮食五毛钱,还换不回一个鸡蛋呢。
要想使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兼顾士、工、商和农民的利益。于是,李悝一方面鼓励农民生产,增加粮食的储备量,控制粮价;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利益。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国力空前发展,逐渐成了中原地区的超级大国。
当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时,魏文侯就开始考虑强兵了。这时候,他任命了吴起为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