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人弃我取,这是做生意的大智慧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个成语叫“人弃我取”,其意思是在别人舍弃的时候我买下来,等到别人需要的时候我再卖给他。通过这种办法实现“低进高出”,从而大赚一笔。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在相国李悝的辅佐下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所实行的措施是“平籴”法。所谓“平籴”,就是当农民丰收时,国家以平价买进粮食,等到饥荒的年月,再以平价把粮食卖给农民,这样可以维持粮价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

有一个名叫白圭的商人从李悝的经济改革中受到了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致富的办法,这个办法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当别人不要时,我就想办法要过来。按照这个办法,白圭在农民丰收的季节——大家都有多余的粮食,这个时候他就以低价将粮食买过来。等到饥荒年月,当人们需要粮食时,他再以高价把粮食卖出去,这样就可以实现致富的目的。白圭的致富办法总结为一句话,就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其实,李嘉诚之所以能够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成为人们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典范,与他善于运用“人弃我取”的经商智慧有很大关系。有人曾问李嘉诚:“这么多年,你在投资上最成功的思路是什么?”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换言之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弃”。

“文化大革命”时期,香港和大陆到处谣传“中国共产党即将武力收复香港”,这些谣言使整个香港笼罩在迷雾中,人们惶恐不安,于是引发了移民大潮。很多有钱人纷纷贱卖住宅、商铺、厂房、物品等,携带钱款远走他乡,楼市一片萎靡,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当时李嘉诚已经拥有了数个地盘、物业,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中国共产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然后强行在香港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如果中国共产党想用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会趁解放广州之际把香港收复了,何必等到现在呢?再说香港是内地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保留香港现状,对中国共产党才是有好处的,他们不会让香港局势动乱的。”

有了这种认识之后,李嘉诚马上采取了惊人的举措:首先,他低价买下那些准备移民者的房子、商铺、厂房,然后把旧房翻新,出租给别人;其次,他利用地产低潮期建筑费用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盘上大量兴建物业。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已经摆脱了那种动荡的局势,百业复兴,地产市场从低潮期转入了旺季,而这个时候李嘉诚已经拥有了35万平方英尺的收租物业,每年收入租金达到390万港元。

就这样,李嘉诚从一个中小地产商迅速成长为香港房地产界的巨无霸。此外,他还以股市为杠杆,撬动了自己商业帝国的腾飞。在这个过程中,他“人弃我取”的思想尽显风采,他也因此获得了数不尽的财富。

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那是在1972年,当时股市大旺,股民正处于疯狂之际,成交十分活跃,恒指高攀不止。李嘉诚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将长江实业集团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每股溢价1港元。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价格就上涨了一倍多,这是典型的“高出”。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1973年香港股灾降临,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跌到了历史最低点。很多股民在这次股灾中损失惨重,有些股民甚至倾家荡产。到了1975年3月,股市才有了缓慢的回升。可是,深受股灾之害的股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谈股色变,把股票视为洪水猛兽。

与大多数股民不同,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这个时候安排长江实业发行了2000万新股,结合当时低迷的市价,长实将股价定为每股3.4港元。为了讨股东的欢心,也为让自己赢得实利,李嘉诚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从1975年开始,股市逐渐兴旺,上涨势头一直持续到1982年,在这段时间里,香港股市涨幅惊人,李嘉诚所获得的实利远胜于两年的股息。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的赢利方式永远都不会一成不变,唯一不变的是投资的思想精髓——人弃我取,低进高出。在房地产和股市上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李嘉诚“人弃我取”经商智慧的绝妙,这不但使他的企业帝国迅速扩张,也使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实利。

事实上,人弃我取与低进高出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弃”的时候,必然是买方市场,这个时候李嘉诚可以以低价购买进来,而当形势好转、供不应求时,李嘉诚再以高价卖出,这样一进一出,他就能赚足差价。

李嘉诚曾经说过:“低进高出,关键是眼光要准。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要研究和掌握这个规律,就要密切关注整个国际时势。”同样的道理,人弃我取的时候,关键也在于眼光,只有准确地判断市场和行业趋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得生意上的成功。 CbvsJEZ63G68T8EHI1it07AQ/W50WyJZoE58A/QW5eb4v+Nrq1frghXZhRal1M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