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悲观者与乐观者的画像

身边的悲喜故事

初为人父的爸爸看着刚从医院抱回来、在摇篮里熟睡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恩,他的女儿是如此完美。婴儿睁开了眼睛,凝视着上方。这位爸爸叫着婴儿的名字,以为她会转头过来看他,但是婴儿的眼睛动都没有动。

他拿起摇篮边的小铃铛,用力摇响,婴儿的眼睛还是没有转过来。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他赶紧跑到卧室,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太太。“她对声音完全没反应,她好像听不到。”

“我想她应该没事……”他太太披上睡袍来到婴儿的房间。

她叫着婴儿的名字,摇着铃铛,拍着手掌——都没反应。最后,她把婴儿抱了起来。一抱起来,婴儿立刻扭动起来,嘴里发出“咕,咕”的声音。

“我的天,她是个聋子!”爸爸说。

“她不是,”妈妈说,“我想现在下判断还太早了,她刚从医院回来,她的眼睛还不能凝视呢!”

“但是她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即使你很用力地拍手,她的眼睛都没有反应。”

妈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育儿指南。“看看书上怎么说吧!”她说。她找到“听觉”这一章,念了起来:“如果新生的婴儿没有被突发的响声吓到,或是没有转头看发声的地方,不要担心,新生婴儿的惊吓反射和对声音的注意力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成。你可以让儿科医生测试孩子的听力,看他的神经有没有问题。”

“怎么样?”妈妈说,“书上的解释让你好过一点了吗?”

“没有,”爸爸说,“这本书没有提到其他的可能性,例如这个婴儿可能是个聋子。我只知道我的孩子听不见声音,对这件事我有最坏的考虑,或许因为我爷爷是个聋子。如果这么可爱的孩子是个聋子的话,那肯定都是我的错,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喂,等一下,”太太说,“你未免太快就绝望了吧!礼拜一一早我们就打电话给儿科医生,把孩子抱去检查一下。现在先放宽心,来,你先抱着孩子,我来把她的小床整理一下。”

这位父亲虽然接过孩子,但当他太太一忙完,他立刻把孩子交了回去。整个周末他都无心准备下周上班要用的文件。他跟着他太太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咕哝着说:“假如这孩子是聋子的话,她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只想到最坏的可能性:没有听力,不会说话,他的漂亮宝贝将永远被隔绝在社交生活之外,被关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孤独世界里。到星期天晚上,他的心情已经坠入最深的谷底。

这位妈妈留言给医生,希望星期一一早看医生。然后,她整个周末都在运动、看书,并想办法使她先生冷静下来。

儿科医生的检查显示婴儿的听力完好,但是这位父亲的心情仍然很低落。直到一个星期之后,婴儿被路过的卡车排气管发出的巨响吓到以后,他的心情才逐渐好起来,开始逗弄他的宝贝女儿。

这位父亲和母亲对这个世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不管什么事发生到他头上,他都立刻想到最坏的一面:破产进监狱、离婚、被炒鱿鱼,他的健康也因此而受损。她则是另一个极端,看事情都看好的一面,对她来说,坏事只是暂时的,是一个挑战,最终都会被克服。所以遇到挫折时,她可以很快恢复,养精蓄锐,重新出发。她的身体非常健康。

我研究这种悲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已经25年了。悲观的人的特征是,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这两种思考习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无数的研究告诉我们,悲观的人很容易放弃,常常陷入抑郁中。这些实验显示,乐观的人在学校的成绩比较好,在工作上和球场上的表现也比较好,他们常常超越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所预测的上限。乐观的人通常比悲观的人更容易在竞聘中胜出。他们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都很好,年纪大时,也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有很多病痛。实验证据甚至指出他们比一般人更长寿。

在测验过成千上万的人后,我发现竟有这么多的人是悲观的,还有很大部分的人有严重的悲观倾向。我知道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悲观,很多人生活在悲观的阴影下,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悲观的。测验的方法可以从他的谈话中分析出悲观的特质来。事实上,其他人也可以从悲观者谈话中所反映出的消极性来感知他的悲观特质。

悲观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是根深蒂固的,但我发现悲观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悲观者其实可以学习成为乐观者,而且不是通过那些无聊的方式,像吹快乐的口哨或一直重复着“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越来越好”的咒语。而是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这些方式跟市面上大肆宣传的那些不实的方式不同,它们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实验室和临床医疗中发现的,并且经过了严谨的验证,是确实有效的。

这本书可以帮你检查一下你是否有悲观的倾向。如果你有,或是你关心的人有此倾向,那么,这本书也给你介绍了一个对很多人都有效的方法,以摆脱这个长期的坏习惯,以及伴随悲观而来的抑郁症。它让你在失败时,有选择光明的机会。

无助是我们人生的开始

悲观现象的核心是另外一个现象——无助感(helplessness),所谓无助感是说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举个例子,如果我说,只要你翻到本书的104页,我就给你1 000元,你很可能会去做。但是,如果我说,只要你可以用意志力去收缩你的瞳孔,我就给你1 000元,你可能也想去做,但不会成功,因为你无法收缩瞳孔。对收缩瞳孔这件事,你就是无助的。

生命一开始就是无助的。初生的婴儿无法做任何事,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反射行为,虽然他一哭,妈妈就会来,但这并不表示他控制了母亲来不来的行为。他的哭只是对痛苦或不舒服的一个反射反应,他对要不要哭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初生婴儿只有一个行为勉强算得上可以自主控制:吸吮。人生快要走到尽头时也常常又回到这种无助的阶段,我们可能会失去行走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失去自我们两岁以来就有的、控制大小便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失去使用语言的能力,甚至失去思考的能力。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逐渐脱离无助而习得了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个人控制指的是用自主的行为去改变命运,它和无助感是相反的。在婴儿期的头3~4个月,手和脚逐渐变得可以自主控制了。然后,他父母发现:婴儿的哭变成可以自主控制的了,他现在可以用哭来控制妈妈,要她来时就大哭。到婴儿一岁时,他已实现了自主控制的两个奇迹:走出第一步和说出第一个字。假如这个孩子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条件的话,这以后的数年里,他会逐渐地走出无助感,让个人控制能力成长起来。

人生有许多事是无法由我们控制的——我们眼睛的颜色、种族、美国西部的干旱。但是人生还是有一大部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这包括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跟别人相处,如何谋生。

对生命的想法其实可以扩大或缩小我们对生命的控制力。我们的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反应,它还改变了事情的情境。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无助的,发挥不了任何影响,那这种“我怎么做都没用”的思想会阻止我们采取行动,所以我们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老师、环境,甚至孩子的同伴。当我们高估了自己的无助感时,其他力量就会左右我们孩子的前途。

在这本书的后面,我们会看到如果权衡,轻度的悲观是有用的。但是25年的研究使我相信,习惯性的悲观想法会使更多不顺利的事降临到我们头上。而且这种想法会使我们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使我们不能发挥出原有的能力。悲观的预言常常是自我实现的。

悲观毁掉了她的一生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以前教书那个大学的一名英国文学系的女生。前三年,她的指导教授非常关心她,爱护她,老师的支持加上她自己的优秀使她得到了奖学金,可以去英国进修一年。当她回来时,她的研究兴趣从狄更斯转移到了英国早期的小说家,尤其是简·奥斯汀。狄更斯是她原来指导教授的专长,而简·奥斯汀是另一位教授的专长。她的指导教授本想说服她继续研究狄更斯,但说服不成后也接受了她的坚持,让她以简·奥斯汀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并且同意与另一位教授共同指导她。

在她答辩前,她原来的指导教授给答辩委员送了一张条子,指责这位女生论文抄袭。他指控这位女生引用了两段论述简·奥斯汀少年时期创作的文章,却未注明出处。抄袭在学术界是很严重的罪名,这位女生的前途,她念研究生的奖学金,甚至大学能不能毕业,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她看到教授指责她抄袭的那两段时,她回想起来这两段论点都是她从与这位教授的闲谈中得到的。事实上,这位教授从来没有提过他在哪一本书上得到这样的看法,这让这位女生以为这些看法是教授自己的看法。很明显,这位女生成了她老师嫉妒心的牺牲品。

大多数人会感到愤怒,但是这位女生却不会。她悲观的思维习惯主宰着她,她认为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一定会认为她有错。她告诉自己,她没有办法举出反证,因为这件事变成她和他的对抗,而他是教授。她不去找证据来反驳教授,而是从内心里崩溃了,她认为都是她自己的错,即使她能证明这位教授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看法也没有用,最主要是她“偷”了这个看法,因为她没有注明这是教授的看法。她认为自己的确有欺骗之嫌,说不定她一直都是个骗子,只是自己以前未发觉罢了。

现在看起来我们会觉得她这样责怪自己很不可思议,因为她显然是无辜的。但是研究指出,有悲观思维习惯的人常常会把一点不顺利转变成大灾难。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无辜转变成有罪。这位女生在脑海中拚命去搜索符合她现在罪名的记忆:她初中一年级时曾抄袭过同学的答案;在英国时,有人误以为她来自有钱人家,而她没去纠正;而现在是论文“抄袭”。她在论文答辩时保持了沉默,以至于没有拿到学位。

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在后来的10年里,她以当售货员为生,不再写作,甚至不再读书,她到现在还在为她自己认为的罪过付着代价。

她其实并没有罪,只是有着人类的通病:习惯性的悲观思维模式。如果她对自己说“我是被陷害的,那个嫉妒我的混账设计圈套来害我”,那她可能会站起来大声说出她的故事,为自己辩白,而这位教授以前曾经为了类似事件被另一个学校解聘的事也会浮出水面,她很有可能荣耀地毕业。

悲观的思维模式不一定永远不能改变。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思考模式。

我们不再是环境的傀儡

心理学以前是不关心人的思维模式的,也不关心个人的行为,甚至不关心个人。25年前,当我还是研究生时,人的行为被假设为环境的产物,对人类行为最流行的一个解释就是:人受其内在动机的“推”和受外在事件的“拉”。虽然这个推、拉的细节依你所持的理论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当时所有的理论都同意这个看法。弗洛伊德派(Freudians)认为童年期未曾解决的冲突驱使了长大后某些行为的出现;斯金纳的信徒则相信行为只有在强化的情况下出现;生态学家认为行为是来自固定的行为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而这个行为模式是由基因决定的;而赫尔(Clark Hull)派的行为主义者则认为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减少紧张及满足生理需求。

从1965年起,这种解释开始急速改变,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四种不同的想法汇集成一个自我导向而非外在力量驱使的人类行为解释法。

1959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写了一本书,严厉地批评了斯金纳的《语言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行为,特别是语言,绝对不是强化所能解释的,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衍生性(generative),人们能够马上理解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或说过的句子。

皮亚杰这位伟大的瑞士儿童发展学家,终于说服了全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

1967年,奈瑟(Ulric 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出版后,一个新的领域抓住了从行为主义教条中逃出来的年轻实验心理学家的心。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智活动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电脑信息加工的模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活动。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只用驱使和需求来解释是不够的,他们开始将认知,即思维模式加入到原有的理论中,以解释复杂的行为。

所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环境的力量转移到个人的期待、喜好、选择、决策、控制,以及无助感上。

这个心理学领域的大改变也密切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改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第一次有了选择权,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人们开始改变环境而不再受制于环境。我们的社会正给予它的成员前所未有的权利,并把它的成员的痛苦和幸福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把个人的自我实现当成一个正当合理的目标,甚至认为是神圣的权利。

抑郁的时代,悲观的自我

伴随这些自由而来的是危机。因为自我的时代也是一个跟悲观现象非常接近的时代,而抑郁症就是悲观的终极表现。现在抑郁症正大肆流行。抑郁症所导致的自杀已经夺去了跟死于艾滋病一样多的生命,而且自杀的流行范围远比艾滋病更广。现在严重抑郁症的人数比50年前多了10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且发病期比上一代人提早了10年。

不久之前,抑郁症也只有两种被接受的治疗法:心理分析法和生物医学法。心理分析法主要依据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的治疗法其实是基于很少的观察和很多的想象,他认为抑郁症的成因是病人对自己的愤怒,抑郁的人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而且想去自杀。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患者在他襁褓期时就学会了恨自己。在他童年期的某一天,他母亲暂时离开他,这引起了孩子被抛弃的感觉。对某些孩子来说,他会因此很愤怒,但是因为母亲是他深爱的人,他不能对她生气,所以他把怒气转到自己身上,或更准确地说,是他母亲认同的那些部分的他,这就变成了一个具有摧毁力的习惯。从此以后,只要有被抛弃的感觉,他就对自己生气,而不是对造成这个感觉的祸首生气。憎恶自己、抑郁症、自杀,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你无法轻松地摆脱抑郁症,抑郁症是童年期冲突的产物,在防御机制的层层坚冰下保存着。弗洛伊德认为只有打破这些冰冻层才能解决这些远久的冲突,抑郁症的倾向才会减轻。弗洛伊德对抑郁症的治疗法是年复一年的心理分析,患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奋力挣扎,最后找出童年期的心病,对自己的愤怒正本清源。

美国人非常相信这套治疗法,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荒谬的。它让病人花上几年的时光去回想一些遥远过去的阴暗记忆,以克服目前的一个困难,而这个困难即使不治疗,过几个月也会自己消失。90%以上的病例都是断断续续发作的抑郁症,抑郁症时好时坏,病情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成千上万的病人用这种方法治疗了无数个疗程,而心理分析法对抑郁症几乎毫无疗效可言。

最糟的是,心理分析治疗的理论将病因怪罪到病人身上。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正是这些人性格上的缺陷才使他们患上抑郁症,是病人自己要去心情低沉的,是他自己要将日子过得低迷、毫无生趣,要去自我了断的,因为他受到自我惩罚的驱使,要使自己过得生不如死。

上面的批评并不是说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论都一无是处。弗洛伊德是个伟大的解放者。他早期研究歇斯底里症(没有任何生理原因的身体功能丧失,如麻痹),大胆地检验人的性行为,敢于挑战它黑暗的一面。他成功地用性欲解释了歇斯底里症,并促使他用同一模式去解释其他心理疾病。他认为现在的痛苦都源自过去的罪恶;他认为人性本恶。这是一个最基本且最普遍的事实,所有人都一样。这个错误的前提开启了一个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下列理由来解释的时代。

你渴望与你的母亲发生性关系。

你想去杀死你的父亲。

你偷偷地幻想你的新生婴儿会死,因为你希望他去死。

你自己愿意将日子过得了无生趣、生不如死。

你内心最令人厌恶、最隐秘的秘密就代表了你的本质。

在这种方式下,语言失去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变成了与情绪、与人类共同经验所分离的一个东西。

对于抑郁症,另一个比较能令人接受的疗法是生物医学法。精神科医生认为抑郁症是生理病症,是遗传上的缺陷造成的,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不平衡。精神科医生用药物和电击疗法来治疗抑郁症,这是一个快速、便宜、效力一般的治疗法。

生物医学法和心理分析法一样,只对了一部分。的确有些抑郁症是由于大脑功能的不健全,而且有一些的确是遗传得来的。很多抗抑郁症药物对抑郁症患者有效,但药效很慢;电击疗法的效果比较快。这些治疗法都有副作用,有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不能忍受这些副作用。此外,也有很多抑郁症患不是因为遗传而得上抑郁症的,这样,抗抑郁症的药对他们就没有效了。

最糟的是,生物医学的治疗法使得病人依赖外界的力量——药物。抗抑郁症药物并不会上瘾,病人并不会像抽鸦片那样,抽不着时便痛苦不堪地犯瘾,但治疗成功的病人一旦不再吃药时,抑郁症又会卷土重来。治愈的病人不敢像平常人一样将他现在的快乐归功于自己,他只敢归功于药物。这造成了一个药物过量的社会,不用镇定剂心情就无法平静,不吃迷幻药就看不见美好。一个本来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情绪困难,现在变成要靠外力来解决了。

假如大多数的抑郁症比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分析师所想象的更简单。

假如抑郁症不是你自己有意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无端降临到你身上的。

假如抑郁症不是一种病而只是严重的心情低落。

假如你不是过去冲突的囚犯,而是眼前的困难引发了你的抑郁。

假如你的抑郁不能归罪于你的基因或是大脑生化的问题。

假如抑郁症是由我们对生命中的悲剧或挫折所做的错误推论而引发的。

假如抑郁症只有在我们对挫折的原因有着悲观的想法时才发生。

假如我们可以舍去悲观而学习对挫折抱有新的、乐观的看法。

成功与健康的关键

传统对成就的看法就如同传统对抑郁症的看法一样。我们的学校、社会都认为成功来自能力和动机。当失败时,通常被认为是能力或动机不足。但失败也可能是在能力和动机都很足,但乐观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

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面临着各种不同的能力测验。父母认为这些测验对他们孩子的前途如此重要,以致于不惜花钱请人教他们的孩子如何应对测验。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逃不过这些测验的筛选。虽然有些能力是可以测量的,但想增加分数却很困难。上个补习班可能会提高一些分数,但是增加的分数并不代表较高的能力。

动机是另外一回事,它很容易被提高。传教士、布道者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把信徒救世的热情煽高到白热化,高明的广告可以激起消费者对一个以前根本不存在的产品产生购买动机,报告会也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但这些热情是短暂的。没有后续的煽风点火,信徒的热情很快会冷却,对一个新产品的喜爱很快会忘记或是被另一个新产品所取代,鼓舞士气的报告会也只能提高几天或几个星期的士气。

假如传统的对成功要素的看法是错的。

假如还有第三个要素——乐观或悲观,跟能力和动机一样重要。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能力和动机,但你仍然失败了,只因为你是个悲观者。

假如乐观者在学业、事业、球场上都表现得比较好。

假如乐观是一个习得的技巧,而且一旦学会了,它就终身跟着你。

假如我们可以把这个技巧传授给我们的孩子。

传统对健康的看法就跟传统对天赋的看法一样,存在谬误。悲观或乐观对健康的影响跟身体的生理条件一样重要。

很多人以为健康是受体质、健康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相信体质基本上是受基因影响的,但是你可以靠后天健康的饮食习惯、持之以恒的运动、定期检查以及注意安全防护来改善健康状况。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我们则会认为一定是他的体质不强,健康习惯不好,或是接触了太多的细菌。

这个传统的看法忽略了决定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自身健康的控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高。请看下面的例子。

我们对健康的看法会改变我们的健康状况。

乐观者比悲观者较少受到传染病的感染。

如果我们是乐观的,那么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比较好。

证据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

人人都能学会乐观

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状况是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的三个最主要的应用,同时它也会带给你全新的自我认知。

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会了解自己的悲观或乐观程度,你也可以测一下你的配偶或孩子的乐观程度。你将知道为什么你会心情不好,常常抑郁,你只是心情低落还是真正的绝望,以及为什么你会一直陷在抑郁中不能自拔。你会明白为什么你既有能力又有动机,但还是失败了很多次。你也会学会一套新方法来克服抑郁症并使它不再复发。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套方法可以增进你的健康。此外,你可以跟你关心的人共享这套新方法。

最主要的是,你对这种个人控制的新学科会有所了解。

习得性乐观不是积极思考方式的威力的再发现。乐观技巧不是来自学校,也不是学着对自己说肯定的话——我们早已发现这种方式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你在失败的时候运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non-negative thinking)。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巧是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大多数的心理学家终其一生都在研究传统领域里的问题:抑郁、成就、健康、为人父母、商业组织等,我则把我的一生都花在创立一个新领域上——一个跨越许多传统领域的新领域。我目睹了许多成功或失败的个人控制个案。

在此举一些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例:抑郁和自杀变得很普遍;社会把个人的自我实现当做一种权利;有人很年轻就得了慢性病;有人英年早逝;聪明、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出一群脆弱的、被宠坏了的孩子;用改变思考方式的方法治愈了抑郁症。当别人看这些事例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杂烩时,我看到的却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我们从个人控制理论开始。我将介绍两个主要的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和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它们是彼此交错的。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失败时,你的解释方式将决定你会变得多无助或多斗志昂扬。我认为你的解释方式其实反映出你的心态:你心中的一个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字,是“Yes”或“No”。你或许不知道你心中有这么一个字,但是你可以很准确地感知你心中的字是哪一个。下面你就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乐观或悲观程度了。

乐观在你的某些生命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虽不是万灵药,但它可以保护你不受抑郁的侵害,它可以提升你的成就水平,它可以使你的身体更强健,它是一个令人愉悦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悲观在你的生命中也有它的地位,你在本书里也会发现它的一些积极作用。

假如测验显示你是一个悲观的人,那你还不能就此打住。

悲观跟其他人格特质不一样,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你可以学会一套技巧使你摆脱悲观的魔爪,而且你可以学会随时去应用乐观。

第一步是去发现你心中的字是什么,这同时也是了解人类心智的第一步。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中,学者们已经开始了自我控制感如何决定人们的命运的研究。

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悲观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一蹶不振。

★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n89/yWGZxeeWt8vZMUZRoscRm50VuhuAAsRrIBbmBblmoSQQToKmiAGnKy4uTp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