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最高综合调控系统,它对脏腑、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以及各个穴位都起到连接的作用,想要更好地了解经络,先要知道经络学说的起源。
《黄帝内经》记载: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古人经过无数次诊疗实践发现,人体末端即腕踝附近诊脉处,不仅可以诊断足部、手部的病症,还能对头面以及躯干产生作用。例如,手腕部的脉、穴可以诊断并主治齿痛、面肿等症,而面颊部的脉动处——大迎也能诊断并主治相同症状。再如,足部的脉、穴可诊断并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等症候,而背部的脉、穴也能对相似症状起到作用。由此,得出“腕踝附近诊脉处实际上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结论,并将其上下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经脉循行线。
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古人“找到”更多的经脉循行线,并将脉口(腕踝部的脉诊之脉)经脉穴(刺灸之穴)以及经脉的诊断以及主治的病症称为经脉病候,从而使简单的经脉循行线发展为最初的经络学说。
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组成。在实际操作中,最常见也是最便于使用的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
关于十二经脉,《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其中“内属府藏”指的是经络在体内属络于五脏六腑(见表),“外络于支节”指的是经络在体外属络于骨骼、筋肉(下一节)。
十二经络属络脏腑表
督脉位于脊背正中间,是阳经的总督,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统领全身阳气,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被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同时,任脉与六阴经也有密切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