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莱坞的“独裁者”查理·卓别林

出生日期:1889年4月16日

出生地:英国伦敦

代表作品:《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获得荣誉:第44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不列颠帝国勋章

如果将好莱坞比作风云变幻的江湖武林,那些在银幕上尽显风采的明星无疑就是江湖上纵横的侠客,正如很少有所谓的“武林至尊”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样,也很少有哪个大牌明星可以独霸好莱坞,在这里堪称“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独裁者”恐怕就只有卓别林一人了。

一个“小丑”的故事

1914年2月7日,美国上映了一部名叫《威尼斯儿童赛车记》的喜剧电影,这部电影里一个名叫夏尔洛的流浪汉角色格外引人注意,他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靴、走路活像只鸭子,种种滑稽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引得银幕前的观众捧腹不止。与此同时人们也记住了夏尔洛的扮演者——来自英国的演员查尔斯·卓别林,当时的人们恐怕很难认识到,他们将见证日后好莱坞电影史上最耀眼的一颗巨星的诞生。

1889年,正值“日不落帝国”英国最后的辉煌年代,查尔斯·卓别林在英国伦敦的一家医院里出生了,不少笃信出身论的人认为,卓别林生来便命中注定要成为一名表演大师,因为他的父母均是剧团演员。

卓别林

在卓别林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已经分居,他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雪尼·卓别林一起跟着母亲生活。5岁那年,卓别林的母亲在伦敦的一个俱乐部公开表演之前嗓子突然沙哑,俱乐部的老板突发奇想安排了小卓别林代替他的母亲上台,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登台表演。这次表演之后,卓别林的“好运气”便也结束了。

两年后,卓别林的母亲失业了,在无力抚养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卓别林和哥哥被送到了伦敦贝斯地区的一所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所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那年,父亲酗酒去世,母亲也患上了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家精神病院。

几年后,卓别林离开了孤儿学校,由于无依无靠,他成了一名流浪儿。为了谋生,卓别林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用人、吹玻璃的小工人,他的童年经历完全是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的现实翻版。

贫困的童年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悲惨的,但是对卓别林来说,这却成了他最珍贵的宝藏,日后,他对下层人物的成功塑造便源于这段生活经历,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破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礼服,代表的正是一个年幼流浪儿天真想象中的成人形象。

后来,卓别林来到伦敦的一家游艺场当起了勤杂工,马戏团里逗人捧腹不止的小丑重新唤醒了卓别林心中的表演欲望。17岁那年,卓别林进了当时伦敦非常著名的卡尔诺剧团,最早的时候他只是一名打扫卫生的杂役,偶尔剧团缺人手的时候,也会临时充当一下龙套演员,当然这样的“好运气”往往一年也遇不到几回。

直到后来,剧团老板卡尔诺发现了卓别林的才华,他是卓别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正是他发掘并且培养了卓别林的喜剧表演才华。在卡尔诺的提携下,卓别林成了剧团里最受欢迎的丑角喜剧演员。

“不朽者”夏尔洛

1912年,卓别林跟随卡尔诺剧团乘船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对于剧团来说,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海外巡演,但是对卓别林来说,却是他演艺事业的新开端。

当时英国“日不落”的光辉依旧,在艺术文化方面自然不是美国这个“乡下表弟”比得了的,卡尔诺剧团作为英国一流的喜剧剧团,让美国观众们大开眼界,作为剧团“台柱子”的卓别林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当时美国著名导演、启斯东电影公司老板麦克·塞纳特看了卓别林的表演后,被卓别林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他决定邀请卓别林出演自己的电影。当卡尔诺剧团结束了在美国的演出即将回国的时候,卓别林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究竟是跟随挚友、同事们返回故乡英国继续做他的剧团演员,还是一个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进军电影行业。

最终卓别林选择了后者,因为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1914年2月7日,在卓别林的一生之中,乃至整个电影发展史中都是值得牢记的一天,这一天,他所主演的电影《威尼斯儿童赛车记》正式上映,头戴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靴的夏尔洛迈着滑稽的步子在银幕上亮相,一个属于卓别林的好莱坞时代即将到来。

此后,卓别林和塞纳特合作,共同拍摄了大量无声电影。卓别林凭借着精湛的哑剧表演技巧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银幕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随着一盘盘的电影拷贝被送到欧美各国大大小小的电影院放映,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卓别林便拥有了传统剧场演员一辈子都不可能有的观众人数,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明星”。

就在卓别林的演艺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的时候,他又遇见了新的问题。卓别林在和塞纳特共同合作的影片中所扮演的大多数都是些轻浮、散漫、狡猾的角色,影片通过对这类小丑式人物的捉弄来达到引人发笑的效果,这一点很符合塞纳特导演的“商业片”需求,但是卓别林对此却十分苦恼,日后当他回忆这段生涯的时候曾对人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儿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艺术表演中的幽默应当根植于现实生活,于是他渐渐地开始摆脱早期那种“挠痒痒”式的滑稽戏的桎梏,试图把严肃的社会问题和喜剧片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同时引人深思。

1918年,卓别林的新片《狗的生涯》上映,这部电影的主角依旧是“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他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中衣食无着、露宿街头,处处遭人捉弄,种种滑稽的行为既让人觉得可笑,又让人辛酸。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壁后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着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卓别林童年生活的亲身经历。

《狗的生涯》的成功代表着卓别林的电影彻底摆脱了早期的低级趣味,从此以后,发人深省的笑成了卓别林戏剧电影的典型风格。

同样也是在1918年,卓别林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在好莱坞正式落成。在落成仪式当天,卓别林穿上了他那双早已举世闻名的夏尔洛大皮鞋,在制片厂门前还未干透的水泥地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这意味着他的演艺道路从今往后将由他自己做主,不再受别人的干扰。

“独裁”好莱坞

20世纪20年代,已经“单飞”的卓别林凭借着多部电影的成功,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虽然自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逐渐代替了无声电影,成为一种新时尚,但是作为一名“保守的英国人”,卓别林在1940年之前一直拒绝拍摄有声电影。

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就是今天的人们依旧耳熟能详的“大萧条”,在这场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变得越发激烈。卓别林于这一年拍摄的电影《城市之光》便演绎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生百态。

在《城市之光》中,我们所熟悉的流浪者夏尔洛萌发了对爱情的向往,他爱上了一位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认为他是一个既善良又富有的绅士,为了给卖花女治疗眼疾,夏尔洛吃尽苦头,闹尽笑话,终于搞到了一笔钱。当卖花女重见光明之后才知道,帮助她的并不是什么绅士,而是一个流浪汉。

电影《寻子遇仙记》海报

拍摄于1934年的电影《摩登时代》对社会问题的讽刺更加尖锐深刻,这部作品在思想性方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卓别林作品。电影中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

《摩登时代》作为一部无声电影,上映于有声电影早已一统天下的20世纪30年代,为了照顾那些已经不习惯观看无声电影的观众,卓别林在电影中加入了收音机、电话、机器运转等声音。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之间没有声音对话,但是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们终于可以听到表演大师卓别林的真实声音了,这部电影的片尾曲正是卓别林自己哼唱的。

1940年,卓别林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这是一部专门讽刺纳粹德国独裁者希特勒的影片,由于当时美国尚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显得十分激进。

二十来岁时的卓别林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一人饰演两角,一个是一名让人一下子就会和希特勒联系在一起的独裁者兴格尔,另一位则是一名和这个独裁者长相十分接近的犹太理发师夏尔洛。在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时候,卓别林使用了完全相反的手法,对夏尔洛是诙谐幽默、富于诗意的描写,而对兴格尔则是辛辣的讽刺与丑化。

有意思的是,比希特勒早“成名”二十多年的夏尔洛一直以来留着小胡子的样子恰好与这名独裁者的形象十分接近,而酷爱艺术的希特勒也恰恰是卓别林的影迷,虽然《大独裁者》在纳粹德国被禁播,但是希特勒却在自己的私人影院一连观看了两次。

《大独裁者》不仅是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同时也是他票房最好的电影之一,影片上映后轰动英美影坛,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最终它奠定了卓别林在好莱坞称霸影坛的“独裁者”位置。

离开好莱坞的日子

1947年,卓别林推出了他的新电影《凡尔杜先生》,这部电影借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的遭遇,谴责了当时美国的战争贩子、垄断资本家的种种行径,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因为影片直指美国社会的许多黑暗面,美国政府掀起了对卓别林的迫害,好莱坞其他同人也趁机排挤卓别林,《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都被禁止放映。这一年12月,卓别林在法国巴黎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国当局对他的迫害。

1952年9月,卓别林为了参加他的新电影《舞台生涯》在欧洲各国的首映典礼,准备离开美国到欧洲旅行半年。当卓别林所乘坐的轮船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时候,美国政府通过广播发表了禁止卓别林再入境的声明。当轮船在法国靠岸的时候,卓别林面对一百多名恭候多时的记者发表了演讲,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的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

1953年年初,卓别林的妻子奥娜代表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这以后,卓别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1972年,卓别林在奥斯卡有史以来最热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起立鼓掌声中,接受了美国电影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2年造访美国期间,83岁高龄的卓别林说自己早已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1977年12月25日,88岁高龄的世界杰出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 G3P1sBP7IMjoVEIOubx8tZRLlhToeadnrBvu0mHNpBtUCZ3oCCVuu0mctnhNnfo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