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别名

忍冬花、银花、鹭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

《滇南本草》记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疬。”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入气分、壮热烦渴或血分实热、高热发斑,热毒疮疖及肺痈、肠痈。

②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药材性状】

①忍冬:花蕾细棒槌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密被粗毛或长腺毛。花萼细小,绿色,萼筒类球形,长约0.1厘米,无毛,先端5裂,萼齿卵状三角形,有毛,花冠筒状,上部稍开裂成两唇形,有时可见开放的花,雄蕊5枚,附于筒壁,雌蕊1枚,有一细长花柱。气清香,味淡、微苦。

②红腺忍冬:花蕾黄棕或棕色,萼筒无毛,萼齿被毛,花冠外无毛或冠筒有一些倒生微伏毛,无腺毛。

③山银花:花蕾长1.3~5厘米,直径0.05~0.2厘米。红棕或灰棕色,被倒生短粗毛,萼齿与萼筒均密被灰白或淡黄色毛。

【药理作用】

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血脂等。

①治疗多发性疖肿:金银花15克,蒲公英20克,菊花、地丁各10克,甘草6克,清水煎服。

②治疗乳腺炎:金银花45克,鹿角霜15克,王不留行12克,黄酒一杯为引,清水煎服。

③治疗感冒:将金银花、连翘混合磨成粗末,每服18克,清水煎服。

【附药】

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又名银花藤。秋冬割取带叶的嫩枝,晒干,生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其功效与金银花相似。本品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煎服,9 ~30 克。

连翘

别名

旱连子、大翘子、空壳

《药性论》记载连翘:“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本草纲目》记载连翘:“治伤寒淤热欲发黄。”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陷心包、高热躁扰、谵语神昏。

②消肿散结:主治热毒疮疖、瘰疬痰核、丹毒、班疹。

③清心利尿: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或淋漓涩痛。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药材性状】

果实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2.5厘米,直径0.5~1.3厘米。“老翘”多自顶端开裂,略向外反曲或裂成两瓣,基部有果柄或其断痕,果瓣外表面棕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纹及多个突起的淡黄色瘤点,基部瘤点较少,中央有一条纵凹沟。内表面淡棕黄色,平滑,略带光泽,中央有一条纵隔,种子多已脱落,果皮硬脆,断面平坦。“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瘤点较少,基部多具果柄,内有种子多颗,披针形,微弯曲,长约0.7厘米,宽约0.2厘米,表面棕色,一侧有窄翅。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吐;抗肝损伤;降血压等。

①治疗急性肾炎:连翘18克,水煎150毫升,分3次,饭前服,小儿酌减。

②治疗睾丸炎:当归、川芎12克,白芷、防风、红花各9克,连翘15克,乳香6克,细辛2.4克,甘草6克,煎服。

蒲公英

别名

蒲公草、仆公英、婆婆丁、黄花地丁、蒲公丁

《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掺牙,乌须发,壮筋骨。”“妇女乳痈水肿,煮汁饮立消,。”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毒、乳痈内阻。

②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此外,还可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

【注意事项】

用量过大,会致缓泻。

【来源】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①蒲公英:全草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厘米。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倒向浅裂或羽状分裂,裂片牙齿状或三角形,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被蛛丝状毛。花茎一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②碱地蒲公英:叶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4.8厘米,宽1.2~1.5厘米,常较规则地倒向羽状深裂,裂片3~7对,顶端裂片长戟形。总苞片三层,外层两面顶端几无小角,内面一层长于外层的两倍。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胃溃疡,抗肿瘤,抗肝损伤等。

①治疗慢性胃炎:蒲公英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研末,每服0.2~3克,饭后开水送服。

②治疗乳痈:鲜蒲公英12克,鲜凤尾草一把,捣烂,加陈醋煮沸,尽量饮。

③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服蒲公英片剂或冲剂,或每日用干品120克煎服。

地丁

别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地丁草、如意草

《本草纲目》记载地丁:“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毒、乳痈肠痈、丹毒肿痛及蛇毒咬伤。此外,还可治疗肝热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

【注意事项】

体质虚寒者忌服。

【来源】

为堇菜科植物地丁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全草多皱缩成团。主根淡黄棕色,直径0.1~0.3厘米,有细纵纹。叶灰绿色,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截形或微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被毛;叶柄有狭翼。花茎纤细,花紫色、淡棕色,花瓣具细管状。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等。

①治疗实热肠痈:地丁24克,水煎半碗,饭前服,分2次服。

②治疗痢疾:地丁、红藤各30克,蚂蚁草60克,黄芩27克,煎服。

③治疗前列腺炎:地丁、紫参、车前草各15克,海金沙30克,煎服。

野菊花

别名

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

《本草纲目》记载野菊花:“治痈肿疔毒,瘰疬眼。”“调中止泄,破血,妇女腹内宿血宜之。”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肺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此外,还可治疗皮肤瘙痒、湿疹、湿疮。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药材性状】

头状花序类球形,直径1.5~2.5厘米,棕黄色。总苞片4~5层,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0.25~0.3厘米,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中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展平后,舌片长1~1.3厘米,顶端全缘或2~3齿,筒状花多个,深黄色。气芳香,味苦。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解热,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①预防口腔溃疡:野菊花、蒲公英各48克,地丁、连翘、石斛各30克,水煎,每日分3次服。

②治疗支气管炎: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一点红、积雪草、犁头草、白茅根各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③治疗高血压:每日用金银花、野菊花各24克,头晕加桑叶12克,血脂高加山楂24克,开水冲当茶饮。

穿心莲

别名

春莲秋柳、一见喜、榄核莲、苦胆草、四方莲

《泉州本草》记载穿心莲:“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咽喉炎症,痢疾,高热。”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血、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

②燥湿消肿:用于湿热下注淋痛及大肠湿热泻痢、胃火旺致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6~9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败胃,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煎剂易致呕吐。

【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50~70厘米,节稍膨大,质脆,易折断。单叶对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波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气微,味极苦。

【药理作用】

抑菌,解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抗肝损伤,抗肿瘤,抗生育,抗蛇毒,镇静等。

①治疗鼻炎及鼻窦炎:将穿心莲制成浸膏片,每片0.3克,每次服6片,每日3次。

②治疗支气管炎:穿心莲9克,水煎服。

③治疗感冒:将穿心莲研末,每次0.9克,每日服3次,温水送下。

穿心莲

大青叶

别名

大青

《本草纲目》记载大青叶:“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除时行热毒,甚良。”

【性味归经】

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用于心胃热毒上攻、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热毒疮疡等。

②凉血消斑: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忌服。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药材性状】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16厘米,宽1~4厘米。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翼状叶柄,全缘或微波状,上下表面均灰绿色或棕绿色,无毛,羽状网脉,主脉在下表面突出。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

①预防流脑:大青叶15克,黄豆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日。

②治疗肝炎:大青叶60克,丹参30克,大枣10克,水煎服。

③治疗小儿上感:大青叶液, 3岁以上每次6毫升(每2毫升相当生药3克),每日3~6次。

板蓝根

别名

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本草便读》记载板蓝根:“凉血,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传统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及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用。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叶柄痕及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而稍软,折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药理作用】

抗菌,抗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①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板蓝根30克,茵陈50克,栀子9克,水煎服。

②治疗感冒:板蓝根15克,水煎服。

③治疗流脑:用板蓝根水煎剂或用其注射液静滴。

④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12克,黄芩、连翘、柴胡、牛蒡子、玄参各9克,黄连、桔梗、陈皮、僵蚕各6克,升麻、甘草各3克,马勃、薄荷(后下)各4.5克,水煎服。

鱼腥草

别名

岑菜、蕺、蕺菜、紫蕺、九节莲、肺形草、臭腥草

《本草纲目》记载鱼腥草:“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疾,解硇毒。”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热毒疮疡、痔疮肿痛等。

②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15~25克。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来源】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茎扁圆形,皱缩而扭曲,长20~30厘米,表面棕黄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心形,长3~5厘米,宽3~4.5厘米,上面暗绿或黄绿色,下面绿褐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搓揉有鱼腥气,味微涩。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

①治疗支气管炎:鱼腥草、厚朴、连翘各9克,研末,桑枝30克煎水冲服药末。

②治疗热淋:鱼腥草24~30克,水煎服。

③治疗肾病综合征:每日以鱼腥草干品100克开水冲服,随意饮服。

白花蛇舌草

别名

蛇舌草、蛇舌癀、千打捶、蛇总管、羊须草

《广西中药志》记载白花蛇舌草:“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少数地区用治跌打,刀伤,痈疮。”

【性味归经】

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等。

②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③抗癌:现代多用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

【用量用法】

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至灰棕色。主根细长,须根纤细。茎细,卷曲,中心髓部白色。叶多皱缩。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常具短而略粗的花梗。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抗肿瘤等。

①治疗食管癌: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白茅根、铁树叶各3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18克,分3次温服。可结合放射疗法,能加速改善症状,使癌灶消失。

②治疗鼻咽癌:白花蛇舌草60克,金果榄、半边莲各9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一剂。

金荞麦

别名

荞叶七

《本草拾遗》记载金荞麦:“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疮上,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饮。”

【性味归经】

苦,平。归肺、脾、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咳痰浓稠腥臭、瘰疬疮肿、毒蛇咬伤。

②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③健脾消食:用于脾失健运所致的食积腹胀、疳积消瘦。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亦可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来源】

为蓼科植物金荞麦的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或圆柱状,常有瘤状分枝,顶端有的有茎残基,长3~15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棕褐色,有横向环节及纵纹,密布点状皮孔,并有凹陷的圆形根痕及残存须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或淡棕红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色较深。气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解热;抗肿瘤;祛斑。

①治疗痢疾:金荞麦30克,水煎服。

②治疗喉风喉毒:用醋磨金荞麦,漱喉。

③治疗脱肛:鲜天荞麦、苦参各300克,水煎,趁热熏患处。

败酱草

别名

鹿肠、鹿首、马草、泽败、苦菜

《本草纲目》记载败酱草:“善排脓破血。”《名医别录》记载败酱草:“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腹痛。”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咳吐脓血、癌瘤积毒等。

②祛淤止痛:用于产后淤阻腹痛。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外用适量。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①黄花败酱:根茎圆柱形,长5~15厘米,直径0.2~0.5厘米,顶端粗达9厘米,表面有栓皮,易脱落,紫棕色或暗棕色,节疏密不等,节上有牙痕及根痕,断面纤维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长达10厘米,直径0.1~0.4厘米,表面有纵纹,断面黄白色。茎圆柱形,直径0.2~0.8厘米,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具纵棱及细纹理,有倒生粗毛。茎生叶多卷缩或破碎,两面疏被白毛,完整叶多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5~11枚,边缘有锯齿,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有的枝端有花序或果序,小花黄色。瘦果长椭球形,无膜质翅状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②白花败酱:根茎短,长约10厘米,有的具细长的匍匐茎,断面无棕色“木心”;茎光滑,直径可达1.1厘米;完整叶卵形或长椭圆形,基部具一对小裂片;花白色;苞片膜质,多具2条主脉。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镇静等。

①治疗痢疾:鲜败酱草60克,冰糖15克,开水炖服。

②治疗阑尾炎:败酱草、地丁、金银花、冬瓜仁、薏苡仁各15克,牡丹皮、连翘各9克,桃仁、延胡索各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

射干

别名

乌扇、乌蒲、鬼扇、野萱花、扁竹、黄花扁蓄

《本草纲目》记载射干:“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神农本草经》记载射干:“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①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咳喘,适当配伍可用于热痰、寒痰所致之咳喘。

②清热解毒利咽:用于肺火热毒上攻、咽喉肿痛兼痰火壅滞者。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或慎用。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有分枝。表面黄棕色、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明显的环节及纵纹,上面有圆盘状凹陷的茎痕,下面及两侧有残存的细根及根痕。折断面黄色。气微,味苦、微辛。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祛痰;促进唾液分泌等。

①治疗哮喘: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3克,桂心5寸,半夏5枚,大枣20枚,共研为末,水煎,分3次服,用蜜调服。

②治疗黄疸型肝炎:射干、连翘、白豆蔻、广藿香、薄荷(后下)各12克,木通、贝母各15克,石菖蒲18克,茵陈36克,滑石450克,共研末,每服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山豆根

别名

广豆根、山大豆根、黄结、苦豆根

《本草纲目》记载山豆根:“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利咽:用于肺胃热毒上攻、咽喉肿痛及实火牙痛、痰火咳嗽、热毒疮疡。此外,也治湿热黄疸。

②杀虫治癣:用于虫痈疮癣等。

【用量用法】

煎服,3~6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来源】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横向延长,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根数条。根长圆柱形,有时分枝,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0.7~1.5厘米。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有不规则纵纹及突起的横长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微有豆腥气,味极苦。

【药理作用】

抗肿瘤,镇静,抗溃疡。

①治疗食管癌:山豆根、乌梅各90克,班蝥、红娘各15克,蜈蚣6克,大枣肉1000克,白糖2500克,制成糖丸,丸重6克,每次一丸,含化咽下,每日3次。

②治疗白血病:山豆根、山慈姑各25克,龙葵、白花蛇舌草各50克,水煎服。能使病情缓解,适用于各型急性白血病。

③治疗咽喉肿痛:山豆根9克,射干、金银花、板蓝根各6克,水煎服。

白头翁

别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公

《药性论》记载白头翁:“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疠。”“主百骨节痛。”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之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目前临床常用于急性菌痢和阿米巴痢疾。

②消肿破结:用于炎性肿结、牙龈肿痛等。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外用适量。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根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有时扭曲而稍偏,长5~2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纹或纵沟,中部有时分出2~3支根,皮部易脱落而露出黄色且常朽蚀成凹洞,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状花纹,根头部稍膨大,有分叉,顶端残留数层鞘状叶柄基及幼叶,密生白色长茸毛。质脆硬,折断面稍平坦,黄白色,皮部与木部间有时出现空隙。气微,味微苦、涩。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虫;镇静,镇痛。

①治疗直肠癌:白头翁15克,藤梨根、瞿麦、猪瘦肉各12克,加水至3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早、晚分服,食肉饮汤。

②治疗痢疾:白头翁、秦皮各9克,黄柏6克,黄连3克,水煎,分2次服。

③治疗牙龈肿痛:白头翁切碎3份,白胡椒1份,加水少许,捣成泥状,塞入牙肿处,上下牙咬紧,几分钟后吐出漱口。

马齿苋

别名

马齿草、马苋、马齿菜、五行草、长命菜、长寿菜

《本草纲目》记载马齿苋:“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性味归经】

酸,寒。归肝、大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止痢:用于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及痈肿疮毒。

②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崩漏下血及便血、痔血。

【用量用法】

煎服,30~6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

【来源】

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全草多皱缩卷曲成团。茎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0.1~0.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明显扭曲的纵沟纹。叶易破碎或脱落,完整叶片倒卵形,绿褐色,长1~2.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少见,黄色,生于枝端。蒴果圆锥形,长约0.5厘米,帽状盖裂,内含多颗黑色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药理作用】

抗菌;兴奋子宫平滑肌,松弛骨骼肌,降血压,利尿,降低胆固醇等。

①治疗痢疾:白头翁、水杨梅各20克,鲜马齿苋30克,黄连、白芍药、木香各10克,槟榔6克,陈皮15克,大蒜6瓣,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3剂痊愈。

②治疗妇女赤白带下:马齿苋30克,粳米10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成小段。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马齿苋,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熟即可。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马齿苋

半边莲

别名

急解索、蛇利草、细米草、蛇舌草、半边菊

《本草纲目》记载半边莲:“治蛇虺伤。”“又治寒气喘,及疟疾寒热,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用于湿疹湿疮、疮痈肿毒、毒蛇咬伤、蜂蝎刺螯,内服外用均可,鲜品更佳。

②利水消肿:用于大腹水肿、面足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煎服,干品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虚证水肿忌用。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全草长15~35厘米,常缠结成团。根细小,侧生纤细须根。根茎细长圆柱形,直径0.1~0.2厘米,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纹。茎细长,有分枝,灰绿色,节明显。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皱缩,绿褐色,展平后叶片呈狭披针形或长卵形,长1~2.5厘米,宽0.2~0.5厘米,叶缘具疏锯齿。花梗细长,花小,单生于叶腋,花冠基部连合,上部5裂,偏向一边,浅紫红色,花冠筒内有白色茸毛,花萼5裂,裂片绿色线形。气微,味微苦、甘而辛。

【药理作用】

利尿,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兴奋呼吸中枢,抗蛇毒,降血压,促进胆汁分泌,催吐等。

①治疗肝癌:半边莲、龙葵、白英、金钱草各30克,蛇莓15克,水煎服,另以重楼用高粱酒捣敷患处,能消肿块与腹水。

②治疗水肿鼓胀:半边莲、金钱草各15克,大黄9克,枳壳12克,水煎服。

③治疗痈肿疮毒:鲜半边莲适量,加食盐少量,捣烂外敷。有脓水渗出,渐愈。

山慈姑

别名

金灯、山茨菰、山茨菇、毛姑、毛慈姑、泥冰子

《本草纲目》记载山慈姑:“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本草拾遗》记载山慈姑:“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亦除。”

【性味归经】

甘、微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等。

②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肿恶疮、瘰疬痰核等。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正虚体弱者慎用。

【来源】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姑”,后两者习称“冰球子”。

【药材性状】

①毛慈姑:假鳞茎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长1.8~3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顶端渐突起,具叶柄痕,有时旁边有花葶痕,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纵沟纹,膨大部分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的具鳞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维管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略呈粉性(加工品表面及断面呈黄白色,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②冰球子:假鳞茎与杜鹃兰类似,但不及杜鹃兰饱满,呈圆锥形或不规则瓶颈状团块,长1.5~2.5厘米,直径1~2厘米,上部渐突起,顶端断头处呈盘状,下部膨大且圆平,近基部凹入。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未去皮),较光滑,有皱纹,膨大部无环节,环节1~2条位于基部凹入处。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药理作用】

抗肿瘤,降血压等。

①治疗十二指肠腺癌:山慈姑15克,水煎代茶饮。亦可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②治疗乳腺癌:山慈姑、蒲公英、白英、龙葵、紫草、夏枯草、穿山甲各15克,瓜萎、王不留行各12克,橘皮、橘叶、浙贝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另吞服全蝎末1.5克。

③治疗痈肿疮疖:山慈姑研末,醋调涂敷患处。

漏芦

别名

野兰、鬼油麻

《本草纲目》记载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疮痈、乳痈红肿等。

②通经下乳:用于乳络壅滞化热、乳房胀痛、乳汁不下等。

③舒筋活络:用于湿痹、筋脉拘挛等。

【用量用法】

煎服,5~9克。外用,可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来源】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根呈倒圆锥状,有的稍扭曲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厘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常有剥裂。根头部膨大,有一些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顶端有灰白色茸毛。体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放射状,木射线处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气特异,味微苦。

【药理作用】

抗真菌,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等。

①治疗肝癌:漏芦、石燕、刘寄奴各15克,半边莲30克,切碎,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

②治疗乳腺癌:漏芦、金银花各30克,山慈姑、川贝母、白菊、茜草、乳香、没药、瓜蒌、甘草各15克,蒲公英40克,共为细末,水煎,每服12克,每日2次。可消除肿块,修复溃疡。

③治疗乳房胀痛:漏芦15克,瓜蒌2个,蛇蜕2条,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3~6次,温酒送服。

④治疗疽作2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30克,大黄0.3克(微炒),漏芦30克(有白茸者),甘草15克(生用),沉香30克。上为末,姜、枣汤调下。

白蔹

别名

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山地瓜

《本草纲目》记载白蔹:“解狼毒毒。”《神农本经草》记载白蔹:“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消痈:用于疮痈肿毒,初起能消,溃后能敛,内服外敷均可。

②生肌敛疮:用于水火烫伤及手足皲裂。

【用量用法】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

【药材性状】

块根长圆形或纺锤形,多纵切成瓣或斜片。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有纵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断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皱缩不平,两侧各有一条形成层线纹。气微,味甘。

【药理作用】

抗菌,抗肿瘤等。

①治疗面色萎黄:白蔹、白芷、白附子、阿胶、白胶蜜、白蒺藜、白胶香各等份,不拘多少,如豆痕,加乳香,用一料,加皂角末500克,水调涂。有增白功效。

②治疗黄褐斑:白蔹、白芷、白及、当归、川芎、桃仁、细辛各100克,共研细末,过80目筛备用。洁面后取15克,用开水调成糊状,待温热时敷于面部, 40分钟后洗去,每3天一次。

四季青

别名

冬青叶、四季青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四季青:“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细菌性痢疾;外用治烧烫伤,下肢溃疡,麻风溃疡,创伤出血,冻伤,乳腺炎,皮肤皲裂。”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肺、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凉血敛疮:用于肺热咳嗽、咽痛、热淋、泻痢、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疡肿痛等,外用、内服均可。

②收敛止血:用于外伤出血等。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

【药材性状】

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生的浅圆锯齿,上表面黄绿色至绿褐色,有光泽,下表面灰绿色至黄绿色,两面均无毛,中脉在叶下面隆起,侧脉每边8~9条。革质。气微,味苦、涩。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肿瘤等。

①治疗咳嗽:四季青、金荞麦、鱼腥草、前胡各12克,水煎服。

②治疗感冒:四季青、野菊花各10克,水煎服。

③治疗水火烫伤:四季青研末,适量敷于患处。

绿豆

别名

青小豆

《本草纲目》记载绿豆:“治痘毒,利肿胀。”《开宝本草》记载绿豆:“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等,内服、外用均可。还可用于服巴豆、附子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烦躁闷乱、呕吐口渴者。

②消暑利尿:用于暑热烦渴、汗多尿少、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

【药材性状】

种子短矩圆形,长0.4~0.6厘米。表面绿黄色、暗绿色、绿棕色,光滑而有光泽,种脐位于种子的一侧,白色,条形,约为种子长的1/2,种皮薄而坚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2片肥厚的子叶。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腥味。

绿豆

【药理作用】

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肝损伤;增加尿量,促进肌酐排泄等。

①治疗中暑:绿豆30~60克,煮烂后加大米30~60克,煮粥食用。

②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绿豆50克,车前子60克,橘皮15克,通草10克,高粱米100克,将车前子、橘皮、通草用纱布包,煮汁去渣,再入绿豆和高粱米煮粥。空腹服,连服数日。

③治疗高血压:绿豆、海蜇各50克,将两物加水熬成汤,内服可降血压。

【附药】

绿豆衣: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皮。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煎服,6 ~12 克。

无花果

别名

阿驿、底珍、映日果、优昙钵

《本草纲目》记载无花果:“治五痔,咽喉痛。”《云南中草药》记载无花果:“健胃止泻,祛痰理气。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咽喉痛,咳嗽痰多,胸闷。”《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无花果:“清热,润肠。”

【性味归经】

甘,凉。归肺、胃、大肠经。

【传统功用】

①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燥咳声嘶,痈肿、癣疾,乳汁稀少。

②清热生津,健脾开胃:用于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或生食鲜果1~2枚;外用适量。

【来源】

为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果实。

【药材性状】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10米。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叶互生,厚膜质,宽卵形,3~5裂;基生脉3~5条,侧脉5~7对。具短柄;托叶卵状披针形,红色;雌雄异株,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于叶腋,花被片3~4,榕果梨形,成熟时长3~5厘米,呈紫红色或黄绿色,肉质,顶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8~11月。

【药理作用】

抑制肿瘤,降血压。

①治疗咽喉刺痛:无花果鲜果晒干,研末,吹喉。

②治久泻不止:无花果5~7枚,水煎服。

③治疗发乳:无花果、树地瓜根、奶浆藤各100克,金针花根200至300克。炖猪前蹄服。

④治疗干咳,久咳:无花果9克,葡萄干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⑤治疮肿疼痛:鲜无花果捣烂加热,涂布上敷患处。 aZoKWR8iL+lcGO4XTtsGFNNDhl2G1MUmQapsiMAYpZNvnroUi0+GxRI0xSusS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