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热泻火药

知母

别名

连母、水参、货母、韭逢、东根、苦心、儿草

《本草纲目》记载知母:“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泻火:用于外感温热、壮热烦渴、脉洪大有力的气分实热证。

②滋阴润燥:用于肺燥干咳、内热消渴、阴虚火旺、骨蒸劳热、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

煎服,6~12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

①毛知母:根茎扁圆长条状,微弯曲,偶有分枝,长3~15厘米,直径0.8~1.5厘米,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下面略突起,有纵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及须根。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颗粒状。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②知母肉: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黄白色,有的残留一些毛须状叶痕及凹点状根痕。

【药理作用】

解热,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病原微生物等。

①治疗前列腺肥大:知母、黄柏、牛膝各12克,丹参20~30克,大黄10~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②治疗糖尿病: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③治疗便秘:知母与何首乌、火麻仁各等分,可用于阴虚肠燥的便秘,水煎服。

竹叶

别名

淡竹叶、苦竹叶

《本草纲目》记载竹叶:“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名医别录》记载竹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性味归经】

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泻火,除烦: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不眠、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外感风热、烦热口渴等。

②利尿通淋:用于心火移热于小肠、小便热淋涩痛、实热黄疸等。

【用量用法】

煎服,6~15克,鲜品15~30克。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潮热骨蒸者忌用。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干燥叶。

【药材性状】

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0.5厘米,边缘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著,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气弱,味淡。

【药理作用】

升高血糖,抗氧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

①治疗小便不利:生地黄、木通、生草梢、竹叶、车前子制成导赤散,水煎服。

②治疗血尿:竹叶50克,生地黄15克,生藕节50克,水煎服。

决明子

别名

草决明、羊明、羊角、还瞳子、假绿豆、马蹄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决明子:“主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药性论》记载决明子:“利五脏,除肝家热。”

【性味归经】

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风热目赤及肝肾阴虚、目暗不明等症。

②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此外,本品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气虚便溏者不宜应用。

【来源】

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

①决明:呈四棱状短圆柱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倾斜并有尖头,长0.4~0.6厘米,宽0.2~0.3厘米。表面棕绿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一条从脐点向合点斜向的浅棕色线形凹纹。质坚硬,横切面种皮薄,胚乳灰白色,半透明,胚黄色,两片叶子重叠呈“S”状折曲。气微,味微苦。

②小决明:种子短圆柱形,长0.3~0.5厘米,宽0.2~0.25厘米。棱线两侧各有一条宽广的浅黄棕色带。

【药理作用】

降血压,泻下,降血脂,抗菌,抗血小板聚集,抗肝损伤,促进胃液分泌等。

①治疗高脂血症:用决明子50克,水煎服,每日2次。

②治疗阴道炎:将决明子30克加水煮沸后,熏洗外阴及阴道,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10天为一个疗程。

③明目降压:用决明子30克,金银花、杭菊花各15克,冲泡饮用,每日一次。

决明

芦根

别名

芦芽根、苇根、芦菇根、芦柴根、芦通、苇子根

《名医别录》记载芦根:“主消渴客热,止小便。”《药性论》记载芦根:“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胃热呕吐、热病津伤、心烦口渴、舌燥少津等症。

②清肺排脓:用于肺热咳嗽,或风热感冒咳嗽、肺痈吐脓、热结膀胱、热淋涩痛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服。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

鲜根茎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0.1~0.2厘米,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干根茎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处较硬,红黄色,节间有纵纹。质轻而柔韧。无臭,味甘。

【药理作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①治疗肺脓疡:用单味干芦根300克,文火煎2次,取汁分3次服完。

②治疗呕吐:芦根1500克,切碎,水煮浓汁,频饮。

③治疗霍乱烦闷:芦根15克,麦冬3克,水煎服。

④治疗蟹中毒:芦根取汁,多饮,治蟹中毒。

天花粉

别名

栝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

《神农本草经》记载天花粉:“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燥烦渴或内热消渴。

②清肺润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或咳痰带血。

③消痈排脓:用于疮痈肿毒及肺痈咳吐脓血。

【用量用法】

煎服,10~15克。

【注意事项】

反乌头。脾胃虚寒、大便滑泄及孕妇忌用。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部。

【药材性状】

①栝楼: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厘米,直径1.5~5.5厘米。刮去外皮,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纵纹、黄色脉纹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痕,有的残存黄棕色外皮。质坚硬,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棕黄色导管小孔,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气微,味微苦。

②双边栝楼:去皮者表面浅灰黄色至棕黄色,断面淡灰黄色,筋脉较多,粉性稍差。带皮者显灰棕色,有网状皱纹。气无,味苦涩。

【药理作用】

引产,抗早孕;抗肿瘤;同时具有免疫刺激作用;抗艾滋病病毒等。

①治疗消渴:天花粉去皮,切细,加水泡5日,每日换水。取出捣碎,过滤、澄粉、晒干,每次加水服一勺,一天3次。②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天花粉30克,贝母15克,鸡蛋壳10个,研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服。

③治疗乳头溃疡:天花粉60克,研末,鸡蛋清调敷。

鸭跖草

别名

翠蝴蝶、竹节菜、竹鸡草、竹叶莱、碧蝉花

《本草纲目》记载鸭跖草:“消喉痹。”《日华子本草》记载鸭跖草:“和赤小豆煮食,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传统功用】

①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入气分、高热烦渴,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

②利水消肿:用于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及水肿有热兼有表证者。

【用量用法】

煎服,15~30克;鲜品60~90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来源】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全体长约60厘米,茎直径约0.2厘米,表面黄绿色或黄白色,有纵棱,节稍膨大,节上留有须根,质柔软,断面中间有髓。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平行脉,黄绿色,长3~9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抗菌。

①治疗小便不利:鸭跖草和赤小豆共煮,服之。

②治疗流感:鸭跖草60~90克,煎后分2~3次服。

③治疗麦粒肿:先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然后将洗净的一段鲜鸭跖草以45 ° 置于酒精灯上点燃,顷刻即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即将之涂于患处。

鸭跖草

夏枯草

别名

夕句、乃东、铁色草、棒槌草、灯笼头、六月干

《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能解内热,缓肝火。”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胆经。

【传统功用】

①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眩晕头痛等症。

②消肿散结:用于痰火凝结、瘰疬、瘿瘤等症。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药材性状】

果穗呈圆棒状,略压扁,淡棕色或棕红色,少数基部带有短茎。全穗由4~13轮宿存苞片和花萼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枚,呈横肾形,长约0.8厘米,宽约1.2厘米,膜质,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有白色粗毛。每一苞片内有花2~3朵,花冠多脱落,残留花冠长约1.3厘米,宿萼两唇形,上唇3齿裂,下唇2裂,闭合,内有小坚果4枚。果实卵球形,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降压;抗炎;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

①治疗肺结核:每日用夏枯草60克煎服,或将其水煎后收膏服用。

②治疗高血压:将夏枯草制片服用。

③治疗肝炎:夏枯草60克,大枣3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得300毫升,分3次服。

青葙子

别名

草决明、狗尾巴子、牛尾花子

《药性论》记载青葙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日华子本草》记载青葙子:“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传统功用】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等。此外,还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注意事项】

本品清泄肝火之力较强,且能扩散瞳孔,故肝肾阴虚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来源】

为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

种子扁球形,中央微隆起,直径0.1~0.18厘米。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侧边微凹处为种脐。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胚乳类白色。气微,无味。

【药理作用】

降眼压,扩瞳,降血压,抑菌等。

①治疗肺结核:青葙子15~30克,水煎服。

②治疗高血压:青葙子、葛根、草决明各30克,夏枯草45克,制成片剂,每日分3次服。

③治疗肝炎:青葙子15克,乌枣30克,开水冲泡,饭前服。

栀子

别名

木丹、鲜支、越桃、山栀子、黄荑子、黄栀子

《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淤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传统功用】

①泻火除烦:用于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②凉血止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咽肿目赤、热毒疮疡。

③清利湿热:用于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用量用法】

煎服,3~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

果实倒卵形、椭球形或长椭球形,长1.4~3.5厘米,直径0.8~1.8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两翅棱间有纵脉一条,顶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2.5厘米,宽0.2~0.3厘米,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颗,扁椭球形或扁长球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气微,味微酸而苦。

【药理作用】

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胰液分泌;泻下;镇静;降血压;抗菌,抗炎等。

①防治尿血:鲜栀子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

②治疗小便不通:栀子仁27枚,盐少许,独颗蒜1枚。上药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

③治疗急性胃肠炎:栀子9克,紫金皮15克,青木香6克。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15克,水煎,分2次服。

④治疗扭伤肿痛:栀子、白面共捣,涂于患处。

⑤治疗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20克。水煎,每日服3次。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⑥治疗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15克,盘柱南五味(紫金皮) 25克,青木香10克。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25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⑦治疗湿热黄疸:山栀20克,鸡骨草、田基黄各5克,水煎,每日分3次服。

栀子 fgt9LmZPKF4RE8tOy0NoL0d6PJ/3eJc3mVW0CGNuztigjnDz8DLcbG8xfAiX3N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