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辛凉解表药

牛蒡子

别名

牛子、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万把钩

《本草纲目》记载牛蒡子:“消斑疹毒。”《本经逢原》记载牛蒡子:“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②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③解毒散肿:用于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痄腮丹毒,兼有便秘等症。

④祛痰宣肺:用于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

【用量用法】

煎服,6~12克。

【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

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0.5~0.7厘米,直径0.2~0.3厘米。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个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顶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压;抗肿瘤,抗诱变;促进肌肉生长等。

①治疗小儿喉痛:牛蒡根捣汁细咽。

②治疗小儿麻疹:芦根12克,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杏仁各6克,紫草、薄荷(后下)、葛根、桑叶各4.5克,红花3克,蝉蜕、灯心草各2.4克,水煎服。

③治疗偏头痛:牛蒡子炒后研末,每次用开水冲服9克,白酒为引,每日一次,服后盖被取汗。

薄荷

别名

蕃荷菜、南薄荷、猫儿薄荷、升阳菜、夜息花

《本草纲目》记载薄荷:“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等症。

②清利头目,利咽: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③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症。

④疏肝解郁,芳香辟秽: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及夏令感受暑湿秽浊、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

【用量用法】

煎服,3~6克,宜后下。

【注意事项】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茎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紫棕或淡绿,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呈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背面在放大镜下可见凹点状腺鳞。茎上部有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萼齿狭三角状钻形,微被柔毛,花冠多数存在。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药理作用】

促进汗腺分泌;解热,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消炎,止痛,止痒;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抗早孕;祛痰;抗病原微生物等。

①治疗口疮:薄荷叶4.5克,黄柏、硼砂各3克,冰片0.15克,共研末擦患处。

②治疗口臭:丁香、厚朴各1克,薄荷0.5克,金银花1.5克,加水煎成50毫升药液,分数次漱口,每日2~3次。

蝉蜕

别名

蝉衣、蝉壳、枯蝉、蝉甲、蝉退、蝉退壳、知了皮

《本草纲目》记载蝉蜕:“治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药性论》记载蝉蜕:“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②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③明目退翳:用于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症。

④息风止痉:用于小儿热极动风、破伤风等。

【用量用法】

煎服,3~6克;或单味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

孕妇当慎用。

【来源】

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药材性状】

全体形似蝉而中空,稍弯曲,长3~4厘米,宽约2厘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一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颈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镇静,抗惊厥;镇痛,抗过敏;抗肿瘤等。

①治疗慢性荨麻疹:取蝉蜕洗净,晒干,炒焦,研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或取蝉蜕2份,刺蒺藜1份,蜂蜜适量,制成丸剂,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每日服2~3次。

②治疗破伤风:将去头足蝉蜕焙干研末,成人每次服45~60克,每日2次,以黄酒90~120毫升调服,儿童酌减,配合支持疗法及抗生素,可于7~17日痊愈。

③治疗小儿阴茎水肿:用蝉蜕10克,生甘草10~15克,加水200~300毫升,煎煮10~15分钟,滤渣,先温洗小儿患处数次,再用药棉蘸水外敷3~5分钟,每日3~5次至消肿为止。

桑叶

别名

铁扇子

《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除寒热,出汗。”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肺、肝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咽痒、咳嗽。

②清肺润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

③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火上攻,目赤涩痛,多泪;肝肾不足,眼目昏花等症。此外,本品甘寒,能凉血止血,还可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

【用量用法】

煎服,5~9克。蜜制增强润肺止咳功效。

【来源】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药材性状】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气微,味淡,微苦涩。

【药理作用】

降血糖,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等。

①治疗结膜炎:白菊花、桑叶各15克,水煎去渣,澄清洗脸。

②治疗银屑病:将桑叶制成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4毫升, 7天为一个疗程。

③治疗下肢象皮肿:每日肌注25%~50%桑叶注射液1~2次,每次4毫升,结合弹力绷带绑扎,并加用利尿、软坚、消肿的中草药,一般15~20天为一疗程,约三疗程。

菊花

别名

节华、金精、甘菊、金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药性论》记载菊花:“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②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

③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

【用量用法】

煎服,5~9克;或泡茶。

【来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

【药材性状】

①亳菊: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厘米。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②滁菊: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管状花大多隐藏。

③贡菊: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无腺点。

④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厘米,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无腺点。

【药理作用】

抗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肝损伤。

①预治冠心病:菊花冠心片口服,每日量相当于生药50克, 2月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每日用金银花、菊花各24克,头晕甚者加桑叶12克,血脂高者加山楂12~24克,开水冲当茶饮。

菊花

蔓荆子

别名

荆子、蔓荆实、万荆子、蔓青子

《药类法象》记载蔓荆子:“主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珍珠囊》记载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传统功用】

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头风。

②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目昏多泪,清阳不升之目生翳障、耳鸣耳聋等症。

③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用量用法】

煎服,5~9克。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

果实球形,直径0.4~0.6厘米。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状茸毛,有细纵沟4条。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密布淡黄色小点。顶端微凹,有脱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顶端5齿裂,常在一侧撕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茸毛。体轻质坚,不易破碎。横断面果皮灰黄色,有棕褐色点排列成环,分为4室,每室种子一枚,种仁白色,有油性。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药理作用】

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降血压,抗凝血,祛痰,平喘等。

①治疗头风:蔓荆子、独活、防风、秦艽、白芍药、菊花各6克,当归、川芎、生地黄、甘草各9克,羌活、白芷各4.5克,水煎服。

②治疗头晕:蔓荆子12克,远志、菊花、当归、枣皮、茯神、白术、补骨脂各9克,泡参、巴戟天各12克,炙甘草3克,大枣6枚,水煎服。

③治疗过敏性鼻炎:以20%蔓荆子叶煎剂滴鼻,每日3~5次,每次3~5滴,连续2天。④治疗老年体虚引起的手脚抽搐:蔓荆子9克,水煎服。

柴胡

别名

地薰、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本草纲目》记载柴胡:“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女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传统功用】

①和解退热:用于邪犯少阳、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及疟疾寒热。

②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满、妇女月经不调。

③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

④退热截疟:用于疟疾寒热。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升散,故真阴亏损、肝阳上亢之证忌用。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按性状不同,有“北柴胡”和“南柴胡”之分)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①柴胡:根圆锥形或圆柱形,有时略弯曲,常有分枝,根头膨大,顶端残留数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纹、枝根痕及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横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②狭叶柴胡:根长圆锥形,少分枝;表面红棕色或深褐色,有纵纹,近根头处具多数横向疣状突起,有的近于环纹,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棕色,形成层环色略深。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镇咳;抗炎;抗肝损伤;抑制胃液分泌,抗胃溃疡;降压;降血脂;抗肿瘤等。

①治疗普通感冒:以柴胡、防风、陈皮、白芍药、甘草、生姜组成正柴胡饮,每日3次,每次12克。

②治疗高脂血症:以柴胡3克,另加罗汉果调味,每日3次,口服, 3周为一疗程。对降低甘油三酯效果显著。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甘柴合剂(甘草、柴胡各半),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小儿减半。对降低谷丙转氨酶效果显著。

浮萍

别名

萍、水萍、水花、萍子草、水白、水苏、小萍子

《本草纲目》记载浮萍:“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性味归经】

辛,寒。归肺经。

【传统功用】

①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无汗。

②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

③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注意事项】

体弱多汗者慎用。

【来源】

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

【药材性状】

叶状体呈卵形、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0.3~0.6厘米。单个散生或2~5片集生,上表面淡绿至灰绿色,下表面紫绿至紫棕色,边缘整齐或微卷,上表面两侧有一小凹陷,下表面该处生有数条须根。质轻,易碎。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解热,抗菌,强心等。

①治疗风疹:浮萍120克,洗净,多加水煎汤,去渣,乘温洗浴。

②治疗急性肾炎:浮萍60克,黑豆30克,水煎服。

③治疗吐血不止:浮萍15克,生姜少许,共捣烂绞汁调蜜服。

④治疗水肿尿少:浮萍9克,水煎服。

葛根

别名

干葛、甘葛、粉葛、葛麻茹、黄葛根、葛子根

《本草纲目》记载葛根:“散郁火。”《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记载葛根:“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传统功用】

①解肌退热:用于外感表证、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

②透发麻疹:用于麻疹不透。

③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④升阳止泻:用于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此外,有明显降压功效,临床用于治高血压颈项强痛。

【用量用法】

煎服,9~15克。

【来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①野葛:完整的根多呈圆柱形。表面褐色,具纵纹,可见横向皮孔和不规则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粗糙,淡黄褐色,隐约可见1~3层同心环层。气微,味微甜。

②甘葛藤: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大小不一。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药理作用】

解热;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压;β受体阻断作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等。

①治疗冠心病:葛根素4~5毫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毫升静脉注射,约4小时后,再将4~5毫升葛根素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内,每日白天12小时维持静滴,具体遵医嘱。

②治疗突发性耳聋:葛根片(相当于生药1.5克)口服,每日3次,每次1~3片;或针剂肌内注射,每日2次,一般治疗1~2个月。

③治疗偏头痛:葛根片(每片含葛根素100毫克)口服,成人每次5片,小儿2~4片,每日3次,连服2个月以上。

【附药】

葛花:为葛未开放的花蕾。味甘性平。功能解酒毒,醒脾和胃。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晕、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常用量3 ~15 克。

一枝黄花

别名

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花

《闽东本草》记载一枝黄花:“发汗解表。治寒热往来,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南宁市药物志》记载一枝黄花:“清热解毒。治蛇伤,痧气,疮肿”。《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一枝黄花:“洗肿毒。”《湖南药物志》记载一枝黄花:“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广东中药》记载一枝黄花:“破血,通关窍。”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凉。归肝、胆经。

【传统功用】

①疏风清热:用于风热侵袭之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小儿惊风等症。

②清热解毒:用于背痈、虫蛇咬伤、手足癣等症。

③止咳化痰:用于感于风寒、痰热互结、肺失清肃、痰出不爽、咳嗽阵作。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鲜品20~3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一枝黄花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要慎用。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

【药材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茎直立,少分枝。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黄色,直径约1厘米,从叶腋抽出,排列成总状;总苞宽钟形,长0.4~0.6厘米;苞片通常3层。瘦果圆筒形,光滑或顶端略具疏软毛;冠毛白色,1~2层,粗糙。花期10月,果期11月。

【药理作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痰;抑菌,消炎,抗病毒;利尿;止血;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抗癌等。

①治疗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一枝黄花9~30克,水煎服。

②治疗头风:一枝黄花根9克,水煎服。

③治疗黄疸:一枝黄花45克,水丁香15克,水煎服一次。

④治疗小儿急惊风:鲜一枝黄花30克,生姜1片,同捣烂取汁,开水冲服。

⑤治疗跌打损伤:一枝黄花根9~15克,水煎,分2次服。

⑥治疗疮、疖、痈肿:一枝黄花30克,水煎服。

⑦治疗百日咳:一枝黄花、肺经草、兔儿风各15克,地龙6克,水煎服。

⑧治疗外伤出血:以一枝黄花晒干研末,撒于伤口;同时内服,每次5~10克。

⑨治疗鹅掌风、灰指甲、脚癣:每天用5~10克,煎取浓汁,浸洗患部,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 7天为一疗程。

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一枝黄花全草(干) 5克或(鲜) 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10日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 p+yMHvx3a07vxlxVG1Z/JwMKtecmydCoHizg6Rclh+8/W0L4WYG5ycVeUMkGWz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