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历史上有14年的时间处在一种奇特的时期:国君被赶出国都,由大臣和贵族统治天下。这个奇特的时期被称作“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对于这个“共和”究竟指什么,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周、召共和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一为共伯和说,是许多先秦古籍和金文中所记载的说法。
周厉王逃到了彘后,派臣子凡伯回都城镐京探听消息。凡伯见暴动已经平息,就和当时还在镐京的周公、召公商议,准备接厉王回都复位。但是,国人对周厉王十分憎恨,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公、召公怕再次触怒人民,激起暴动,也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
凡伯回到彘奏明情由,周厉王无可奈何,只好在彘定居。彘在汾水之畔,周人因此又称周厉王为汾王。
周厉王到了这步田地,一切天子的特权都失去了,每年仅靠周公、召公派人送来的一些衣服、日用品维持生计。不过想来,老百姓造反还能留下一条性命的帝王确实不多,所以他还算是运气好的。不过周厉王本人可不这么认为,堂堂天子,不得不靠臣子救济,厉王很是郁闷,在彘凄凉地度过了14年后病死。
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周厉王不在镐京这14年中是由召公、周公二相共同执政,故称“共和行政”,但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周厉王被推翻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干王位”。
共伯和即卫武公。卫为姬姓,也是周天子的近亲,是周初封国中的大国,为东方诸侯之伯(东方各诸侯的统领)。卫国国君后来居住在共(今河南辉县),故称卫伯为“共伯”。共伯和平时好行仁义,在诸侯中很有威信,便受到拥戴以代行周天子的职务。
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只憎恨周厉王一个人,对于谁来接替周厉王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不再继续垄断山川河流,不再继续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说话就行。因此,共伯和代替周天子统治了周朝14年。
周厉王死后,老百姓的怒火也由于时间久远而逐渐平息,周朝的大臣和贵族们这才立周厉王的儿子姬静为天子,这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吸取了他父亲丢掉天下的教训,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史称“宣王中兴”。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所谓“中兴”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西周时期的这种“共和”,类似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贵族民主制,即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贵族(奴隶主)们共同决定国家大事。执政者必须得到贵族和国人的拥戴,否则就有下台的危险。
这种“共和”看起来貌似是现在的某些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形式,但是其实质是不同的,因为西周时期的这种共和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的,不论其最上层的领导形式是什么样子,其统治基础依旧是奴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