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人暴动

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怨声载道。厉王为了镇压国人的不满,又进一步施行高压政策,妄图以暴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忍无可忍的国人终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把厉王赶出了镐京。

西周前期,各位周王勤于政事,政局安定,百姓乐业,但是周初的兴盛只有约半个世纪。康王之子昭王南征不归,穆王西征犬戎无果,建国之初的那种明德慎行、汲汲求治的精神慢慢淡化。当政者日益懈怠骄纵,追求享乐,争权夺利,由此“荒服不至”,王室衰微。

厉王止谤

周厉王生性贪婪残暴,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他不顾百姓死活,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宣布国有,不准人民在这些地方打水、捕鱼、伐木、打猎。这样一来,他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引起了下层贵族的不满,而以此为生的平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

国人不满厉王的暴政,怨声载道。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连忙进宫禀告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啦,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出大乱子的。”

周厉王却满不在乎地说:“不用着急,他们不过在诽谤我罢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闭嘴的。平日里总是被他们指手画脚,我也早想收拾收拾他们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国人评议朝政。厉王还从卫国招来巫师,要他们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一旦发现在背后议论朝廷、君王的人,格杀勿论。于是,国人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里谈论任何事情,生怕不小心被卫巫认为是评议朝政。即使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相互示意一下,就匆匆走开。镐京城内一片紧张的气氛。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听说了厉王平息诽谤的办法,劝谏说:“您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堵住民众的嘴巴,不让他们说话,其后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江水还要严重。河川被堵就会决口泛滥,伤人更多。国人的议论难道不是吗?用这种办法可以一时堵住百姓的嘴,但是他们的怒气并没有消失,越攒越多,一旦爆发是极为可怕的。正因为如此,治水的人要排除淤塞,使流水畅通,统治人民的人要引导民众,顺从民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厉王听得昏昏欲睡,摆手让召公退下。

召公叹了一口气,继续说:“我知道您不爱听,可这是上古传下来的道理。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处理政务的时候,应该让文武百官献上来自民间的民谣歌曲、讽刺文章;让乐师演奏民风民俗的音乐;让史官们进献可以借鉴的历史来警戒自己。这样百姓的意见就可以间接地传达给执政者,执政者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再做出符合民心的正确决策。让人们开口发表议论,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不好的就加以防范。这就是执政者的财富、衣食能够不断增加的道理。如果不让民众说话,君王就会像聋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最终会众叛亲离。”

但是厉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召公想得太多了,依旧我行我素,热衷于聚敛财富。

国人暴动

厉王变本加厉,一年甚过一年,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过了三年,前841年,镐京城内的国人再也忍无可忍,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暴动。他们避过厉王的耳目,私下策划好策略,定好时间。

一个漆黑的夜晚,镐京城内突然火把点点,越聚越多,都奔向同一个地方——王宫。王宫门前挤满了愤怒的国人,他们敲打着宫门,高喊着让厉王出来受死。厉王听到宫外的喊声,吓得瘫倒在地,在侍卫的搀扶下,带了一批人逃出宫去,一直逃到了黄河岸边,过了黄河到了一个叫彘(今山西霍县东北)的地方才停下来。厉王逃跑后,太子静躲到召公家。愤怒的民众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在危急关头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不明真相的国人将“太子”活活打死,然后四散而去。厉王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却成了一个流亡的君主。

这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开始系年记事,因此前841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4ySsfCb9Y135vnc7NzuPrPnbTNfWVdEWcvaxuggtacNp1weQm3CBTpmAez/viY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