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课外活动

名篇引路

喂蚕(节选)

叶至善

导读

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儿童的爱心,这是现在的家长常常用来培养孩子爱心的方式。但儿童表达自己的爱心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当小学生的时候,每年春天我都喂蚕。蚕是从校门口一个卖糖的小老头儿担子上买来的。我把蚕放在—个大纸盒里,用小刀在盒盖上戳了无数小孔,生怕蚕闷死。纸盒是一刻不离身边了,上课的时候放在台板下面。我侧着耳朵贴在台板上,听蚕“沙沙”地吃着桑叶;老师在讲台上讲些什么,变得越来越遥远了。(“生怕蚕闷死”表现了“我”的爱心,结合下面上课时的举动,表现了“我”对蚕的喜爱。)

小老头儿带卖桑叶,每天早晨背来鼓鼓的一大麻袋。后来念到《李迫大梦》,他那模样儿在我脑际就形成了李迫的轮廓。同学们一见他来了,就像那些奇异的小矮人那样,把他团团围住,举起小手争着把铜子儿往他手里塞。他从麻袋里抽出连枝带叶的桑条,分给同学们。桑叶已经揉皱了,我一片一片地摘下来,摊在手掌上撸平抹干净,理成一叠,裹在着了潮的手帕里。抹到最后一片,才把它轻轻地盖在蚕身上,等到只剩下叶脉了,才盖上第二片。一个铜子儿才能买十来片桑叶,我不得不这样俭省。(动作描写,说明“我”对蚕的重视。)

蚕大眠过后,桑叶的供应马上起了恐慌。小老头儿还是每天背一麻袋来,立刻被手脚利索的同学抢个精光,稍慢一步,只好把准备买桑叶的铜子儿买了糖吃完事。眼瞧着手指头粗的蚕都仰起脑袋,在空中绕圈子,真不知道嘴里的糖是个什么滋味。干着急无补于事,每天放了学,同学们三三两两,去到乡间寻找桑叶。有一回在铁路旁边,我找着了一棵两尺多高的小桑树,打定主意要掘回家栽种。工具只是一把小小的童子军刀,又怕伤着了根,挖的范围未免大了点儿,直挖到天黑,还丝毫没松动。我依依不舍地回到家里,一跨进水泥铺的天井,我才觉察自己实在傻得可以:在上海的弄堂房子里,哪有栽种桑树的地方?(心理描写以及具体的想种树的行为,进一步表现“我”对蚕的喜爱。)

虽说年年都为桑叶煞费苦心,倒也没把蚕饿坏过,每一条都能结成坚实的茧子。有的同学把茧子放在炉子边上烤,烤死那藏在茧子里的蛹。我可不忍那样做。有的同学拿开水泡了,抽出丝来绕在笔杆上。我看着挺有趣,试了一回。开水浇在茧子上,我心里一阵难受,好像我也困在茧子里,跟着蚕蛹一同扭动身子,作抗拒不了命运的挣扎。我像闯了祸似的,不忍再干第二回了。(再次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自己对蚕的爱,这爱已经扩大到感同身受的情谊。)

茧子不用火烤,不用开水泡,隔不了几天,蛾儿就钻出来了。这是多么惹人爱怜的小生命啊!两片纯白的翅膀遮掩着纯白的身子,纤细玲珑的腿,一对一对站得齐齐整整;低着脑袋不作一声,显得稳重矜持;两颗眼珠黑得像炭柱,沉静而深湛;尤其那对触须,一向用来比拟美人的眉毛的,还有什么别的可以同它比呢?可惜蛾儿不再吃东西了,连水也不肯喝,它们匆匆交配,匆匆泄卵。等那奶油色的卵渐渐转成深褐色,它们收拢纤细的腿,倒在一旁了。(生动地描写蛾的样子,用语体现出对蛾的喜爱。)

跟名家学写作

1、传神的心理描写:作者在表现自己对蚕的喜爱之情时,抓住自己的心理变化,如细致地描写了蚕面临饥饿、蚕被同学用火烤和用开水泡时自己的心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蚕的喜爱之情。

2、形象的语言: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具体地描写蛾儿的形态,从翅膀、眼珠到触须,非常形象。

童年游戏(有删改)

陈村

导读

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文体活动方式,当我们享受自己所在时代的娱乐方式时,了解长辈儿时的游戏方式,会发现,那同样也是一种乐趣。

遥想我们小时候,那真是非常快乐。当一名上海弄堂里的“野蛮小鬼”,味道好极了。这会儿,眼看着许多颇有情趣的玩儿法即将失传,实在叫人非常痛心。(“痛心”一词,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那时,最基本的游戏是捉人,好人坏人(或称官兵强盗,不过这是书面语)。说起来倒是当坏人有趣,可以逃得背井离乡,鸡飞狗跳,什么样的黑暗肮脏的地方也敢钻进去爬出来。当好人实在很辛苦,遍地找寻着坏人,鸡窝也要伸个头过去闻一闻。这种游戏通常总是闹得不欢而散。坏人逃得飞快,好人没法追上,便在后面独自耍起赖来。假如用一点儿计,便能将坏人赶进伏击圈。厮打挣扎是免不了的,但坏人的最终义务是举手投降,手臂后折,被好人神气活现地押回弄堂。有时还要审一审,强迫他供出同伙的隐匿所。这时,坏人往往成了叛徒,因为不成叛徒就没法玩了。叛徒们个个兴高采烈,比好人更起劲地去捉拿自己的同党。这种游戏对精力过剩的孩子特别合适。(“神气活现”表现了孩子的神态,特别逼真地表现了游戏中的快乐。)

文雅些的是打弹子。男孩的口袋里总有几个彩色玻璃球,随时随地打起来,这是对“眼火”的考验。手上的准头好,便可一赢再赢,只是赢来的弹子上都是“麻皮”,很不光洁。打弹子时,经常将手在泥地上搓一搓,不知是因为手汗还是为了运气。于是,这项运动成为所有的大人们深恶痛绝的不卫生的游戏。(“深恶痛绝”表现孩子的游戏给当时大人们的感受,是不是很有共性?)

更高级的是打康乐球,和今天的打台球比较接近。枪法准的人可以将“排子”一枪光,手势潇洒。不过,这是需要花钱的游戏,不很普及。

同样要花钱的还有打乒乓,八分钱打一个小时。还有,八分钱游一小时泳。从池子里极不乐意地爬起来(再不起来要罚款了,教练用带圈的竹竿套你的头,把你按到水里,叫你吃水),将游泳裤顶在头上,赤着膊在骄阳下走回家去,觉得腋下特别光滑。人晒得黝黑,屁股就显得雪白。夏天的野小鬼总是黑黑的。赤着脚溜出家门,去哪里偷偷抽一根墙篱笆,将面筋粘在梢上,结伙去粘知了。柏油晒化了,烫得一跳一跳地走,脚上粘着一层黑色。不捉知了就去捉金乌虫,去捉皮虫,去捡电车票,捡棒冰的棒头。(儿童的调皮,在这里可以充分得到体现。)

每隔一阵会出现新的玩儿法。打腻了弹子就弹橡皮筋,弹中为胜。用纸折成长条子,一二三四地在手里翻动,最后伸出食中两指在空中猛地夹住(有种玩儿法必须只夹住一张)。在孩子的眼中没有废物,几段烂木头也是好东西,可以玩儿个半天一天。

男孩儿最好的玩具是弹弓,这是家长们心惊肉跳的东西。最简单的只需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间套根橡皮筋,上课时用纸折的子弹去弹同学的后脑勺(绝对不敢弹老师)。讲究一些的要用粗粗的铅丝,橡皮筋二三十根,成组地对称地一环套一环地延伸,中间是一块牛皮。子弹不再是纸,用泥巴搓成球,在煤炉下烤烤。这样的子弹可以弹死麻雀,可以将门牌上的搪瓷弹脱.当然,弹人是很危险的,弹中眼睛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我知道的弹弓无计其数,并没听见过把谁的眼睛给弹瞎了,可见即便是孩子也知道节制。最好听的是弹玻璃窗,乒乓一声,祸就闯下了。如果没逃走或没赖掉,晚上挨打是免不了的。(“心惊肉跳”和具体的玩的过程相照应,说明这个游戏的可怕性,更说明了儿时的淘气。)

跟名家学写作

1、语言的形象性:作者在描写语言上,体现了形象性的特点,如写游泳后晒得黑黑的样子,“人晒得黝黑,屁股就显得雪白”,是不是很形象?

2、介绍的详略得当:在介绍不同的游戏种类时,作者注意详细得当,如对捉人游戏,介绍得比较具体,而对打康乐球,则比较简单。

学生习作

桌上拔河

朱克勤

今天,我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

先由老师宣布比赛规则。老师在桌子中间用粉笔画了一条线,然后拿出一把20厘米长的尺子,把10厘米的地方对准粉笔线。双方选手再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尺子2厘米的地方,等裁判宣布开始后,用力地把尺子往自己的“领地”拉,直到尺子完全超过粉笔线为止。不过只能用中指和食指夹住尺子,其他的手指不能发力,并且手必须靠牢桌子。

我们组派出了马翌天。刚开始他还不想去,可一听到冠军可以得到尺子后,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180度大回转。我们先抽签,结果是马翌天轮空,要等着其他两个人比完之后,他再和输了的人比试。

第一场,我们没有观看那两个人的比赛,而是在一旁倒水捏背,给了马翌天“五星级的享受”。第一场高兴欣胜出了。于是在第二场中,是马翌天对蔡珂佳。蔡珂佳是女生,马翌天明显占了优势,锁定了胜局。第三场,是马翌天对高兴欣。真正的决赛开始了,我们的心中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实力相差不是很大,所以这局有点危险。老师一声令下,双方使足了力气,只见两人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最后胜利的天平向我们倾斜了,马翌天获胜。可没想到对方不服气,要求再加两场,三局两胜。我们毫不畏惧,欣然答应。后面两场的战果是,第一场由于马翌天有点轻敌,所以被对方扳平了比分;第二场,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助威,马翌天幸不辱使命取得了胜利。最后,我们组的成员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桌上拔河的游戏可真好玩啊!

点评

桌上拔河的选材很新颖,作者对于比赛过程的描述十分细致,整个游戏充满了趣味性。aqUrBueFNK47dlzhCl1SJkDd/8ggjFXBwOmoV1WY5XV9TG1HSeGLAy52hzAM6d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