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师生之间

名篇引路

能给予就不贫穷

马旭

导读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有时表现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上,但更多的时候是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一双鞋子引发的故事,能体现出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折射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具体的场面描写,表现了身为老师的幸福和孩子的真诚。)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着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对礼物的描写很细致,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认真”一词,表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位好老师。)

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给他这双“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交代小姑娘送“鞋子”作为礼物的原因。)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对眼睛传神的描画,表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描写重点再次放在了鞋子上,暗示了女孩为什么关注鞋。)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

“爸爸在家,下岗了。”

“妈妈呢?”

“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再次强调鞋,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表现了他心情的沉重,也暗示出他对学生的关心。)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

“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他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呢?”有的同学说,好看。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从师生之间的对话,表现他作为教师高尚的品格。)

后来这位老师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巧妙的引导,也说明他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位解读学生心灵的好老师,更是学生思想上的启蒙者。)

跟名家学写作

1、铺垫的手法:作者在描写老师接到礼物、发现送礼物的人,以及解开送这份礼物的原因的过程中,步步铺垫,环环相扣,构思巧妙。

2、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对于这位老师的师德,作者不着一笔,却在他与学生的谈话和他的言行中,委婉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人物的手法,堪称经典。

一筐葡萄

邱华栋

导读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尤其是班主任。于是,许多孩子把老师的话奉若神明,而老师也可以决定一个孩子人生中的某些重要的经历。

1980年冬天,我母亲在快过年的时候让我去给当时的班主任送一筐葡萄。那一年我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不错,但我特别调皮捣蛋,并不受班主任老师的喜爱。老师喜欢的全是那种文文静静的学习好又听话的乖女孩,我即便是聪明伶俐、学习又好,但因为我调皮捣蛋,就不受宠爱。在小学时代,三年级以后,好学生可以加入“红小兵”组织(当时还不叫少先队),就因为我比较活跃和调皮,我总是不能加入红小兵,而我偏偏又特别想加入红小兵,于是,我母亲让我在那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给班主任送一筐葡萄。(介绍送葡萄的背景,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意见,以及母亲让送葡萄的原因。)

那天我右手提着一筐葡萄,踩着那吱吱作响的积雪,向老师家走去。我的班主任是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特别严厉的女老师。平时我们都有些怕她,我当时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我在想到底该不该把葡萄给老师送去?我为什么要给她送葡萄呢?她并不喜欢我,一直认为我还没具备加入红小兵的资格,连很笨但很听话的女生都加入了,我为什么要向她去讨好和投降呢?

我大脑中的两种声音在激烈地斗争着。一种声音认为:如果我这一天成功地把葡萄送了出去,那么我也许就将获得老师的宠爱,很快就将加入红小兵组织了;但另一个声音认为:如果我把葡萄送给了老师,等于从尊严上已先矮了一截,我是向老师送了礼才加入红小兵的,这于我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而且,万一老师收了我的这筐葡萄而最终又不让我加入红小兵呢?这也是一种可能,是那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能,我会在内心之中更加生气,甚至也瞧不起自己。(心理描写,表现自己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老师的想法。)

十岁的我在那年冬天,大脑中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从而使我感觉到去给老师送葡萄的路程显得无比的漫长。我想我从来也没有走过那么漫长的路了,而那一筐葡萄也显得越来越沉重,把我的身子整个儿拉向一边。那年冬天特别冷,到处都结满了冰,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过那些很滑的地方。后来,我的目光已经可以看到老师住的房子时,我站住了,我想了一会儿,决定还是不送了。我躲到校园里一幢房子后边的雪堆旁,决定自己把这筐葡萄吃掉。我足足吃了半个小时,吃得实在太多,太撑了,但也只把筐里的葡萄吃掉了一层,然后,我把剩下的埋入了一个雪堆里。

我把一大筐葡萄埋入了积雪之后,我的内心突然之间涌起了一丝喜悦,因为我没有向某种东西屈服,我战胜了自己,也保全了自尊心,因为我无法面对自己向老师送礼以求得额外的好处的自尊心崩溃的现实。是的,当我把那一筐葡萄埋入雪堆之后,我一下子轻松了。这是十岁的我生平第一次作出的一个重大决定。然后,我愉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葡萄虽然没有送去,但自己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这也是一种幸福,但是否也应该引起身为师者的反思呢?)

回到家中,我母亲问我把葡萄送给班主任了吗,我说送到了;她又问我:“那你的老师说什么了呢?”我说她没说什么,只是挺高兴的。母亲说:“你明年就可以加入红小兵了。”(母亲的话与首段送葡萄的原因相照应。)

第二个学期我仍旧没有加入红小兵,因为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是不可能改变的。五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换了,新来的老师非常喜欢我,而且常常在班上朗读我写的作文。不久,我就加入了已改名为少先队的组织,并且还当上了小队长。但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小小的情结,这就是:我有些恨不让我加入红小兵组织的那个老师。(后来的成绩,从一个侧面说明前任班主任的失误,提醒所有的为师者,要慎重对待每一名学生,即使他很淘气。)

今年冬天,我回新疆探亲,一个人踩着积雪重返小学校园,我在那里转悠着,想看看我的小学有了多少变化。突然,我看见了那个老师,我过去的班主任,她已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了。她从我身边走过,并没有认出我来,我想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谁的。看着她远去的影子,一瞬间,我原谅了她,我早已不再恨她。

但我内心经历的风暴,她永远不会知道。

跟名家学写作

1、成功的心理描写:作者在描写自己送葡萄时的心理波动时,具体形象,仿佛让我们参与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中。

2、情节前后照应:作者在叙事时,不是简单地铺叙,而是让情节前后有照应之处,既使行文前后呼应,也从侧面交代了一些不便直叙的情节。

学生习作

老师的手

老师的手是神奇的,是与众不同的,是具有魅力的。

音乐老师能让我们大饱耳福。

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励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月光曲》。她的十只手指在琴键上弹跳着,优美的旋律随之而来。她的双手时而左,时而右,旋律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弹琴时的一幕幕情景:一缕缕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同学们在旁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但是励老师最拿手的是拉小提琴。她左手拿着琴,右手拿着弓,像个演奏家。她的右手一上一下的,左手的五个手指在琴板上快速地跳动着。一个个小蝌蚪似的音符都被励老师驯服了,变成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美术老师的手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一堂美术课上,朱老师向我们大显身手了一番。他手举着画笔,在洁白的纸上飞舞着,只一会儿工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东方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朝霞,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站在大石头上啼叫,真是金鸡报晓啊!当同学们画不好的时候,朱老师只要在画卷上“簌簌”地修上几笔,一幅逼真的画面就出现了。朱老师真不愧是神笔马良再世啊!我们自愧不如。

有一次,我竟然忘了带水彩颜料,这可怎么办呢?我在美术课上只能呆呆地坐着,看着别人画画。下课后,朱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拍了拍我的肩,对我说:“你呀,记忆力也太差了吧。上课我千强调万嘱咐,你今天怎么又忘了呢?今天就算给你的一次教训,下次不能再忘带了。”我在旁边一个劲地点头。

老师的手让我享受到了音乐的灵感,欣赏到图画的美,还教育了我。老师的手真神奇啊!

点评

作者明写老师的手,实则在写老师。抓住不同的手的特点,表现了老师的手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起的作用。语句形象,角度新颖。

学生习作

一根教鞭

早晨,我一进教室就发现,我们的数学老师果然换了。是个男的,大高个,鹰钩鼻子,阴沉沉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模样。妈呀,一定是个厉害茬,说不定比原来的那位女老师还要厉害呢!原先教我们的那位女老师,对我们就没个好脸色,常说我是个“榆木疙瘩脑袋!”看来以后的日子更难过了!

下自习了,我把自己的心思跟在六年级念书的哥哥一讲,哥哥倒挺好性儿,要跟我去瞧瞧。一进教室,那位“冷面老师”正和学习委员唠嗑呢——就是唠嗑,脸色也冷冰冰的。这时,哥哥并没有往前凑合,只是把放在讲桌前的那根教鞭拿在手里端详了一番⋯⋯

“小妹!我看他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你就放心上课吧!”走出门外,哥哥悄声地跟我说,随后就进了他们班的教室。其实,哥哥的教室就在我们班隔壁。

上课铃响了,我的心还是突突的。接着,皮鞋声“吱登吱登”一响,这位“冷面老师”就进来了。室内好静,连平时那几个“皮子”瞅着他都像耗子见了猫一样,何况是我呢?

渐渐地,我感到这位“冷面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点特殊。看他个子挺高,讲课声却很低。一道难题出现,他先用教鞭轻轻地点着题上的关键词语,一启发,一指点,底下“唰”一下,小胳膊就举起一大片。但他不急于召唤,还是用教鞭轻轻地指点着,提示着,就像对待一块纸包着的糖块,他一层一层地往下揭,直揭到最后一层透明纸。嘿,这一招真行,连我这个“榆木脑袋”也开窍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

下课了,一见到哥哥,我立刻故弄玄虚地对他说:“哥,你还说呢,我们这位新老师可厉害了!”哥哥却微微一笑,说:“别懵我了!这回我可以断言,你们这位数学老师,是个脾气柔和的人。”我愣愣地望着他那自命不凡的样子,又问:“你有啥根据?”“根据?那‘啪啪’地敲黑板声我头一次听不见了,这就是根据。你不常跟我说,以前教你们的那位女老师一学期就敲折了4根教鞭吗?”说到这儿,哥哥又对我神秘地一笑,说:“来吧,你再去细瞧瞧这位新老师的教鞭。”

这时室内不少学生正围着那位“冷面老师”唠嗑呢!趁着这当儿,哥哥又举起那根他刚才看过的教鞭来:这是根竹制的教鞭,黄中透黑,外表已被汗浸得发亮了,由于老师经常用的缘故,上面没有一丝灰尘,细一看,教鞭上还刻着小字:1979,刘祥专用。看到这里,哥哥对我说:“一根教鞭使用这么长时间,仍然丝毫无损,脾气暴躁的老师能做得到吗?”

啊,我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我不禁佩服哥哥的观察力,更佩服哥哥能透过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物件却看到了事物的实质啊!

点评

作者明写教鞭,实写人。把一根教鞭作为统领全篇的线索,表现一位数学老师的形象。同时,对老师的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开始的印象到上课时的印象,一位老师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学生习作

师生之间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就像潮汐涨落那样不经意,但潮确实涨过。而老师则是在海滩上匆匆走过的路人,也是那样的不经意,但她的脚印却永远烙在我的心头。依然清晰记得老师上课时的样子,是那样的认真、细心。把这一点一滴串联起来,将成为我人生最精彩的一段剪影。

她,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写字和朗读特别好,她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非常漂亮。她带领着我们横扫整个小学六年级,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崇敬的好老师。

一次,一位同学被点名朗读自己写母亲的作文,当读到结尾一句“下辈子愿我是您的母亲”时,同学们都没有反应过来,是她,率先鼓起了掌,并且很认真地对我们说:“这个结尾很新颖,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点明文章主旨。更重要的一点是,情感很纯真,说明她很爱她的母亲,很好!大家掌声鼓励!”紧接着,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教室,这掌声是送给这位同学的,也是送给“她”——一位称职的老师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位被表扬的同学虽然脸红了,但她也笑了⋯⋯并且在期末考试时,她的作文接近满分!

师生之间这样普通的片段时有发生,有心人就会发现,老师的一个鼓励就像二氧化锰一样,是一种精神上的催化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感动着我们。有一条叫“爱”的丝线贯穿在师生之间,把彼此连在了一起。

点评

作者将师生之间的一些事情娓娓道来,显出十分真挚的感情。比喻句的运用和古诗句的引用也为文章增加了不少文采。x3zo3xPiH3TiRQUl78fHU10cRdrBdh5bmQAGrFbH+HpmbxyHhOrKxWqifNG3tz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