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战名枪盒子炮

——毛瑟手枪

说起盒子炮,看过抗日题材电影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双枪打灭伪军的手电筒,《铁道游击队》中刘洪大队长纵马持枪解救同志,《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一枪打伤南霸天,《回民支队》中马本斋击毙叛徒 主角使用的都是这把盒子炮。作为一种辉煌了半个世纪,在五四手枪出现前一直为每个中国军人梦想拥有的珍宝级武器,盒子炮还有一个军事迷必须牢记的学名——毛瑟军用手枪。

神枪出世

提到毛瑟军用手枪,很多军事迷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轻武器设计界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毛瑟兄弟,这两位大师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步枪武器的发展。不过,毛瑟军用手枪并不是毛瑟兄弟的作品,而是由毛瑟兵工厂的职员费德勒三兄弟一手打造的。毛瑟军用手枪的设计始于1893年,在1895年3月15日完成样枪制造,它发射毛瑟兵工厂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毛瑟军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闭锁卡铁起落式,弹匣供弹,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并首次采用了空仓挂机机构。这些结构原理的发明,使得毛瑟军用手枪比同时期的其他手枪性能更为优越。

虽然毛瑟军用手枪是费德勒三兄弟发明的,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个人不得申请武器专利),该枪的专利权最终归属毛瑟兵工厂。1895年12月11日,毛瑟兵工厂取得了该型手枪的专利生产权,次年正式生产,命名为C96型7.63毫米毛瑟军用手枪,也称为费德勒半自动手枪。毛瑟军用手枪面世的时候,欧美的自动手枪产业刚刚起步。和传统的转轮手枪相比,自动手枪威力大,射程远,装填速度快,制造也相对容易,更能满足军事作战的需要。可在19世纪末期,自动手枪还是新鲜事物,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将其列为制式武器。毛瑟兄弟是欧洲军火界的资深大佬,他们知道毛瑟军用手枪要想成功,必须要拿到军方的大合同,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可毛瑟兄弟动用了一切的商业和政治人脉,却始终未能说服保守的德国军方将毛瑟军用手枪列为制式武器,反倒是意大利海军在1899年采购了一小批作为水兵武器。

∷使用木制枪托的毛瑟军用手枪

毛瑟军用手枪使用木托时,可以较为精准地打击150米距离上的目标,而且可以连发射击。如果单靠双手握枪射击,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是很难有精度可言。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雪豹》中,都真实还原了这个使用方法。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陆军才勉勉强强地采购了13万把C96型毛瑟全 自动军用手枪,这也是毛瑟军用手枪在欧洲大陆最大的一笔订单。实战中,德军官兵对毛瑟军用手枪的实战性能反应良好,但由于该枪价格太高,就算是德国这样的军事强国也无法大量购买。直到1939年毛瑟兵工厂停产为止,毛瑟军用手枪都没能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军队的制式武器。一般来说,一种型号的轻武器如果得不到本国军方的大量订单,仅仅依靠民间的少量需求,那只有缩减生产线,走“高精尖”的珍藏品路线。可毛瑟兵工厂却反其道行之,在1896年到1939年间一共生产了100万把以上的毛瑟军用手枪,其他国家仿制的数量更是高达几百万把。毛瑟军用手枪能够保持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主要依靠的是海外订单,波兰、美国和苏联都曾进口过这种手枪。当然,最为可观的采购合同大多来自遥远的东方,也就是战乱不断的中国。

走进中国

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的广泛性称呼是“盒子炮”,除了这个称呼外,中国人还称它为驳壳枪、自来得、快慢机、匣子枪等等。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再到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毛瑟军用手枪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块炮火硝烟的战场。根据毛瑟兵工厂的统计,该公司在四十年内生产的毛瑟军用手枪约有100万把,其中70%都销售到了中国。按照常理来说,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能够购买70万把同一型号的手枪,那这种手枪一定价格低廉,应该比普通手枪更具价格优势。而事实上毛瑟军用手枪的单价高达25美元(20世纪30年代的25美元几乎相当于现在的上千美元),远远超过普通手枪几美元的单价。如果再算上运费、中间商赚取的差价和贿赂外国官员的费用,中国人用来购买毛瑟手枪的花费超过了一亿美元。那么,是中国人太傻,才大量购买这种价格昂贵的武器吗?其实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精明的两个民族,我们绝对不会做任何亏本生意,毛瑟军用手枪能够在中国大量使用,有其必然的原因。

从欧美人的眼光来看,毛瑟军用手枪并不是一种优秀的武器:它的价格过高,重量过大,外形也不利于隐藏。做手枪使用,威力过大;和步枪相比,威力又太小,性能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总之一句话——不适合欧洲和美国军队的需要。

其实毛瑟军用手枪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价格,当时普通手枪的单价也就几美元,毛瑟军用手枪的价格高达25美元,相当于普通手枪的四五倍。同时,用手枪这种武器装备部队动辄就需要几十万把,这个价格即使是富裕的欧美国家也承受不了。按照常理来说,既然欧美国家不能承受毛瑟手枪的价格,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就更不用提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世界各国对当时的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军事禁运,上到飞机大炮,下到步枪子弹,无一不在禁运之列。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勉强可以制造一些老式步枪和弹药,至于连发武器根本制造不出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算是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守着全中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却连步枪的完全自产都未能实现,每年都要花费巨资通过军火商(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走私武器。控制富饶东三省的奉军尚且如此,其他军阀就不用说了,比如四川的军阀部队使用自产的残次步枪,子弹出膛都不走直线;贵州军阀部队更惨,一部分士兵连步枪都没 有,必须手持大刀长矛作战,被称为“徒手兵”;青海、宁夏的军阀部队装备的武器更是差劲,步枪都是晚晴时期的燧发枪,枪的年龄比士兵祖父的年纪还大。

步枪是步兵中远程的火力支柱之一,军阀部队中老式步枪尚且装备不全,那么属于“先进玩意儿”的自动武器更别说了。当时各军阀部队的装备基本都是步枪和少量机枪,一旦实施近距离作战,步枪和轻机枪的威力很难发挥,只能进行肉搏战。由于用于近距离作战的火力装备不足,直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仍然只能将刺刀拼刺、大刀搏杀作为撒手锏,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买不到,造不出,那么近距离作战就真的只能靠拼刺和大刀?要知道肉搏战的打法大多数情况下双方的伤亡比都是1∶1,算得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打法是得不偿失的。也正是在这种对近距离火力装备强烈需求的背景下,毛瑟军用手枪进入了中国,演绎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

∷《战斗在古长城上》

1940年秋,八路军战地记者沙飞在河北涞源浮图峪长城拍摄的著名抗战照片《战斗在古长城上》。照片中八路军指挥员使用的是毛瑟军用手枪,而机枪手使用的是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机枪,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机枪,这两种武器算是八路军抗战期间的经典配置。

需求决定购买

当时欧洲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武器,所以手枪并不在禁运之列。就像购买外国猎枪那样,只要中国人有钱,要买多少把都可以。西方人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销售到中国的手枪,无论左轮手枪也好,自动、半自动手枪也好,它们确实是防御性武器。左轮手枪威力小、射程近,大多数时候只能在25米内有效杀伤目标。更要命的是,左轮手枪的装弹速度较慢。在“一战”以后,除了英国 外,左轮手枪几乎退出了各国现役部队的装备之列。那么另一类所谓的撸子手枪呢?它们主要是勃朗宁系列和鲁格系列的半自动手枪,这些手枪虽然比左轮手枪更适合军用,但是射程也很近,一般不超过25米,50米就是极限,而且射击精度不高,无枪托和短枪管的设计让优秀射手也很难做到枪枪命中。这两种手枪用作军官自卫,对付一两个近距离的敌人还算可以,无法承担军队进攻任务。

毛瑟军用手枪就完全不同了,它从设计之初就是手枪界的另类,它的威力、射程、精度、火力持续性都远远超越普通手枪。首先,它的枪管长达140毫米,比普通的手枪枪管长了将近一倍,枪身也长一倍以上,有将近300毫米(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枪械的瞄准基线长,对提高射击精度很有帮助),这让毛瑟军用手枪拥有了远超其他手枪的射程和精度。在不带枪套作为枪托的情况下,它可以在50到100米内的距离上有效射击。带上木制枪托,它可以射中150米距离内的目标,就射程和精度来说,它丝毫不亚于冲锋枪。其次,毛瑟军用手枪装弹量分别为6发、10发和20发。使用20发弹夹时,由可拆卸的弹夹供弹,也就像现代手枪那样,一个弹夹打完,再装上一个弹夹就可以继续射击,火力持续性非常强大,几乎可以媲美捷克式轻机枪,足以满足近距离残酷作战的火力需要。更重要的是,毛瑟军用手枪的射击方式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半自动也就是可以一发发地连续单发射击,全自动射击就是可以像冲锋枪那样,连续扫射。当时军阀部队的士兵使用的都是单发后拉式步枪,必须拉一下枪栓才能发射一发子弹,近距离的火力密度还真比不上毛瑟军用手枪。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中,老土匪头子田大棒手持两把毛瑟军用手枪连续射击,打得十几个手持步枪的民兵无法抬头。

实战辉煌

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毛瑟军用手枪大显身手,在实战中的杰出表现也确立了该枪数十年的“江湖地位”。北伐期间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一个团两千多人只有几挺重机枪,10几挺花机关枪(德国造MP18冲锋枪),毛瑟军用手枪成了独立团敢死队的标志性武器。1926年10月10日,叶挺独立团的战士们登上武昌城头,先头部队士兵手中的武器就是一支毛瑟军用手枪和几枚手榴弹。当时军阀部队最害怕的就是北伐军的毛瑟军用手枪。当时机枪很少,步枪发射速度慢,叶挺团的每个连装备有9把毛瑟军用手枪却可以半自动发射,装弹量也比步枪多一倍,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在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桂军的敢死队由于没有冲锋枪可用,于是每个士兵手持两把老式毛瑟军用手枪作战。在实战中,拿步枪在山地丛林中冲锋完全属于半自杀行为,而毛瑟军用手枪火力强,装弹多,可以压制几倍于己方的敌人。结果这支敢死队虽然伤亡惨重,但是击毙了大批日军,完成了战斗任务。

抗战时期的敌后游击队、侦察兵和特工部队由于装备差、远程火力弱、兵源素质的差异较大,所以大多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战术,一下子吃掉对方或者打一下就走,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就更需要装弹量大、火力强的毛瑟军用手枪。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的便衣部队都装备大量毛瑟军用手枪,在近战中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当时,中国军人喜欢使用毛瑟军用手枪以全 自动射击的方式射击,在近距离一梭子扫射过去,连续击倒数个日军,然后火速撤离战场,而受到突袭的日军往往惊魂不定,不知道子弹从何处射来。在日军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东史郎的战友和中国便衣多次交手,每次都是日军全军覆没,甚至还出现了五十名日军被杀四十多人的情况,侵华的日军士兵始终处于对毛瑟军用手枪的恐惧之中。

明星武器

客观地说,毛瑟军用手枪也只是一款在特殊条件下威力出众的武器,并不是什么令人高山仰止的“神兵利刃”。但是,它的高精度、远射程和强大的连续火力都让它成为优秀射手的杀人利器,许多中国军人将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限。据说抗联名将赵尚志将军一次为了争取土匪抗日,和土匪头目比试枪法。土匪因为子弹极为匮乏,所以一般都苦练枪法,射击技术惊人。土匪头目首先开枪,一枪击落一只飞鸟。赵尚志将军其后开枪,一枪击中了在风中晃动的高粱秆,大大震惊了土匪头目。这些土匪由此很是佩服赵将军,最终加入了抗联行列。

∷训练中的士兵

1927年,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士兵在使用毛瑟军用手枪进行射击训练。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到国民革命军北伐,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驳壳枪几乎无役不与,和中国的现代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东北的深山老林,到西北的大漠戈壁,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中国的影视剧作中,毛瑟军用手枪也是明星级武器,电影《湘西剿匪记》里面的土匪马老五,手持双枪可以在100米内枪枪击中蜡烛;《红高粱》里面的土匪秃三炮,更是三枪击断了三根细铁链。由于毛瑟军用手枪具有极高的射击精度,许多优秀射手射击时根本不用准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枪就被锉去准星,以方便拔枪。李向阳在整部片子中的射击都 没有瞄准过,只是根据手感射击,没有一枪打空过。不过毛瑟军用手枪毕竟只是手枪,如果不使用枪托,就不适合连续自动射击。一旦进入连射模式,枪口会剧烈跳动。一般前一两发子弹可以击中目标,但是后面的子弹基本都会飞上天。经验丰富的射手一般都是以两三发点射为主,或者在近距离将枪身放平,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水平扇面横扫出去,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对密集冲锋的敌人形成扫射的效果。

实际上,外国人一般认为毛瑟军用手枪的全自动射击仅仅是理论上的,实战无法有效使用。而中国人用一招简单的手枪平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中国人对这支轻型单手武器有着超乎想象的丰富经验。

钟情与离去

毛瑟军用手枪和普通的手枪不一样,它的结构精密、复杂,像瑞士产的钟表一样,是擅长生产精巧机械的德国人的得意之作。生产这种手枪的加工难度非常大,一把毛瑟手枪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才可以完成,费时费力。但是由此生产的手枪性能也比其他手枪要强得多,很多中国军人都把毛瑟军用手枪当作武器和艺术品的结合产物,对其爱不释手。就像西部牛仔喜欢左轮手枪,日本人喜欢武士刀一样,中国军人对毛瑟手枪几乎是一种酷爱,以下几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冀中地区,为了与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建立统战关系,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将自己心爱的20响毛瑟手枪赠予河北民军副总指挥乔明礼。当时吕司令很舍不得,政委黄敬一再做他的工作,并答应将自己的毛瑟手枪换给吕司令。出于统战需要,吕司令这才将枪赠予对方。这份“大礼”让乔明礼对八路军产生好感,最终在抗战胜利后与高树勋将军战场起义,投向了解放军。“东北王”张作霖也有一把长期佩戴的毛瑟军用手枪,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时还佩戴着这把手枪。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时,指挥作战中使用的也是一把口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军用手枪。这支毛瑟军用手枪后来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每遇战斗最紧张时,朱德往往拿着毛瑟军用手枪亲自带队冲杀。共和国元帅徐向前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时,他所配用的就是一支M1932式毛瑟军用手枪。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只有高级军官、警卫人员和敌后武工队才能携带毛瑟军用手枪这种大威力的武器。

毛瑟军用手枪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是到了朝鲜战争中期,它逐渐被苏式托卡列夫手枪所代替。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毛瑟手枪是旧中国武器装备低下的产物,一把加工最精致的毛瑟军用手枪,也无法和一把粗制滥造的冲锋枪对抗。冲锋枪的火力(至少400发/分钟)、射程(50米到200米)、精度(比短管的手枪要准确得多),都远远超过毛瑟军用手枪。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虽然都装备了一些冲锋枪和轻机枪,但是数量不多,所以毛瑟军用手枪仍然有使用的空间。到了朝鲜战争中期,五零式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大量装备部队,毛瑟军用手枪就没有继续装备的必要了。朝鲜战争以后,随着突击步枪的兴起,攻击手枪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进攻手枪,也只能在警界、特工界和射击比赛中发挥他们的威力了。 qvW76IFgDI9DilX9eNbeRQ2DKkSoqAMVAFo61qdLyFtBz6I/HJFzhsMqmKj0m0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