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城雾都

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重庆地处我国内陆西南部,是一座由山、水、雾、雨构成的水墨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重庆具有很多独有的特色,也因此有了很多别称,如因夏长酷热多伏旱而得名“火炉”,因城市依山建筑而得名“山城”,因冬多云轻雾重而得名“雾都”。独特的气候还使重庆颇多夜雨,形成了一种婉约之美。

>>重庆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北纬28°10′~32°13′、东经105°11′~110°11′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重庆的东北、东南分别与湖北省和湖南省相接,南部接贵州省,东北与西部接四川省,东北接陕西省;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其 中主城建成区面积650平方千米。1997年3月14日,经过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重庆成为直辖市,于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 、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冬季最低平均气温2~8℃;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33℃左右,有“火炉”之称。重庆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说。由于重庆多为河谷及沿江地带,且重工业发达,因此雾气浓重,素有“雾都”之称。

重庆渝中半岛夜色

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狭长半岛形陆地被称为渝中半岛,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傍晚时分,站在南山山顶俯瞰渝中半岛,万家灯火与江上波光将重庆城区的繁华烘托得淋漓尽致。另外,这片人们最为熟悉的重庆都市景观也蕴藏着数不清、说不完的重庆故事。

在行政区划方面,重庆市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其中有19个区,分别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和大足区;19个县(自治县),分别为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现代城市群,是我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据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总人口为2884.62万。重庆还是个多民族的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体,还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据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的少数民族人口为 193.71万,占总人口比重的6.7%。各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风俗,使重庆成为一座多姿多彩、多民族风情的城市。

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有着鲜明的优势。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二环八射”高速交通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的建成,使“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成为现实;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其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航空运输亦表现不俗,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500万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步伐逐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使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庆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如今,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67所高等院校以及89万多科技人员,科技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相对雄厚。

十八梯

十八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一条代表着老重庆山城特色的步行街。过去,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这条老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弯弯陡陡。街道周围居住的都是普通百姓,街上充满市井气息,当然也少不了山城特有的棒棒军。这里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巫山神女峰

位于巫峡北岸的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中最为知名的一处。相传神女峰由西王母幼女瑶姬幻化而来,当年瑶姬见巫山地区水患肆虐,决心为民平患,后为祈祷百姓行舟平安,便化为神女峰永驻巫山。

>>独具魅力的山城

说起重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山。在其市域内,其地貌是一条条山岭、一道道山谷,就像一层层波浪,相间排列,相互平行而延伸发展。这些平行的山岭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00~800米之间,属于中山和低山;在两条山岭之间有宽10~30千米的谷底,地理学家称这些山为“平行岭谷”。重庆的山除南面的四面山、黑山之外,巫山、武陵山、明月山、铜锣山、歌乐山、巴岳山等主要山岭都呈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一条条平行线。

从高空俯瞰重庆主城区,其所处的川东平行岭谷区是典型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其中,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和缙云山这四条长条形背斜山岭形成了重庆主城区的骨架,而背斜山岭中间肥沃的土地,则孕育了美丽的重庆主城区,使重庆成为“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的山城。

重庆在地质上属石灰岩构造,由于长期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重庆地区形成了众多形象各异、鬼斧神工般的独特溶洞、温泉、峡谷等喀斯特地貌,著名的“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就位于重庆的武隆。重庆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三桥气势磅礴,分布于同一峡谷的1.5千米范围内,桥间又有天坑,非常罕见。

重庆不仅四面环山,还被江水回绕,本身就是一座成长于大江上、从码头发展而来的城市,故又名“江城”。长江、嘉陵江两江环重庆横贯而去,加之众多支流水系,使重庆既有大江的磅礴气势,又有河流溪水的婉约风情。

>>缥缈氤氲的雾都

雾总能给人们营造一种朦胧、飘逸的氛围,让人如入仙境。而重庆就是这样一座让人总觉得自己身在仙境的城市,因为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雾气包围,因而这座山城又多了一个称呼——雾都。

重庆多雾主要是受地理因素影响,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充沛,空气潮湿,而四周多山使得风力微弱,无法吹散水汽。白天,地面温度高,不断增强的蒸发作用使空气中的水汽越来越多;夜间,由于山地冷空气沿着山坡迅速下沉,地面空气降温剧烈,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雾。

重庆的夏秋季节多雨,尤以“巴山夜雨”为多。雨后的重庆更加多雾,每逢雾日,满城云缠雾绕,大街小巷缥缈迷离,一切都氤氲在雾气中,恍若仙境。

每当雨袭雾都,夜雨声声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又略带呜咽,让人忍不住伫立窗前,吟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让烟雨雾都更多了一分诗情。 EDHVIhsAws8Pja9LiDdnAQlXek2F4McZbLSs3lAfLDwugHJMuYyP0KrFOL3wsE6r



重庆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古代的重庆就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中国几千年的风云变幻都似乎与它关系不大;直到1891年重庆的开埠,才让这座“封闭”的城市走向世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钦定”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陪都,又使重庆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焦点。

>>开埠,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

早在前11世纪,重庆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隋朝在这里设置渝州,因为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时称作“渝水”,故重庆古名为“渝州”。这也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此后的唐宋两朝便沿用此名称。北宋崇宁元年 (1102),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由于宋光宗是在这里先封的恭王,旋登帝位,所以他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诩“喜庆双重”,重庆由此得名。

法国水师兵营遗址

重庆开埠时期建造的建筑物主要位于渝中区和南岸区,大多未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图为位于南滨路的法国水师兵营遗址,它几乎是现存开埠遗址中唯一还能使用的一处。主体建筑为典型的西式风格,而旁边伫立的传统中式重檐牌楼也揭示了其北洋水师营务处前身的历史。

南宋末期,蒙古军队和宋军在西南地区大战,成都被蒙军攻破,宋军退守重庆。出于防御作战的需要,宋军扩修了重庆城,将城池范围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向北扩至嘉陵江边,由此奠定了重庆古城直到明清时期的大致格局。元明清三代,重庆归四川管辖,称为重庆府。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入侵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带入一个“开埠”的时代。“开埠”即开放通商口岸,因为当时的运输工具多为船只,因此开埠从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先有《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后有《天津条约》开放长江中下游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仍不死心,他们对中国内地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将目光锁定在处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极力想让重庆成为通商口岸。

开埠时期繁华的南岸区南滨路,曾是外国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带。如今这里变成高楼林立的商街,而通过街上伫立的西式钟楼仿佛还能看到这条街开埠时期的胜景。

当时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长江、嘉陵江、乌江、大宁河等大小河流都能沟通此处,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之便,而重庆借此也成为各种重要物资的集散地。西方列强十分看重这块宝地,他们妄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的西南地区拓展。

1876年9月13日英国就以云南发生的“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中,清政府允许英国派员驻寓重庆,但前提条件是要轮船抵达重庆。清政府认为凭借三峡天险,重庆只能有木船进出,而轮船短期内不可能驶入重庆,于是想以此阻隔英国人进入重庆。但没想到,1898年,英国人的轮船“利川”号驶 入了重庆朝天门码头。其实在1891年,重庆就已经通过中英《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成为通商口岸了,只是那时用木船运输,开埠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利川”号轮船的驶入,重庆开始了真正的开埠时代。

开埠之初,外国人就希望将重庆核心区嘉陵江和长江夹峙的半岛临江附近开辟为租界。但清政府只将南岸划给外国人做租界,于是连通外国人和清政府之间做生意、谈贸易的买办商人应运而生。他们选定在渝中区太平门内的白象街设办事处,英、美、日等国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使白象街成为当时的金融街。随着外国人的到来,大量稀奇古怪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传统的市场,重庆的金融业和商业大门也随即打开。

随着金融业与商业的兴起、发展,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重庆本土的近代工业也由此催生。火柴业、棉纺织业、矿业、电业等企业相继开办,重庆本土的轮船运输业也开展起来。这些开埠以来重庆经济大的变化,也是重庆日后工业、运输业发展的发端。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是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在原“重庆黄山陪都遗迹”(重庆黄山干部疗养院)的基础上修缮而成,是重庆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5年重新对外开放。

梁实秋旧居

抗战时期,大量文人学者在重庆定居,他们在重庆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图为抗战时期梁实秋在重庆的旧居。

老舍旧居

在重庆的老舍旧居陈列馆内展示着各种中外版本的老舍作品,其中《四世同堂》就是在抗战时期创作的。

>>陪都岁月

陪都是指因政治、地理或其他军事形势的原因,朝廷或国家在正式首都外再选择一个特定地理位置建立的辅助性首都。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就将重庆定为陪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淞沪会战打响,日军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的局面,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7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其属下人员开始清点重要档案、文件、印信,然后陆续连夜登船;在严密的保安措施和新闻封锁下,他们离南京而赴重庆。1937年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10天后重庆正式成为战时首都。

当时,随政府西迁的还有一大批工厂、企业。抗日战争打响后,沿海地区的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长江航运史上上演了中国式的“敦刻尔克”大转移,被视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意义重大的“铁血西迁”。这些企业、工厂、工人在重庆形成了一个新工业区,成为当时支撑国家抗战的工业脊梁,为前方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同时,企业、工厂、工人的西迁还使陪都重庆的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主转变成以重工业为主,兵工、机械、冶金、采矿等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政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正式确立了重庆的法律地位,宣告即使未来还都,重庆陪都的 地位也永久不变。

重庆在抗战的八年时间里,从行政院直辖市上升为陪都,从一个地区性中心变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之一,与当时的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等世界大都市齐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乃至全世界的达官贵族、文人名流纷纷来到这里,或从事革命斗争,或从事文艺创作,或从事科学研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便设在重庆,美军的顾问团也常驻这里。这些都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发展。

>>现代重庆

重庆解放后,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革命家主政大西南,将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的重庆百废待兴,在成功稳定了物价之后,邓小平等人主持修建了大礼堂、文化宫、体育场三大地标性建筑。其中的大礼堂能容纳千人集会,至今仍是重庆的象征之一,被称为“重庆第一楼”。为了复兴重庆的文化事业,西南军政委员会主持建设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等一批大学,并把第三军医大学迁到了重庆。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成渝铁路成为1949年以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线,成功拉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重庆的经济大动脉之一。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但依旧是全国性工业基地。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了,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由此达到传统工业城市的顶峰。1964年下半年到1980年前 后三线建设的这段时间里,从北京、上海、辽宁等10余个省市迁入重庆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达60余个;重庆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净增量为70.8万人;1965年三线建设高潮期内,重庆地区三线重点建设项目就达107个,投资额达2.5亿元。重庆三线建设是复杂、庞大的工程,当初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起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虽然结果并不如预期,但三线建设无疑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工业和经济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83年,重庆被扩充为“9区12县”,并进入“计划单列”,开始以相当于一个省的经济管理权利,由市直接承担完成国家计划和上缴财政的责任。从这一年开始,重庆转向汽摩产业进军,出现了力帆集团、隆鑫集团、宗申集团等著名的大企业,诞生了全球闻名的摩帮老大,汽摩产业也成了重庆经济的支柱。计划单列还造就了重庆的百货帮,并吸引了外资企业入驻重庆。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兴建于1951年6月,建成于1954年4月。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大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可容纳3400余人,是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

解放碑

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是最能体现重庆人精神的地标性建筑。它是陪都时期的“精神堡垒”,更是庆祝人民解放的纪念碑。如今,“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是重庆重要的经济商圈。

1997年,重庆重新被确定为直辖市,全市区域扩展到8.24万平方千米。之后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重庆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的交会点,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虽然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年轻的一个,地位却不容置疑,其1939年到1997年的三次直辖经历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重庆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和节奏在生长,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不断发展。 Ud9M7Sil+x74nCpzoGkzLNwewVO1XYdN3qGBiM/+gqkyReWXJu87s6FZsRenEjpb



三峡航运通道

连接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江阔水深,其干支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享有“黄金水道”之称。而长江上游上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下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包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的长江三峡,则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中之重。

>>三峡航运的发展历程

长江三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据着川鄂的咽喉位置,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以及兵家必争之地。关于三峡航运最早的记录应该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原始社会末期廪君率巴人西迁的传说,由此可知三峡航运开始时间之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纷争不断,三峡水道成为多国开展军事活动的重要交通道路。秦汉三国时期,随着蜀地经济的发展,三峡水道成为转运蜀地丰富物资的交通要道,使三峡航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重庆港

重庆港地处我国中西接合部,水路可直达长江八省二市,陆路与成渝、襄渝、渝黔、渝怀铁路和成渝、渝黔、重庆至武汉、重庆至长沙等高速公路相连,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现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唐宋以后,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西南各地物资如川米、川盐、蜀麻、蜀布等汇集重庆,再由此通过长江运抵全国各地。在那个没有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年代,内河航运的重要意义可想而知。当时三峡上的运输工具多为木船,兴盛时期的三峡水路上有多达六七千艘的各类船只,约有上百万人以木船为生,这种兴盛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清两朝。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清朝,三峡航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虽然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峡航运有了从军事用途到经济运输的根本性转变,但是古代三峡航运仍处于自然状态,运输工具还以木船为主,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三峡航运的繁荣带动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西方的冒险家。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冒险家立德把开通峡江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第一站,开始了冒险的旅程。1883年,立德以“帮助英国政府解决轮船如何通过三峡天险”为名,与妻子搭乘轮船到汉口,再改乘木船,历时40余日抵达重庆。此次木船之行让他对三峡沿途的水路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之后他的小轮船“利川”号的三峡处女航奠定了基础。1898年3月,在经过了21天的艰苦航程之后,立德乘坐的“利川”号轮船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进入峡江的第一艘外国商轮。

轮船航运渐渐取代了三峡上的木船运输,改变了三峡航运发展的自然状态,促进了峡江民族航运业的开创与发展以及三峡和四川地区经济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重庆逐渐成为三峡流域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

行驶在长江三峡河道上的货轮

>>三峡工程对三峡航运的影响

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之前,峡江既是逼仄艰险的险途,又是内河航运的要道,让人又爱又恨。而随着2010年三峡大坝完成最终蓄水位175米,长江三峡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黄金水道”才更加名副其实。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西陵峡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过去,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频繁,因此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就是防洪。据专家测算的资料显示,湖北省宜昌市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原因,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其防洪库容极大,且调度灵活自如,上游来水被完全控制住了,大大减免了洪量,减少了分洪机遇,保障了下游的行洪安全。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从宜昌至重庆之间的航道成了深水航道,由于航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的增大,使万吨级船队可以直接从汉口到达重庆。过去船长们一直担心雨季时,峡江两岸山体滑坡,从而造成碍航与断航问题,如今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成,这个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现在航行时间大为缩短,也降低了航运成本。过去到了冬季,下游会处于枯水期,水流量会下降,现在汉口至宜昌间河道的航深显著增加,大大提高其冬季的通过能力。

航运通过能力的提高,对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西 南与华中、华东、华南的物资流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三峡周边省市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重庆,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航运中心;同时,三峡航运的极速发展还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改善了工业格局,使西部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此外,三峡工程还使长江三峡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可供游客乘坐游轮欣赏两岸风光,极大地推动了三峡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长江三峡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四大内河游轮旅游地之一。

江上清风徐徐吹来,两岸景色随着游轮的移动不断变换,千姿百态的青山在人们眼前呼啸而过,两岸的高山峡谷村庄城镇前一分钟还触不可及,下一分钟就可能已从人们的眼前匆匆溜走。从奉节到巫山,观石宝寨,看古代悬棺,赏巫峡风光,船动景移的独特方式能让人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充分欣赏三峡的“山水、峰洞、绝壁、惊涛”之美,真正实现了“船在水上游,人在画中行”的愿望。

三峡游轮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完成,使“高峡出平湖”从蓝图变为现实。它除了带来防洪、航运、发电等多项综合效益外,还促进了长江三峡的区域旅游。图为行驶在长江三峡上的“世纪天子”号豪华游轮。

龙进溪码头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西陵峡中段,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是长江三峡上仅存的保持原始三峡风貌的区域。图为三峡人家风景区上的龙进溪码头。 Ud9M7Sil+x74nCpzoGkzLNwewVO1XYdN3qGBiM/+gqkyReWXJu87s6FZsRenEj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