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容古西域

世界文化交会之地

新疆,从西域之时便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地,各种文化在此交融、汇聚,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曾创造了灿烂无比的古代丝路文明。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在这里生存,各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各种文化在此交流发展……

>>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横贯新疆,它曾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恒河流域文明和古波斯文明连接起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宗教祆教、摩尼教及其有关的文化艺术在新疆交会。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丝绸之路给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人文古迹和古文化景观。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它还是丝绸之路西域段的门户和西域长史府的治所所在,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新疆的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天山以南的丝绸之路和天山以北的丝绸之路。

秦汉以前,丝绸之路新疆段仅限于天山以南地区,从甘肃敦煌开始,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而行,因此又有南、北两道。南道从甘肃敦煌出阳关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车,然后越帕米尔高原至大月氏(今阿姆河一带)、安息(今伊朗)。北道从甘肃敦煌出玉门关西行,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交河城),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今喀什),然后越帕米尔高原到大月氏或大宛(今伊塞克湖一带)、康居(今费尔干纳盆地西)。

天山以北的丝绸之路又分为天山北道和草原道。天山北道是两汉以后开辟的新道,仍以甘肃敦煌为起点,经伊吾(今哈密)、车师后王庭(今吉木萨尔)、卑陆(今阜康东)、渡北流河水(今伊犁河、楚河等),西行至古罗马帝国。草原道则是近年来才确认的一条古老商道,它从蒙古高原开始,经准噶尔盆地到哈萨克丘陵,再到图兰平原、黑海低地。

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是自汉武帝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

除上述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主道外,在新疆还有许多支道,它们对主道起着补充作用,其中包括,两汉时期的五船道、伊吾道、车师道、赤谷道等,隋唐时期的碎叶道、弓月道、热海道等。

>>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之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民族人口较多。截至2012年年末,新疆总人口2232.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

众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主要包括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屯垦文化、民族音乐歌舞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等。

绿洲文化主要分布于南疆的绿洲地区,是随着绿洲的形成和绿洲农业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汉代以后,南部绿洲文化逐渐定型;隋唐时期,绿洲文化达到了鼎盛期,这里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世界各民族在此汇聚,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繁盛景象;宋、元、明时期,由于战争频仍,绿洲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变革,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格局。

草原游牧文化主要分布于北疆广大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及阿尔泰山、天山等山地草场地区。草原游牧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两汉时期以塞人、大月氏、乌孙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二是魏晋南北时期的嚈哒、悦般、高车、柔然等民族的“行国”游牧文化;三是隋唐时期的突厥游牧文化;四是元代的蒙古族游牧文化;五是清代准噶尔地区、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游牧文化。客观上讲,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屯垦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为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治理就开始在这里“置校尉,屯田渠犁”。唐贞观时期,在西域屯田规模较大,“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清代,又开创了屯垦戍边的新局面。解放以后设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是新疆屯垦文化的当代体现。屯垦文化是随着屯垦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在文化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内地的先进物质文化随着每一波屯垦而直接传入新疆,二是汉代以来内地的精神文化也随着屯垦在新疆得到广泛传播,三是由屯垦发展起来的城镇文化的出现。

新疆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歌舞文化底蕴深厚。从浩瀚的民间乐舞到音乐巨作《十二木卡姆》,从民间史诗般的神话《玛纳斯》,精彩的阿肯口头文学到《福乐智慧》,从克孜尔的石窟壁画到人民生活中那随处可见的装饰纹案,这些伟大的民族及民间文学艺术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此外,新疆的宗教文化也异常繁荣,尤其是伊斯兰教文化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共有60处之多,其中,2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宗教活动场所中,不但其建筑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向人们诉说着伊斯兰文化的辉煌,在伊斯兰教节日所举行的各种活动,更吸引着人们,让人流连忘返。

阅读新疆古代所遗留的万千风貌,就仿佛阅读了一本文化融合的史书,在这灿烂文明面前,人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文化之美。各民族的物质、精神也在此沟通与交流,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一首千古赞歌。

苏公塔礼拜寺

苏公塔礼拜寺,又名额敏塔清真寺,位于吐鲁番市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塔形伊斯兰教建筑。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它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

>>东西方文化汇聚之地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聚集之地,同时这里也是多宗教信仰地区。古代西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如今新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新疆考古发掘出了大量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其上的图案纹饰与同时期中原和甘肃彩陶上的图案纹饰相类似,如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等。这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原文化就已经影响了新疆。

两汉时期,张骞和班超二人先后经营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启后,东西方的商贸、文化、科技在这里汇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海运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我国中原地区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大陆的唯一通道;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至关重要的一段,无疑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同时,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如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两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这里还出现了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主要有汉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等。

苏巴什古城

苏巴什故城,又称昭怙厘大寺,始建于东汉,鼎盛于魏晋至唐代,建筑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它被一条季节性河流库车河分为东、西两寺。东寺依山而建,在其中一座高塔上可以俯瞰昭怙厘大寺的全貌;西城最主要的建筑是一座约十米高的方形塔殿,形状类似印加文化中的金字塔神庙建筑,它也是苏巴什故城的标志。

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文化也因此成为当时西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前往中原地区讲译佛经、著述佛学经文;东晋大师法显曾经西域赴印度取经,后著有《佛国记》;唐代高僧玄奘历时十多年,经西域至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真经,并写有《大唐西域记》。

据考古发现,在吐鲁番盆地发掘出土有大量汉文文书、契约等物品,这表明了在唐代时汉文已经在这里取得了文字使用方面的主体地位。在这些文书里,人们共发现有24种文字,主要有希腊的斜体文、印度的婆罗迷文,中亚的粟特文、吐蕃文,回鹘文、汉文、突厥文、安息文、中古波斯文等。另外,在新疆现存的石窟和古佛寺中,还留有不少有关佛教内容的壁画,这些壁画大多显示出高超的绘画技巧,从中可看出东西方绘画技艺的融合的特点。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在中原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除乐曲外,大量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中原地区,主要有琵琶、箜篌、鼓、角等,这些也成为了唐代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唐高宗时,伊斯兰教传入西域。此后,随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在西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清朝时,清政府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并在1762年10月设立了伊犁将军府,并实行移民政策,大量汉民迁入新疆。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奇台一带,汉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体。此外,中原地区的曲艺也进入新疆,如秦腔、河北梆子等;一些被贬至新疆的官员也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纪晓岚、林则徐、徐松、戴澜、刘鹗、祈韵士等人。

在这片博大的土地上,壮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西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新疆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高昌故城、楼兰文化,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都城王国,还有那数不胜数的石窟、千佛洞无不闪耀着古西域的光彩,吸引着人们前来拜访。众多遗留的石刻和古代墓葬,都记载了先民的生活印记。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物更是为新疆平添了许多文化。 Dsit4nPyztWEWafIcfqYPBMMJMnk0rm9IoKhuJa+9tDnxQ0AANCxSmPCDJNx2a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