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壮美三秦

西部重地,丝路起点

两千多年前,一条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不仅连接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也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这条美丽纽带上那颗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的明珠。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而陕西则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陕西地处中国西部与中东部的结合部,亚欧国际经济大通道“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中部,又有包西(包头至西安)、西渝(西安至重庆)两条铁路贯穿南北。是连接整个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是西部经济区域与中东部经济区域各类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融通的最便捷的市场,在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中,陕西既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的首选承接地,又可以成为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传导和辐射作用。

陕西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机械、电子等加工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实力雄厚,以文物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与东部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装备加工基础和丰富资源的有机结合,为陕西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内在动力,对于资源深层次加工,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对于不断吸收消化科技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均创造了必要条件。在西部地区产业成长中具有“增长极”的作用,处于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的位置。

而陕西的省西安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是国家9条高速公路的中心的,也是9天国家主要光缆的交汇点,是西北地区经济、金融、信息、商贸和教育文化 中心,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发挥多种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陕西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布局上成为“桥头堡”,在开发步骤上成为“第一阶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业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汇聚地。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斯之仇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用脚步连通了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1000年前,大唐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在丝绸之路上延伸,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从西汉到唐代,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古代东西方的纽带,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缔结出繁荣的发展图景。所以陕西与丝绸之路 经济带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陕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

丝绸之路经济带当前的境外建设重点是在中亚地区,而陕西的产业结构与中亚地区也有一定的互补性。陕西是我国重要战略型资源的接续地,而中亚地区的能源也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目前陕西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科技教育、文化等一系列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可以和中亚地区在众多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陕西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其基本定位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根据陕西位于全国几何中心的特点,着力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化交通枢纽。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开展自由贸易的新模式。在扩大开放中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围绕创新城市形态建设城镇群,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以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为重点,促进经济带沿线国家民心相连互通—放、包容、合作是丝绸之路的核心精神元素。顺应多层次沟通交流的需要,加快构筑务实互利的合作平台。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已然秣马厉兵,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坚固的桥头堡。

>>界限明显的文化区域

陕西省的文化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块:关中平原文化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和陕南文化区,与自然区的划分相 吻合。

关中平原文化区相当于八百里秦川,这里是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关中气候温润,少有天灾,传统的麦作农业生产方式,使关中有稳定的粮食收成可以足用,造成关中人敦厚、稳重、保守的群体性格。受气候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关中人聚族而居的聚落规模比较大。因为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地平坦宽阔,加之河谷盆地气流稳定,关中农村房屋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独特魅力。

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因为气候比较干燥,雨水不多,古代半农半牧或者游牧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尚武质朴的民俗。由于人们熟悉黄土的特质,加之林木缺乏,陕北形成了以黄土窑洞为主的民居建筑。黄土高原的深切沟壑,多风的气候,广阔单调的景观,使得陕北的乐器多亿羌地、唢呐和锣鼓为主,信天游和秧歌是最典型的文化产物。

陕南文化区属于秦巴山地,气候湿润,经营稻作农业,多山与潮湿的生活环境,使得陕南人形成信巫重鬼神且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汉水流域,地处川陕交通线上,民风受蜀地影响,民间信仰巫风较重。陕南地区由于土性不坚,降水丰富,在民居上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林木资源,以茅屋、草棚为主,也有一些板屋。由于地广人稀,居民多为客户,所以民居非常分散,单丁独户或是三五成村。

安塞腰鼓舞起来

头裹白羊肚毛巾的陕北汉子,安塞腰鼓舞起来,粗犷的舞姿,尽显阳刚之气,鼓声震天,尘土飞扬,透出汉子们使不完的力量和充沛的精气神。 2iE5k1RKfx7NqevkuOP7LjZdxHkxjfhGAoTUtKEaROxAYZXdsJFVvi5VX2FdUB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