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日官方交流第一季
——遣唐使

时间:

7-9世纪

人物:

小野妹子、阿倍仲麻吕、宇多天皇

遣唐使指公元7世纪初至公元9世纪末,日本派赴中国唐朝的使节团。在这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和先进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团,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古代史上极为罕见。遣唐使活动对推动日本社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安史之乱”后,考虑到使团的安全问题和其他各方面的因素,894年,宇多天皇听取大臣建议,废止了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的背景

607年,小野妹子奉圣德太子之命携带国书访问隋朝,与之同行的除使臣、卫兵、船员外,还有几个学生和僧侣。他们是圣德太子精心挑选出来的归化汉人的后裔,此次跟随使团来到中国是依照圣德太子的吩咐,留在隋朝学习佛法和国家典章制度。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地向中国派遣留学生。

623年,这第一批的留学生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福因等人学成回国。他们于第一时间向推古天皇报告了自己这十几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称大唐(当时中国已由隋朝进入唐朝)是世界上法制最为完备的国家,天皇应该再派人过去学习。

清水寺的三重塔

630年,即唐贞观四年,在这些留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议下,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唐朝制度推进日本社会改革,刚刚即位的舒明天皇决定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团,由正使犬上御田锹和副使惠日率领。这两个人都曾在隋朝时到过中国,非常熟悉中土事务。遣唐使团于次年十一月到达唐朝首都长安,唐太宗盛情地接见了他们,并派新州刺史高表仁为使臣进行回访,由此拉开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为绚烂的一幕。此后,一直到895年,日本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其中因为有突发事件耽搁了三次,最终成行的为16次。

这16次遣唐使团,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630-669),使团规模较小,一般是一两艘船,载人二百左右;中期(702-752),最为兴盛的时期,使团规模比之前扩大一倍,每次有五百人左右,分乘四艘大海船而来;后期(759-874),逐渐衰落至停止,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败,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也随之降低,使团规模缩为初期大小,随行的留学生在唐学习的时间也减少至一两年。

遣唐使团的人员组成和出使路线

日本在这两百年间不断派出庞大的遣唐使团,目的就在于向中国学习,吸收唐朝先进的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因而十分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代表日本国家形象的官员,他们必须通晓经史、长于文墨、熟知唐朝的人文地理情况,而随行的乐师、画师、工匠等也必须是各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要长期留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都是从有才华的贵族子弟和僧侣中选拔出来的,都具有良好的汉学功底,且求知若渴、谦虚谨慎。

日本遣唐使乘坐的海船一般长约三十米,全木质结构,两侧是一排长长的船桨,要几十个水手整齐地摇动才能前进。每只船的载客量在120人到160人,其中半数为水手和舵师。使团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和录事4位,有时还在正使之上任命一个执节使或押使。使团的随从人员主要为三大类:一是留学生或留学僧,他们当中有的是要长期居留,有的只是暂时观光考察,届时会跟着返程的使团一起回国;二是各行工匠,如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他们被选拔出来,一是在漫长的航海中有用得到他们的地方;二是到中国后可以和唐朝的工匠进行技艺交流;三是服务性工作人员,如负责占卜吉凶、祈祷航行顺利的神官、阴阳师,帮助使臣沟通交流的翻译生,负责使团安全的卫兵和大夫,等等。此外,还有画师、乐师。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习和交流使团,即便在世界古代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

遣唐使的船队通常于日本的难波开出,穿过濑户内海,再从博多(今福冈)驶往中国。船队从博多驶出后,有两个航线可以选择:一是北线,先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向北行,再沿辽东半岛的南岸向西行,最后跨过潮海,在山东半岛登陆。这条航线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沿海岸线航行,相对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在日本向中国派遣使团的初期,约四十年间,都是走的该线。二是南线,即由九州直接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这条航线因为船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渺茫无边的海洋上行驶,危险较大,容易出现海难。但因为日本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新罗关系长时间恶化,遣唐使团不得不在中后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选择这一条航线来中国。北线和南线的危险系数不一样,但航行时间差不多,都需至少一个月。公元8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遣唐使团又开发出一条新的航线,即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直往西南方向行驶,横渡东海后,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这条航线所需时间较短,一般只需十天左右,如果顺风的话,甚至三天就可到达,但危险系数和之前的南线基本相同。

遣唐使在中国的情况

遣唐使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中国时,都会受到当地人热烈的欢迎。登陆口岸所在的州府一方面赶紧修书上报朝廷,一方面派专人将其迎进馆舍、安排食宿。等获准进京的消息到达后,地方州府再安排专差护送使团主要成员去往长安,路途上的一切花费开销均由中国政府负担。

等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后,早有朝廷内使在城门口相迎,先是奉上水酒给使团人员接风洗尘,再牵来良马,引使团人员骑马进城。进入长安城后,使团会被安排住进唐朝专门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四方馆,由四方馆监使负责接待。第二天,遣唐使呈上日本天皇送给大唐皇帝的礼物,唐朝皇帝下诏嘉奖,并接见日本使臣。这些都是正统的官方接待礼仪。而等这些结束后,唐朝皇帝往往还会在内殿摆宴,与遣唐使谈笑风生。此时,气氛会相对轻松很多,唐朝皇帝会问一些日本国的近况、使团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还会命画师为使臣画像,以作纪念。唐玄宗有一次接见遣唐使藤原清河时,还作了一首诗相送,赞颂其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君子风骨。

遣唐使在长安一般可以逗留一年左右。期间,使者可以到处参观访问、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的风土人情。而随行的留学生会被安排到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留学僧则被送往名山大寺研习佛法,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有力传播者。

一年后,日本遣唐使准备返航,唐朝廷会再为其安排饯别仪式,双方把酒言欢、互赠礼物、互道珍重。为表现中华泱泱大国的风度,唐朝皇帝会在其返航时回赠大量奇珍异宝与日本天皇,并由内廷官员一路护送到海边。

而随使团一起来的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一般会留下来继续学习。他们当中,有的只专攻一门,如天文、历法、算术、医学、法律等;有的则学兼多家,在中国一待就是二三十年。这些人因为长期与唐人相处,不仅饮食起居与唐人无异,还进入到朝廷做官,如大名鼎鼎的阿倍仲麻吕(晁衡),他在唐玄宗朝时任职,一直深受唐玄宗宠爱,并与大诗人李白结下了深厚友情。唐朝廷对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留学生也十分优待,陕西曾经出土过一块唐朝墓志,上面的铭文清楚地记载了一位名叫井真成的日本留学生来唐国子监学习,因突患重病,不幸在开元二十二年(734)正月去世,终年36岁。唐玄宗惋惜他风度翩翩、英年早逝,就下诏赐其“尚衣奉御”(掌管天子衣服的职官,从五品)之职,并拨专款厚葬了他。

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遣唐使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入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制度,这也是日本当初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的最主要目的。这些遣唐使在长安期间认真学习唐朝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回国以后,积极参与政事,成为日本朝廷改革派的智囊团。在他们的出谋划策下,日本开始效仿唐朝实施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唐《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的《大宝律令》。此外,日本朝廷还效仿唐朝的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培养人才。而最为夸张的就是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与唐朝一致。818年,嵯峨天皇就曾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变日本走路的礼仪,并要求日常穿着的衣服也依照唐服来做。

其次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遣唐使每次回国都会携带大量唐朝的诗集和佛经。这些文学作品在日本极受欢迎,贵族子弟争相誊写,后在誊写过程中,为了方便,有人开始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代替笔画繁复的原汉字,这就是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者后来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也通过遣唐使不断传入日本,使日本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唐朝风格。而日本引以为傲的相扑、茶道等也是这一时期从唐朝传入,而后才在日本发扬光大的。

日本的仿唐建筑

再次是对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关于这点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平安京(京都)的建造。平安京是桓武天皇在位时主持建造的,它在布局上几乎完全效仿唐朝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全城有20万平方千米大小,所有建筑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皇宫坐北朝南,皇宫外设皇城,供王公大臣居住,皇城之外才是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且居住区和商业区划分得十分清楚。另外,这一时期的寺庙建筑也积极效仿唐朝名寺的风格。

遣唐使制度的废止

894年,宇多天皇任命菅原道真为遣唐大使,要他赶紧准备相关事宜,择日出海。但菅原道真却上书天皇说,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内乱不断,不适宜再前往交流,且海路遥远、凶险异常,建议废除遣唐使。宇多天皇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废止了长达260年之久的遣唐使制度。

宇多天皇废止遣唐使制度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遣唐使使朝廷要担负很大的财政压力。据记载,日本每派遣一次遣唐使团,就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去准备,从任命使臣、挑选随从和留学生、留学僧,到造船、筹办礼品、衣服、干粮、药物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当船队出发,采取南线航行时,几乎每次都有船只遇难,对这些不幸遇难者,日本天皇必须出一大笔抚恤金安慰其家属。此外,经过两百多年的对唐朝全方位的学习,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度已接近饱和,而日本本土文化也在此时逐渐成形,且生机勃发,吸引了国民的创作热情。

遣唐使团过去除政治任务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外贸作用。那时,日本的大贵族对唐朝的玉帛器物十分渴求,所以每次都会拜托遣唐使船队捎来大量的唐朝货物。但在公元9世纪以后,往来中日之间的唐朝和新罗商船迅速增多,这些商船雇用海上经验十分丰富的老船手,根据季风规律,每年七月间乘西南风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东北风返回中国。由于往来周期短,源源不断的中国货物开始通过商船进入日本贵族家中,这使得他们不必再像往常一样翘首以盼遣唐使的船队。所以,无论是从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遣唐使制度都已经脱离了它原本的基础,被废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遣唐使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遣唐使制度废除以后,两国的国交暂时中止,但民间的交流却并未因此中断,许多仍希望到中国留学的僧侣便搭乘唐朝和新罗的商船前往中土学习,学成之后,再搭商船回去,这要比之前的遣唐使船还要方便得多。 2fXh1A2WlFjMswEthUhve5gvknCXr1CDqWaYg5ZIqxg87DQUiOP/5vTMaH3u8+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