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统一日本的大和国

时间:

公元5世纪

人物:

倭王赞、倭王武

大和国,公元4世纪到7世纪的日本奴隶制国家。在其统治期间,日本列岛首次完成了统一,奠定了日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基础。大和国以倭王为首领,对内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积极与中国修好,学习先进的文化。大和国的贵族为彰显其特殊地位,常在死后建造一种前方后圆的坟墓,坟墓周遭围绕着被称为“埴轮”的黏土塑像。故考古工作者又称这段时间为“古坟时代”。

统一日本列岛

公元4世纪初,在日本九州近畿地区(今奈良县),逐渐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因其地处大和盆地,故得名大和国,又称倭国、大倭国。大和国以倭王为首领,对内实行部民制和氏姓制,发展生产力,对外不断兼并日本列岛上的其他国家,同时学习当时强大的邪马台国,积极与中国大陆王朝互通友好。到公元5世纪初,大和国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征伐后,终于首次完成了日本列岛的统一。

统一日本后,倭王延续了其在九州的治国方法,将部民制和氏姓制扩展至整个日本列岛。其中,部民制主要针对被统治阶层。“部民”指皇室和贵族的私有民,归属皇室的叫公部民,归属贵族的叫私部民。这些私有民因为劳动分工不同,还被分成了不同的部,如从事手工业的私有民称品部民,从事农业的称田部民。私有民社会地位低下,作为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名字常被冠以主人的名,或只是简单的职业名和地名。

木版画《天照大神走出天之岩户》

在日本列岛获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大和国有了向朝鲜半岛扩张的野心。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处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百济实力最弱,其君主为保住自己的统治,与大和国结盟,旨在利用大和国的军事力量来对抗高句丽和新罗。但谁知引狼入室,大和国利用这一契机,发动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并很快占领了其东南部的一些地区。但后来因为高句丽与新罗的联手对抗,大和国势力不断瓦解,最终撤出了朝鲜半岛,此次入侵行动以失败告终。

“倭五王时代”的中日交流

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6世纪初,大和国相继有五位国王统治过日本列岛,他们分别是赞、珍、济、兴、武,史称“倭五王时代”。这五个人在位期间十分重视与中国的交好,曾先后十三次派遣使者向东晋、宋、梁各朝朝贡,请求册封。

413年,倭王赞遣特使向晋安帝朝贡,这距离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朝贡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史书上未见任何与日本有关的记载。据学者推断,其中最大的缘由应该是日本境内接连不断的战乱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这在478年倭王武致中国刘宋顺帝的表文中可见一斑:“自昔祖标,躬摄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

倭五王时代,大和国突然积极向中国朝贡,除迫切的经济需求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当时,大和国正在朝鲜坐收渔翁之利,为避免被高句丽和新罗两国联手赶出半岛,便想到结交中国,利用中国的影响力制衡朝鲜半岛的形势。可惜,大和国的侵略战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对于大和国来说,虽然政治梦想破灭了,但由此重新建立的中日关系却为整个大和国乃至日本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深远影响。这个时期,来自中国和朝鲜的大量移民开始登陆日本列岛,这些被称为“渡来客”的外族人不仅带来了珠宝玉石、丝绸茶叶,更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他们的影响下,日本的冶炼术、纺织术、制陶术都迅速发展,汉字、儒学和佛教也相继传入日本。

在大和国,精通儒学典籍的汉人常被朝廷重用,被委以史官或是财政方面的职务,并赐予姓氏,有的甚至还担任了大和国王儿子的老师。在贵族阶层中,学习汉字和儒家经典是一件十分时髦的事。478年,倭王武就用汉字给中国南朝皇帝写了国书。

522年,中国南朝梁人司马达携带佛像来到大和国。国人不知佛教为何物,便将其称为异域之神,此后佛教传入日本民间。同年,百济圣明王遣使来日本,送给大和国一尊金铜佛像和一些幡盖及经书,并积极赞颂佛的无上功德,这引起了大和朝廷两路人马的一番激论和争斗。后掌握实权的倭王杀掉了排斥佛教的物部守屋,佛教得以在日本落地生根,并逐渐被改造成为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贯穿始终的修坟之风

大和国所在的历史时期被考古学家称为古坟时代。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人们十分热衷修建一种前方后圆式的陵墓。目前,已发现的古坟遍及(除北海道外)整个日本,其中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最为典型。

古坟的修建起源于公元3世纪末,当时工匠建筑技术水平较低,便直接利用天然土堆修建坟墓。坟形以前方后圆为主,方的部分比圆的部分低且平。死者埋在后圆部分,随葬品多为镜、剑、玉等宝器。坟顶和坟丘的周围放置很多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塑像被历史学家称为“埴轮”,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种生活写实。通常放在坟顶的是器具和房屋,放在坟周围的是栅栏式圆筒埴轮。

古代日本人的生活画面

等到了中期,开始在平地或台地上垒土修筑坟墓,坟形仍以前方后圆为主,但前方部分与后圆部分高度已相差不多。中期古坟的规模巨大,其代表就是坐落在场市附近的前方后圆坟遗址。这座古坟相传为大和国仁镕天皇的陵墓。墓长480米,后圆部直径245米、高35米;前方部宽305米、高33米;周围有三道壕沟,包括壕沟在内总面积为46.4万平方米。据学者推测,要修建这座古坟,仅堆积土方就需要每天役使5000人干一年左右。

修建坟墓在大和国本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只有豪族族长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但进入公元5世纪后,大和国几个强大豪族间的争斗不断激化。在内战过程中,各地族长为增加战斗力,开始大量授予部族成员中的有功者修造小坟墓的权利。于是原来只是族长的坟,到公元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型坟群演变。到公元6世纪,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坟墓竟超过10万个。大量小型坟群的出现,减弱了坟墓作为统治者地位的象征性。因此,从公元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初,倭王权开始限制修筑小型坟群,大化改新时《薄葬令》的发布最终将这股修建坟墓之风压了下去。

646年,大和国在经历一连串的内乱后,革新派掌握政权,开始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同时迁都大阪,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解体,律令制国家出现,大和国一步迈入飞鸟时代。 39vgOODQeW5WCsBWSDQ32OP+aXl8q4RwJYAii2egj3b0yZth0OIZtJVjqICnKX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