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的智力发展
儿童的行为向我们表明,智力并不像机械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是缓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这些心理学家仍然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他们的理论,我们从外部事物获得的印象,仿佛是敲开我们感官的大门硬闯进来的,然后,这些印象会在我们的心里定居下来,彼此间逐渐磨合而变得有序起来,从而形成了智力。
曾经有人认为:“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的。”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他们所认识的智力发展过程。它假设,儿童在心理上是被动的,任凭环境的摆布。由此可以推论,他是完全受成人控制的。还有一个类似的看法认为,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被动,而且就像一只空瓶一样等待被填塞东西。
我们的经验肯定不会使我们忽视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体系十分尊重儿童的环境,并使之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比起其他的教育体系,我们也更合理地尊重儿童的感知。我们的观点和那种认为儿童仅仅是一个被动者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差异。
我们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儿童有一个能一直持续到5岁的敏感期,这个时期能使他以真正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感知印象。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能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像镜子那样去接收外界事物。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冲动,以某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的。詹姆士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说,没有一个人看到过一个物体的全貌,每个人只看到了物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看它的。因此,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物体。詹姆士自己的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他说:“如果你对一种新衣服很感兴趣,就会去注意别人有没有穿这种衣服。这样的话,你就有可能在车轮底下丧命”。
我们可能会问,小孩子的特殊兴趣到底是什么,以使他在无数的外界事物中有所偏好和选择。很显然,并不存在什么外部的动力,去形成詹姆士所提到的特殊兴趣。儿童最初是一无所知的,并且会独自向前发展。这种特殊兴趣的形成缘于儿童在敏感期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会自然地并具有创造性地发展,它就像生物一样逐渐地成长,靠从外界不断获取印象来增加能力。
这种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为理性服务。儿童所选择的印象也会去帮助理性。我们也许可以说,儿童对吸纳外界的印象是如饥似渴,甚至是贪得无厌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儿童会被光、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并因此感到愉快。但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自发运动的理性,尽管是刚刚开始,但它却是一种内在的现象。很明显,儿童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去尊重并给予帮助。儿童从一无所知开始发展他的理性——人类特有的品质,甚至在他能用他的手脚走路之前,他就已经沿着理性的道路前进了。
用一个例子也许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回忆起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一个出生仅4个星期的婴儿,从未出过他出生的那座房子。一天,当保姆抱着那个婴儿时,婴儿看到他父亲和也住在这座房子里的叔叔同时出现在一间屋子里,两个人的个子和年龄都很相近。这个婴儿大吃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在同一间屋子里出现。他父亲和叔叔了解我们的工作,要我们着手消除婴儿的恐惧。我们要求他们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处于分开状态,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果不其然,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着一个人,盯了一会儿就笑了起来。
但是后来,他突然变得忧郁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着另一个人。只隔了一会儿,也对那个人笑了。他重复地把头左右转动了好多次,脸上交替地出现安慰和忧虑情绪,直到他终于认识到原理实际上有两个人为止。原来这个婴儿只是分别见过这两个男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与他一起玩过,把他抱在怀里,充满深情地与他说话。这个婴儿终于认识到,在屋子里有一个不同于他的母亲、保姆及家里其他女人的人。但这个婴儿却从来没看见两个男人在一起,显然,他认为只有一个男人。当他突然遇到两个男人在一起时,他就变得警觉了起来。
婴儿在他周围的混乱环境中,认出过一个男人,然而当他遇到另一个男人时,他发现自己一开始弄错了。当他在具体化的过程努力时,尽管他只有4个星期大,但已经感觉到了人类理性的不可靠。
如果这两个男人没有意识到儿童一出生就存在着心理生活,他们就不会在儿童获得更多意识的时候帮助他。
从更大一点的儿童中也可以举出例证。一个6个月大的儿童坐在地板上玩一个枕头。枕头上饰有花朵和儿童的图案,那个小孩正起劲儿地闻着上面的花儿,并且亲吻上面的儿童。照管他的保姆没有受过专门的指导,她认为如果让小孩闻或亲吻其他的东西也会高兴。于是,她急忙又拿来各种东西对小孩说:“闻这个,吻那个!”但结果是,小孩子的心灵被搞乱了。因为他正通过认识图案并用记忆来组织自己的思想,以幸福、平静地进行内部建构的工作。但他为获得内部和谐所进行的神秘努力,被成人打断了,而空上成人还不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成年人突然打断儿童的思绪或企图让他分心时,他就会阻碍儿童这种内部的艰难工作。他们拉起儿童的小手,亲他或试图让他睡觉,而不考虑他特有的心理发展。由于这种无知,成人可能会压抑儿童的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让儿童保留他所获得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他只有获得清晰的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区分,才能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位儿童营养专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开了一个诊所,通过实验,他得出结论:儿童的饮食必须考虑个人的因素。同一种食品可能对这个婴儿有益,但对另一个婴儿有害。同时他发现,至少儿童在一定年龄之前,没有什么能比母乳更适合所有儿童的了。他的诊所无论从形式还是审美方面都是一个典范。他的主张对6个月以下的儿童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对6个月以上的儿童却是失败的。这的确是个谜,因为对这么大的儿童进行人工喂饭要比给6个月以下的儿童喂饭容易得多。
有一些贫困的母亲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就去询问这位教授如何喂养孩子。教授专为她们开了门诊部。但是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并没有像那些住在诊所里的儿童那样,在6个月以后表现出失调的症状。经过反复的观察之后,教授终于认识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定存在着心理因素的影响。他认识到,他诊所里的那些6个月以上大的儿童得了一种病,即“由于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的倦怠”。当他给那些儿童提供娱乐和消遣,不再让他们独自在诊所的平台上散步,并把他们带到让他们觉得新奇的地方去时,孩子们都恢复了健康。
大量的实验表明,不到1岁的儿童能够对他周围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印象,并且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但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儿童一旦获得了这些印象,就会很快对它们失去兴趣。
从第二年开始,儿童不再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色彩喜不自禁了,而这种狂喜恰恰是敏感期的特征。他们开始对我们不留心的小物体感兴趣。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那些不起眼儿的东西,对我们不容易感觉到的东西感兴趣了。
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我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敏感性。我听见她在花园里哈哈大笑,这对一个小孩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她坐在平台的砖块上,带着一副心驰神往的神态。附近有一个美丽的花坛种满天蓝的葵花,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小孩并没有看花儿,她把眼睛盯在地上,那里显然没什么可看的。我被她那种奇妙的、不可捉摸的样子打动了。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细观察那块砖,但没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小孩用郑重其事的口气对我说:“那里有个小东西在动”。在她的指点下,我看到了一个微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颜色与砖块一样,正在上面迅速地跑着。引起孩子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会跑动的小东西。这个小孩子由于惊喜而发出的叫嚷声,远比平时大得多。这份欣喜并不是来自太阳或花朵,也不是来自她周围艳丽的色彩。
有一次,一个与那个小女孩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也以一种类似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妈妈收集了许多色彩艳丽的明信片给他玩,这个小孩看起来很喜欢这些卡片,并拿来给我看。他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叭——叭”,意思就是“汽车”。我意识到他想给我看汽车的图片。
这个小孩拥有许多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片。显然,他母亲收集这些东西是为了让他高兴,同时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知识。
这些明信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等各种动物的图案。有些明信片上有各种鸟儿和会让儿童感兴趣的家畜——绵羊、猫、驴子、马和母牛的图案。还有些卡片上印有各种风景和景物。上面有房子、动物和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所有收藏的明信片中并没有汽车的图片。我对孩子说:“我没有看到汽车”。他看了看我,然后挑了一张明信片并得意洋洋地说:“在这儿哪!”在卡片的中间,是一只美丽的猎犬,远处有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在一个角落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条线上还可以看到一个黑点儿。小孩用他的手指着墨点儿说:“叭——叭”,尽管那个墨点儿小得几乎看不见,但我可以看出那确实是一辆汽车。这辆车画得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难被发现。然而,正因为它小,才引起了小孩的兴趣,并指给我看。
我想,也许他的注意力并没有被吸引到名片上那些漂亮和有趣的东西上。我挑出一张画有长颈鹿的明信片对他解释道:“看这长长的脖颈。”小孩却认真地回答:“长颈鹿。”我没有勇气再继续讲下去了。
可以这样说,在儿童1岁多的时候,大自然会引导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进一步,直到获得所有的知识。
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有一次,我给一个20个月大的小男孩看一本成人看的书。这本书很美丽,是由古斯塔夫•多雷画插图的《新约全书》。书中复印了一幅画,是拉斐尔所画的《主显圣容》。我让他看了一幅耶稣召唤小孩到他身边去的画,并解释说:“这个小孩在耶稣的怀里,你看其他的小孩把头靠着耶稣,所有的小孩都仰视他、爱戴他。”
这个小孩的脸上没有丝毫感兴趣的样子。这时,他开始扭动起来,好像我没有照看他。我开始翻书查找另一个图片。突然,小孩说:“他在睡觉。”
我对这个小孩说的话迷惑不解。我问他:“谁在睡觉?”
小孩认真地回答说:“耶稣,是耶稣在睡觉。”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到那一页,自己去看个清楚。
我再看这幅画,看到耶稣正在俯视着儿童。他的眼睑下垂,就像一个人在睡觉。可见这个小孩被吸引到成人根本不去注意的细节上了。
我继续讲解图片,并停留在一幅画有耶稣主显圣容的图画上。我说:“看,耶稣升天了,人们惊恐万状。你看这个小男孩怎样转动着眼睛,这个妇女怎样伸出手臂。”我意识到我没能选择合适的图画,我的讲解也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但我感兴趣的是去发现小孩和成人对这样一幅复杂画面的不同反应。这个小孩只是轻轻地咕哝了一串,似乎在说:“嗯,继续往下翻。”他的小脸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我又开始往下翻书,这时看到他抓起了挂在脖子上的一个形状像兔子的饰物,然后他叫了声:“小兔子”!我以为他被那个小饰物吸引住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书。我照着他的话做了,发现在《主显圣容》这幅画的一侧,确实有一只小兔子。有谁曾注意过这只小兔子呢?很明显,儿童与成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和大小的差距。
成年人总是想给三四岁的儿童看些普通的东西,好像他们以前什么也没看过似的。但这样做一定很费力,就像一个人大喊大叫,想让聋子听到他说话一样。当这个人费尽了力,想让他听到说话后,他会听到一句抗议:“但我一点也不聋。”
成年人总以为儿童只对华丽的东西、鲜艳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我们都注意到儿童是怎样被歌曲、钟声、风中的彩旗、明亮的灯光所吸引的。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转瞬即逝的。它只会使儿童分散注意力,没有什么益处。
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现象与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个比较。如果我们正忙着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听到响亮的乐队在沿街演奏,我们就会站起来走到窗前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这样做时,我们其实很难推断这个人就特别容易被响亮的声音所吸引。然而,我们却对儿童下了这样的结论。事实是,一种强烈、外在的刺激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但这仅仅是一种并不重要的现象,它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儿童的内心才能真正决定他的发展。儿童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东西,我们由此可知儿童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是,一个人如果被一个小东西吸引并全神贯注地盯着它,并不是因为这个小东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仅仅是因为那个人流露出的一种富有感情的理解。
对于成人来讲,儿童的心理像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他们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来做判断,而不是根据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努力去认识在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每个行为都解释为一时兴起,那很容易做到,但就是一时兴起也包含着诸多因素。儿童的心灵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还没有谜底的谜。要找到答案,有时候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这种研究也可能是极为有趣的。如果一个成年人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他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思想麻木的统治者或专制的法官,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经常以后者的身份出现。
这里,我记起一次与几个妇女一起讨论儿童书籍的问题。一位带着她18个月大的孩子的年轻母亲说:“有一些书很可笑,插图稀奇古怪。我有一本书,书名叫《小黑人萨博》,萨博是个黑人小孩儿,在他生日那天,他从父母那里得到许多礼物:帽子、鞋、长统袜和色彩明艳的新衣服。在他父母为他准备丰盛晚饭的时候,萨博急不可耐地想炫耀他的新衣服,于是悄悄地溜出了家。在街上,他碰到了许多野兽。为了安抚它们,他给每个动物一样东西,他把帽子给了长颈鹿,鞋子给了老虎,等等。最后,他流着眼泪一丝不挂地回到了家。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可以看到他父母原谅了他,他的面前还摆着丰盛的晚饭。
这个妇女把书传给其他的人看。但这个小孩突然说:“不,Lola”,所有的人都很惊讶。这个小家伙不断重复着“不,Lola”,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母亲说:“Lola是个保姆的名字,她曾照看过他几天。”但这时,这个小男孩开始哭了起来,他喊着:“Lola”声音比刚才更大了,仿佛陷入神志迷乱之中。最后,我们给他看那本书,他指向最后一幅图画。这幅画并不在书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上,画面上,那个可怜的黑人小孩正在哭。此时我们才明白:“Lola”的含义。他把西班牙语的“llora”(他在哭)说成了“Lola”。
这个小孩是对的。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并没有描绘一个愉快的场面,而是萨博在哭。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这个小孩是在对他妈妈所说的“结局是愉快”表示抗议。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很明显,这个小孩看书时比他的妈妈更仔细。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画是萨博在大哭,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她们的对话,但他那准确的观察力确实令人惊叹。
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的差别甚远,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儿童关注最微小的细节,他们一定是在带着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因为他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却经常使用。结果,儿童必然认为我们多少有点儿无能,认为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够精确。由于我们不关注细枝末节,他就认为我们迟钝和无能。如果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一定会告诉我们,他极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
儿童成长的障碍
睡眠
当儿童长大到能够独立行动的时候,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了。当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控制儿童的视听,进而征服他的世界。但是当儿童开始独立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即使一个成人确实爱他的孩子,但他的内心仍然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正在成长的儿童与成年人各自不同的心态的确差别很大,如果双方不作一些调整,他们就无法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不难看到,这些调整是对儿童不利的,儿童弱小无力,只好任人摆布。儿童的行为如果与成人的需要不一致,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限制。尤其是当成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保护心态时,他们反而会相信自己确实给了孩子深厚的爱和奉献。
但是,成人的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并不是以它的真实面目表现出来的。成人具有一种贪婪的心态,这使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然而这种贪婪却被“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儿童”这个信条掩饰起来了。成人害怕儿童打扰他的安宁,就找来一个借口:“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该让他多睡些”。
一个缺乏教养的妇女,为了不让孩子打扰她,可能对他大声喊叫、打骂,并把他从家里赶到街上去。但过后,她又会亲昵地抚摸、热烈地吻他,以表明她确实爱着她的孩子。
社会较高阶层看上去似乎好一些,例如,他们会表现出爱、献身、责任感和表面上的自我控制。不过这些较高阶层的妇女比那些没有教养的妇女更乐于摆脱子女对她们的纠缠。他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保姆,让她带他们去散步、哄他们睡觉。
这些妇女对她们雇佣的保姆显得耐心、仁慈、甚至很谦恭。这其实是一种暗示,虽然没有言明,但保姆已经明白,只要让令人烦恼的孩子离得远一点,主人就能容忍一切。
当儿童刚学习走路、并因为自由行动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就遇到了一群巨人,他们阻拦他的每一个举动。儿童所处的境地,就像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时的情形差不多。当他们克服沙漠的困扰跳上绿洲时,就面临着战争。与亚摩利人打仗的痛苦回忆,仍然使他们充满了恐惧,这使他们在沙漠里漫无目的地徘徊了40年。在那里许多人因精疲力竭而死去。
人类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受侵犯,这几乎是自然的规律。在某些民族中,这种倾向变得极为强烈。这种本能性的自我保护,藏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中。人们认识到的这种现象,还表现在成人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宁和财产免受后代的侵犯上。尽管他们做出了努力,但侵犯并没有被制止。他们拼命地战斗着,因为那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斗争。
这种父母的爱和儿童的单纯无知之间的战斗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成年人会心安理得地说:“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走。他不应该碰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嚷。他应该多躺一会儿。他应该吃和睡。他应该到户外去。”这个发号施令的人似乎不是家庭一员,对孩子也没有特殊的爱。那些懒惰的父母会选择最省力的方法,他们干脆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谁会在让孩子睡觉这一点上犹豫不决呢?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是那么机灵和那么快地服从了,从本质上来看,他应该不是一个“睡眠者”。当然,他需要也应该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但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睡眠,什么是人为强制的睡眠。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一个成年人如果强迫儿童超时睡眠,他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成年人,不论他们是有学问的或没有学问的父母,还是照顾婴儿的保姆,都联合起来促使这个充满生气的、活跃的婴儿去睡觉。在富有的家庭里,甚至2岁、3岁或4岁的儿童都要被责令过量睡眠。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整天在街上跑,没人让他去睡觉,因为他们并不是母亲厌烦的根源。通常情况下,这些贫穷家庭的孩子,比富家子弟要更平和一些。我记得一个7岁的小孩对我说,他从来没看见过星星,因为他的父母总是让他在夜色降临之前就去睡觉。他告诉我:“我想在夜晚的时候登上山顶,舒展身子躺在地上,这样就可以看到星星。”
许多父母夸耀他们的孩子习惯于一到黄昏就去睡觉,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外出了。
即使是儿童的床,也会成为他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柔软、美丽并带有栏杆的小婴儿床和宽敞的成人床,就会发现,婴儿的床就像一只悬空的鸟笼,这样他父母或保姆在照料他时就省去了弯腰的麻烦,他们也不必担心躺在里面的婴儿会摔下来受伤。而且婴儿的房间也是遮阳的,以致第二天的阳光也不能唤醒他。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最大帮助,就是给他一张满足他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要的时间。只有当他困了、累了的时候,才让他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来,想起床时就爬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向许多家庭建议应该抛弃儿童的床。儿童应该拥有一张贴着地板的矮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在那里或起床活动了。
像所有有助于儿童心理生活的新东西一样,一张矮床是非常经济的。儿童需要的是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更容易阻碍儿童的发展而不是促进他们的发展。在许多家庭里,常把小床垫铺在地板上,上面再盖一条大毯子,由此改变了儿童的睡眠习惯。这样,一到晚上儿童就可以自己高兴地去睡觉,早晨起床也不会打扰任何人。这些例子表明,成年人是怎样错误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并在照顾儿童上费力不讨好。实际上,由于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他们违背了儿童的需要。其实,这种本能是可以轻易克服的。
从所有这一切,我们应该懂得,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教育的纪元,才能真正给人类带来帮助。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是所有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由于儿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儿童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成人就必须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