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儿童的身心健康

心理偏离正轨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情况。它们能影响身体功能的发挥,其中有些影响看起来是不相关的。现代医学已经彻底研究并证实了心理失调能引起许多身体疾病。甚至某些似乎只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的缺陷,最终也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例如,有一种叫做消化不良的患疾,在儿童中是特别普遍的。活泼、强壮的儿童容易无法节制他们的食欲,这些儿童吃了过量的食物。尽管他们会因此而生病并需要医治,但他们无法满足的食欲仍然很容易被当作是“良好的食欲”。

从古代起,贪食就已被认为是一种恶习,它所带来的害处远大于益处。贪吃导致了一种正常的敏感性退化,这种敏感性可以促进一个人的食欲,同时也可以限制所需要的食量。所有的动物都具有这种敏感性,它们的健康由这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所决定。事实上,这种本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与动物的环境有关,它可以引导动物躲开环境中的危险。另一方面与它自身相关,即关系到进食。动物有一种本能,促使它们吃应该吃的东西和对它有利的东西。这的确是所有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管它们的食量是大是小,每个动物的本能都会告诉它应该摄入多少食量。

只有人才染上贪食的恶习,贪食使他盲目地吃下过量的甚至实际上是有害的食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一旦出现了心理偏离正轨的情况,人们就失去了保护和确保自己处于健康状态的敏感性。我们可以在心理偏离正轨的儿童身上找到证据,他们很快就会出现饮食习惯失衡的情况。这些儿童一看到食物就被吸引住了,他们仅凭自己的味觉来选择食物。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内部力量,被削弱了甚至消失了。在我们开办的学校里,使儿童恢复正常化的最惊人的事情之一,就是使儿童的心理不再偏离正轨,让他们处于正常的状态中,这样他们就不再贪吃了。他们开始对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吃饭感兴趣了。每到吃饭的时候,年纪较小的儿童把他们的时间全花在了正确地铺餐巾,盯着他们的刀、叉、匙,并努力回想正确使用这些东西的方法上了,或者去帮助那些比他们年纪更小的伙伴。有时候,他们对这些事情是如此的细心,以致放在他们面前的美味食物变凉了他们都没察觉。那些没有被选中帮助上菜的儿童就会显得不太高兴:“他们很想去帮助上菜,但却发现自己只被安排了一项轻松的工作,即吃饭。”

儿童的谦让态度,也可以证明饮食和个人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种儿童对食物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和抑制不住的厌恶感。许多儿童拒绝吃任何东西,他们的拒绝有时是如此坚决,以致给家庭和寄宿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在为贫穷、弱小的儿童开设的教育机构中特别突出。人们希望他们在愿意吃的时候就可以吃饱。对食物缺乏兴趣,通常会使儿童处于一种抵制治疗的状态中。但是,对进食的这种抵触不应与导致儿童没有食欲的身体失调相混淆。相反,儿童拒绝吃东西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这很可能是由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引起的。例如,一个成人试图使这个儿童吃得快一点,但儿童有他自己的进食节律,因此拒绝接受成人的节律。儿科医生现在已经承认了这个事实。他们发现,儿童并不是把他们想吃的东西立即吃完,而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停下来不吃东西。

在断奶之前的婴儿身上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况。他们在吃饱之前会停下来不吸奶嘴,这仅仅是为了休息一下,然后再用一种缓慢的、间歇的节奏吃奶。因此,儿童拒绝吃东西,也许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向强制他用自己的节律进食的成人表示抗议。然而,还有一些情况完全不同于以上情况,我们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并单独去寻找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这类儿童长时期的缺乏食欲,他们脸色苍白得令人绝望,他们缺乏户外的新鲜空气,也许阳光和海边的环境能治愈他们对食物的习惯性抵触。然而,还有一些情况完全不同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并单独去寻找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这类儿童长时期缺乏食欲。他们脸色苍白得令人绝望,他们缺乏户外的新鲜空气,也许阳光和海边的环境能治愈他们对食物的习惯性抵触。然而,根据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小孩身边,有一个他极端依赖的成人,而这个成人完全支配了他的行动。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愈这样的儿童,那就是让抑制他的这个成人离开,并给他提供一个环境,在那里他可以自由地发挥主动性。

一个人心理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是可以看出来的,尽管身体现象,例如进食,似乎跟它无关。在《旧约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以扫由于贪吃而把他的出生权让给了他的兄弟,愚蠢地放弃了自己最大的利益。贪吃,确实应该被列为“扰乱心智”的罪恶之一。我们有趣地发现,托马斯•阿奎那指出了贪吃和智力之间的关系。他坚持认为,贪吃会削减一个人的判断力,并因此使他无法正确认识现实。但是,贪吃与判断力的因果关系恰好与此相反,是心理紊乱引起了贪吃。

基督教把这种恶习与精神失调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把它列为基本的罪恶之一,因为它导致了心灵的不健全,导致了心灵背离人类神秘的法则。心理分析学家已经进一步地间接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即贪吃是自我保护能力衰退的一种表现。但是,现代科学是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对它进行解释,把它称作一种“死亡本能”。这是因为,人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它能帮助和促进死亡的自然到来,甚至加速它就会导致自杀。有人很可能绝望地把自己依赖于诸如酒精、鸦片和海洛因等毒品。他不是想挽留或拯救生命,而是倾心于死亡,希望自己死亡。所有这一切不是确切地表明一种能保护人体的、重要的内在敏感性消失了吗?如果这种倾向与不可避免的死亡有关的话,那么它应在所有的动物身上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在所有的动物上都发现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说,每一种心理的偏离正轨都可能使人走向死亡,这种可怕的倾向,甚至早在童年时期就以一种几乎很难察觉的状态存在着。

人们在疾病的背后总能找到某些心理因素,因为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是,饮食的失调会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只是做出生病的样子,实际上这种病是他想象出来的,是他的心理作用。心理分析学家为人们理解这种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向人们指出,一个人可能在疾病中找到一处庇护所。这种逃避并不是没有一点原因的。当一个人的体温偏高或功能失调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有时甚至显得很严重。然而,他并没有真的得病。潜意识的心理紊乱导致了这种病症,他成功地支配了一个人的生理规律。这个人能够借助这些疾病去摆脱不愉快的处境或职责。这类疾病抵制所有的治疗,只有当他逃脱了让他不愉快的处境时,这些疾病才会消失。当儿童被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中时,他们的许多疾病和病态就会像许多道德缺陷一样自动消失。现在,许多小儿科专家把我们学校看做是“健康之家”。他们把患有功能性疾病、抵制一般治疗的儿童送到我们的学校中去,并由此获得了惊人的治疗效果。

儿童与成人间的矛盾

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地扩展,这种情形就像把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里所泛出的层层涟漪一样。

正如通过对水的涟漪的观察能使人们发现引起水波动的原因一样,心理分析学家和医生也能追踪到身体和心理疾病的根源。但是,他们在探究心理疾病的根源时,肯定要经过漫长的旅程。他们就像尼罗河最早的探险家一样,必须跋涉几千英里,穿越巨大的瀑布,才能到达这条河的发源地——平静的湖泊。要探索人的心灵弱点和疾病的科学家,也必须走到直接原因的背后,越过已知的东西,最终到达最初的源头,那个平静的湖泊,即儿童的身体和心灵。但是,如果我们对最早的、从原始社会写起的人类历史感兴趣,我们也可以从童年时期的平静湖泊开始,遵循生命的富有戏剧性的进程去探索。大水从源头奔流直下,从一个瀑布到另一个瀑布,它无拘无束,直到它走到流程的终点才停下来。

如果折磨成人的身体、心理和神经的疾病,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么,在儿童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疾病的最初症状。另外,我们还要记住,每一种严重和明显的疾病都伴随着许多较轻的疾病。病愈的人要比病死的人多。如果得病意味着一个人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那么这个人还应预料到同种类型的抗病能力也会丧失。

有无数的东西可以引起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崩溃。当我们检查水是否可以饮用时,只要提取一小部分水样就可以了。如果发现水样被污染了,那就可以断言整个水域都被污染了。与此类似的是,当我们看到大量的人由于他们自身的错误而备受痛苦煎熬时,我们也可以断言整个人类也在被某种根本性的错误折磨着。

人们很早以前就有这种认识了。在摩西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第一个人犯了罪过,他的罪行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破坏。对于那些不懂得罪恶本质的人,原罪似乎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因为它使亚当的所有子孙后代都有罪。然而,我们却可以亲眼看到无辜的儿童受着惩罚,他们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数世纪以来错误不断传承的致命后果。这些错误的根源,可以在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中找到,它们虽然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却非常重要。

儿童也有工作的本能

在找到这些新的发现之前,人们完全不清楚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但是现在,这种对“敏感期”的研究,似乎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的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不断缩短他与环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儿童只有不再依赖成人,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我们所说的获得“自由”。适宜的环境将有益于儿童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能找到发展他自己独特功能的工具。在儿童断奶时,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况。那时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母乳了,而需要吃谷类的食物。换句话说,他们已经不再从母亲那里汲取营养了,而是从他们的环境中汲取养分。

如果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能使他变得独立的环境,他是不可能日益获得成长的自由的。然而,如何为他们提供这种环境,就像应该如何正确地喂养儿童一样,需要进行仔细地研究。不过儿童已经为自己描绘出了一个能正确关怀他们心理需要的教育体系的基本轮廓,并且这个轮廓已经足够清楚明了,人们只需去遵循并付诸实践就可以了。

在这些发现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儿童能通过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们对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所进行的实验证明,这个发现是我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所掌握的最确切的事实。儿童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不工作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是通过工作塑造自己的。工作,是无可代替的,不论是关爱还是身体的健康都不能代替它。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工作的本能偏离了正轨也很难有补救的方法,不论是以别人作榜样还是用惩罚都不起作用。人是通过用双手的劳动来塑造自我的,他把手当作一种表现个性的工具,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意愿,这一切都有助于他去征服自己的环境。儿童具有工作本能,这也足以证明人类有此本能并以此为特征。

工作,应该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是保持健康和恢复正常(对儿童来说)的一条原则。然而,为什么成人一直反对工作,并仅仅把它当作是只能带来不愉快的东西呢? 这可能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没有工作的正确动机。这种意义深远的工作本能作为一种退化了的特征仍然藏于人们心中,它只是被人们的占有欲、权力欲、冷漠和依附引入歧途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只能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或成为那些对工作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们相互竞争的手段。工作因此而成为强制性的劳动,这样,工作反过来又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工作是艰难的和令人厌恶的原因。

但是,当人们处于有利的环境中时,工作就会成为内动力并自然地表现出来,即使是成人也会有完全不同于上面所阐述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变得让人着迷、不可抗拒,并能使一个人超越自我。我们可以从发明家的辛勤工作、探险家的发现和美术家的绘画中发现这一点。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工作的激情中时,他就会拥有非凡的力量,并能再次体验到能使他表现自己个性的天赋本能。这种热爱工作的本能就像从地下喷射出的激流,能使人类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正源泉,因为人有一种天赋的工作本能,并能通过工作使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以完善。工作是人的特征,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存环境的更加轻松、舒适,都与人发挥出这种工作的本能直接相关。

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开辟了一条自然的生活道路。然而,他们所创造的这个新环境,不能再称之为人为的环境。由于这个环境是超越了自然而不是代替了自然,所以也许最好称之为超自然的环境。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种超自然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成了他们充满活力的因素。

在自然史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即进化导致了新物种的产生。我们可以从两栖动物从海生到陆生的发展演化中看到这一点。与此类似的是,人类开始于一种自然的生活,但渐渐地为自己创造了一种超自然的环境。今天人们已不仅仅靠大自然提供的环境来生活了,而是充分利用了自然中可见和不可见的力量。

人类并不是仅仅从一个生存环境过渡到另一个生存环境,他还在不断地为自己建构新的环境,并且他已经非常依赖这个由他亲手创建的环境了,已经无法离开环境中的各种奇妙的发明创造了,因此人类的生活是需要他人帮助的。大自然并没有像帮助其他生物那样帮助人。鸟,可以找到现成的食物和用来筑巢的材料,但是人,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依赖,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通过劳动,为我们生存的这个超自然的环境做出贡献。

虽然,人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但是一个人至少应该是他自己生活的主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并不直接地受自然变迁的影响。他与环境之间是有距离的,但每一个人却都毫无例外地受他人的影响,如果他周围的人的心理遭到扭曲,他所有的生活都将处于危险之中。

一个人的工作与处于正常化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是人具有天赋工作本能的最好证明。大自然促使人类依靠自己建造某些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存在,进而表现出造物的最终目的。确实,如果认为人类不能分享宇宙的和谐,这将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所有的生物都能凭着他所属物种的本能,对宇宙做出各自的贡献。珊瑚通过改变不停地被波浪冲蚀的海岸,形成了岛屿和陆地。昆虫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使植物得以自我繁殖。秃鹰和豺狗是清除地面上暴露的死尸的清洁工。有的动物除去地球上的废物,其他的动物则产生出有用的东西,如蜂蜜、蜡、丝,等等。

生物就像大气层一样围绕着地球,每一种生物为了能生存、繁衍,都需要依赖其他的生物。事情的确如此。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今天已被看做是一个“生物圈”。生物不仅保护自身的存在,而且还为其物种的繁衍提供条件,所有的生物都在地球上和谐地工作着。动物生产出来的东西比它们实际需要的东西要多,这就产生了一种剩余,这种剩余远远超过了它们所要消耗的能量。因此,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被看做是宇宙的工作者和自然规律的遵守者。人,作为优秀的工作者,也必须遵循这些普遍的规律。人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超自然的环境。由于人们在环境中生产出了丰富的产品,明显地超过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人类的活动也是遵循宇宙的秩序的。

人类所做的工作是否完美,不应该通过人们的需要来衡量。由于人们的心理严重地偏离正轨,他们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相分离了。如果儿童想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听从他的本能的指引。因而,儿童只有接受正常化的教育,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儿童与成人间的不协调

尽管成人和儿童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却常常是不协调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对方,这破坏了他们生活的基础。

儿童和成人的矛盾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显而易见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关。成人在生活中要完成复杂和高强度的工作。要让成人中断自己的工作去满足儿童的需要,使自己适应儿童的节奏和思想方式,对他们来说已经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儿童也无法适应成人日益复杂和节奏紧张的世界。我们可以回想起与当代的文明社会形成强烈对比的原始社会,在那里人们过着简朴和平静的生活,儿童也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避难所。在原始的社会中,儿童所接触到的成年人平静、安宁地从事着简单的劳动。儿童可以自由地触摸身边的家畜和其他东西。他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工作,而不用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就可以躺在树阴下睡觉。

但是,文明慢慢地把自然环境从儿童身边夺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有条不紊、节奏迅速并且受到限制。不仅节奏加快的成人生活成为儿童的障碍,而且机器的出现也像旋风一样刮走了儿童最后的避难所。儿童不再进行应该做的自然活动。人们过多的照顾儿童,保护他们远离危险,这种情况正在愈演愈烈。这样做只能给儿童带来更多的害处。现在,儿童就像一个游离在世界之外的人,孤立无援并且没有自由。没有一个人想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或为他们工作和活动的需要考虑。

由于成人和儿童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两种基本上不相同的工作类型。

成人的工作

成人要履行自己的任务,即建立一个超自然的环境。他必须用他的智慧和行动上的努力去工作并取得成果,这是被整个社会和集体所公认的原则。

人们在从事工作时,必须遵循有组织的社会规范。这些规律是人们自愿遵循的,以达到共同目的。但是,除了那些由于不同地域和文化形成的社会规律之外,还有其他规律,它们从属于工作的本质。这种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时代。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发现的一个规律,就是劳动分工。这种分工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不可能都生产同样的东西。还有另一条自然规律与具体某个人的工作有关,即效益规律。这条规律体现了人们希望用最少的劳动来取得最大成果的愿望。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并不意味着人们不愿意工作,而是说明了人们想要事半功倍的心理。这条规律对于人们使用有助于人类劳动的机器工具也同样适用。

所有这些规律都是有效的,即使它们并不总能普遍适用。一个人由于拥有的物质财富有限但又想变得更富有,于是就产生了与他人竞争的想法。在野蛮的动物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它们也会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

除了这些自然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由于一个人心理偏离正轨而导致的其他冲突。其中之一是人们对财产的渴望,这并不是指一个人或整个人类对于物品的保管。因为这种对财产的渴望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但却会像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不满。还有一种偏离正轨的心理,即占有欲,它使人们之间由相互关爱发展成相互仇恨。当这种占有欲进入一个有组织的集体环境中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障碍,而是这个集体共同工作的障碍。于是,剥削他人的劳动取代了劳动的自然分工。这种指导思想似乎对人们很合适,它在人们拥有各自权利的伪装下,把这种偏离正轨的思想作为社会的原则确立起来。这样,谬误战胜了真理,人们把它当作人类生活和道德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所有的人都笼罩在一种悲剧性的阴影中时,人们就很难意识到他们都在受难,相反却认为它所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儿童是生活在成人之中的自然人。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格格不入的环境之中。他与成人的社会生活毫不相关。儿童的活动也与社会化的生产毫不相关。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儿童不可能参与成人的社会活动。如果我们把成人的工作比喻成用锤子敲打铁砧,那十分明显,儿童不可能从事这种工作。如果我们把脑力劳动比喻为科学家搞科研时所使用的精密仪器,那同样十分清楚,儿童不可能去使用它做出任何成绩。或者我们还可以把成人的工作想象成一个立法者正在拟定新的法律条款,儿童从来也不可能替代成人去完成这种工作。

儿童与成人有组织的社会是毫不相干的。儿童的“王国”肯定不是“成人的世界”。儿童对于成人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人为世界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儿童在成人的世界中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因为他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既不能对它的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对它的体系结构产生影响。更确切地说,他只是一个打扰社会秩序的人。儿童是不合群的,因为他只要出现在成人的周围,即使是在家中都会成为扰乱宁静的根源。儿童天生好动,并且总是活动个不停,这使他更加不适应成人的环境了。

成人倾向于压制儿童的活动。由于成人不希望儿童打搅他们,或使他们心烦,他们就试图让儿童变得老实些。成人把儿童送到托儿所或学校中。儿童仿佛是被成人流放到那些地方去的,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不再会给成人增添烦恼。只有到了那时,儿童才会被社会接纳。在此之前,他必须像一个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那样服从成人的命令,并且不存在对这种命令的上诉。

儿童总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处于成人的管辖之内。成人与儿童相比,就像上帝一样伟大和强有力,儿童必须从他那里获得生活的必需品。成人成了儿童的创造者、统治者、监护人和恩人。没有任何人像儿童依赖成人那样完全依赖另一个人。

儿童的工作

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虽然他不能分担成人的工作,但也有自己的困难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造就自我的任务。新生儿软弱无力,不能到处走动,但这个幼小的儿童终将长大成人。如果说成人经过无数智力的磨炼而变得足智多谋,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儿童。

是儿童经过漫长的时间塑造了成人。而一个成人却不能再进行类似的创造性工作。成人与被排除在成人超自然的世界之外的儿童相比,也更加明显地被排除在儿童的世界之外。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儿童的工作是在儿童的心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使人联想起《圣经》中对上帝造人的描述。但人究竟是怎样被造出来的呢?人来自一无所有,他是通过何种创造获得智慧和力量的呢?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儿童身上看到这种惊人创造的所有细节。我们的眼睛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奇迹的发生。

所有在上帝造人时发生的奇迹,都会在每一个新生儿身上再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上帝赋予儿童所要完成的秘密使命。这使儿童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工作者,但他不可能仅靠休息和思考而长大成人。相反,他一直在从事积极的工作,他是通过不断地工作进行创造的。我们还必须记住,儿童的工作环境也正是成人使用和改造的。儿童通过练习得以成长。他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创造性工作。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做练习和运动。儿童在外界的环境中,不断协调自己的运动并且积累自己经历的情感。他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智力。儿童勤奋地学习如何说话,并开始为能够开口说话做出不懈地努力。同时,儿童还不知疲倦地学会了如何站立和到处奔跑。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就像一个认真的学生一样遵循自己的发展计划,这就如同恒星也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一样。事实上,我们可以预测儿童每一个发育阶段的身高状况,儿童的身高也会基本上符合人们的预测。我们还知道儿童在5岁时的智力水平和8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因为儿童遵循大自然为他确定的成长计划,所以我们还可以预测到他10岁时的身高和智力水平。儿童通过不断地努力、积累经验、化解痛苦和成功地战胜考验与困难,使他的各种活动渐渐成熟完善起来。成人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外界环境,但是儿童是自己完善自己的。儿童就像一个为达到目标而不断奔跑的人。因而,一个成人如果想完善自己,也应该像儿童一样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成人与儿童是相互联系的。就儿童的活动领域而言,成人是他们的子孙和依赖者;正如对成人的活动领域而言,儿童是成人的子孙和依赖者一样。成人是一个领域的主人,但在另一个领域中儿童是主人。儿童和成人都是国王,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而已。

两种工作的比较

由于儿童的工作由行动和外界环境中实在的物体构成,因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专门研究。我们通过对儿童工作起因和方式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对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进行比较。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是有限的,因为儿童和成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目的,但是,二者都不直接清楚这个目的,这个目的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生物,甚至是植物,都需要借助外界环境来生存、发展。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能量,它能够通过不断地完善外界环境来不断补充自身的能量,并能持续发挥创造能力。例如,珊瑚虫从海水里提取碳酸钙来筑造保护自己的地方,这是它们活动的特殊目的。但是,在筑造的过程中,这些珊瑚虫还因此建成了陆地。它们并不是想达到这个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的,所以,我们可以抛开建成陆地的问题,来研究珊瑚虫和珊瑚礁。这种情况对所有的生物,尤其是人类来讲,都是一样的。

儿童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长大成人。这表明儿童有一个明确的和可见的最终目的。然而,尽管我们可以从儿童的身体细胞,到他无数工作的每个细节去对他进行研究,都无法从他的活动中观察出他要长大成人这个最终目的。

然而,生物活动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相隔如此遥远,意味着工作要依赖环境。

大自然有时会用最简单的手段来揭示某些秘密。例如,我们可以在昆虫的工作中注意到它们的劳动产品。其中之一是蚕丝,人们把这种带着光泽的线织成贵重的织品。还有一个是蜘蛛的网,它由脆弱的丝组成,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破坏它。但是,丝是由没有发育成熟的蚕生产出来的,而蛛网是成年蜘蛛的产物。这一比较有助于使我们认识到,当我们讲到儿童的工作并把它与成人的工作相比较时,我们所讲的是两种真正的活动,但是这两种活动的目的却截然不同。

对我们来说,了解儿童工作的性质十分重要。当儿童工作时,他并没有怀着某种目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不断地重复一项练习时,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目的。就儿童个人而言,他停止工作也不是因为劳累,因为充满活力是儿童的特征。

这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工作的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差异。儿童并不遵循效益法则而是恰好相反。儿童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却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工作中,并在完成每个细节时运用了所有的潜能。所有外在的目的和行为只是偶然才会有重要性。而在环境和儿童内心生活的完善之间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一个心灵已经得到升华的人不会迷恋于外界的东西,他仅仅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才去利用外界的环境。与这种人相对立的是一种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他们被某些外在的目标所迷住,以至不惜任何代价去追求它们,有时甚至损害健康或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之间的另一个明显差异是,儿童在工作中并不为了获利或寻求帮助。儿童必须靠自己进行工作,他还必须完成工作。没有人能帮儿童挑起代替他成长的重任。儿童也可能加快他的发展速度。正在生长发育的生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按照一个预定的计划发展,既不能延缓也不能加快发展的速度。大自然是严厉的,如果有谁偏离正轨,即反常或“拖延”发展,都会受到惩罚。

儿童所拥有的动力与成人不同。成人总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行动,他为此而发奋努力并做出艰苦的牺牲。但是,如果一个人要完成这个使命,必须得到他曾在童年时期拥有的力量和勇气。

另一方面,儿童对劳累的工作并不感到疲倦。他通过工作得以成长并增加力量。儿童从不要求减轻负担而希望由他自己完成他的使命。他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他所做的工作,因为他必须工作,否则他就会死亡。

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个秘密,他就永远也不可能深入地理解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会在儿童的工作中设置各种障碍,并认为休息对他们的成长会更加有益。成人会为儿童安排好每一件事情而不让他们自己去做。成人对做同一件事能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感兴趣。他们就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敏捷去帮小孩洗手、穿衣,抱着孩子或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到处走动,替孩子整理房间而不让孩子插手。

成人一旦给儿童一定的活动空间时,儿童就会立即叫起来:“我要做这个!”但在我们的学校中,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他们需要的环境,儿童会说:“让我自己做,这会对我有帮助。”这些话显示了他们内在的需要。

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多么深刻的真理啊! 成人必须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儿童,即让儿童能够从事他自己的工作。这不仅表明了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表明了儿童需要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为了让儿童去征服或者享受,而是能帮助儿童完善他们的活动的一种手段。很明显,只有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人才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因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既不同于那些为儿童包办一切事情的想法,也不同于那种让儿童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环境中的观点。

因此,仅仅为儿童准备一些大小适合他们身材的用品是不够的,成人还必须受到训练,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们成长。 pX+JswynS8XZpSOxmzCYaMmtmwBu5L65BplqfmajmC4TccMeo43KdpPOIfEMb6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