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斯坦福经济学/

| 03 |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
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 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你应该开始了解一下经济学家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全球所有高收入社会,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国家,主要是通过市场安排来调节它们的经济,且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影响。让我们更深入地观察各个市场在整体经济里是如何协调合作的。

我们将从一张循环流向图开始,根据家庭和厂商这两个群体之间所经过的三个市场——商品、劳动力与资本——中的商品、劳务与付款流程,来描绘整体经济。

商品市场包含家庭购买的所有商品:食物、衣服、家具、理发服务、计算机、电话服务等等。在商品市场中,产品从生产厂商流向家庭;家庭对这些产品的付款则是流回厂商。用经济学家的术语来说,厂商是产品的供给者,而家庭是产品的需求者。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从家庭(也就是工作者)流向雇用这些人的厂商。举例来说,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 Corporation)约有35万名员工,公司以工资与员工福利的形式付费,流向工人及其家庭。在这个市场里,供需的角色与商品市场颠倒:厂商需要劳工,而家庭供给劳工。

循环流向图

在资本市场里,家庭将金钱作为投资,而成为资本,无论是直接购买股票还是间接把钱存在银行,这些钱又会投资或借给厂商;家庭则收到厂商支付的股利与利息。因此,家庭是资本的供应者,而厂商是需求者(应该注意的是,厂商也可能供应资金,但它们是代表业主或股东投资,也就是说,家庭仍是资本的供给者)。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循环流向图显示这三个循环如何通过家庭与厂商运行,以及这三个市场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的、整合的宏观经济的一部分。稍后我们将研究政府和其他国家如何用这三个市场循环互动,但目前我们先来看家庭与厂商双方,以及它们彼此牵动的三个市场。

三个市场中的第一个是商品市场,其价格从何而来?很多非经济学家在谈到价格时,说价格“太高”或“太低”,其实是把目前的世界和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比,所以你会听到“护士薪资太低”或“汽油价格太高”这样的话。对经济学家来说,这就像说今天的天气太冷或太热。它只告诉你这个人的某种偏好,但没有说明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对非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是关于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承载(value-laden)。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有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当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显然,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不一致。当我们决定一个东西的价格时,谈的是哪一种价值呢?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有关——商品值多少钱,和多少人想要拥有它有关。钻石价格高,是因为相对于钻石的数量,很多人想拥有它,因而得付出高价。水的价格低,是因为相对于可取得的水的数量,人们不愿为它付太多钱。你可以说某人快渴死了,愿意拿钻石换水,但这不是常态。

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曾把愤世嫉俗的人定义成“一个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这句话用来形容经济学家也很贴切——注重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在乎其内在的使用价值。为了像经济学家般思考价格,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你必须排除心中的预设立场。一旦习惯以后,你就能从容地区别价格和价值。你不必思考价格是否“正确”,或它是否准确反映了你的个人价值观。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且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我在前面用到“供给”与“需求”这两个专有名词时,其实不是很严谨,但它们实际上有相当特定的意义。当经济学家谈到商品的需求时,指的是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这个概念可以很简单地用一张图来呈现。商品数量为横轴,价格为纵轴。代表需求的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直觉上,这个模型是有意义的,但实际原因是什么?经济学家提出了两个具体理由。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例如,当橙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用其他饮料或维生素C来取代;汽油价格上涨时,人们就会少开车,或可能共乘一部车,或买一部更省油的车。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你会买较少的东西或是同样的东西少买一点。举例来说,如果你每天早上在上班途中喜欢买一杯特调咖啡,当你最爱的这种饮料涨到一杯100美元时,你可能就无法每天都买,因为你的收入对咖啡的购买力降低了。即使价格只上涨一点,也会迫使你少买或以其他产品取代。

重要的是,当经济学家用到“需求”与“需求量”这两个专有名词时,别将这两个名词搞混了。“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下,人们想得到该商品的特定数量。例如:2009年,大约有1.2亿袋咖啡是以每磅1.15美元的价格售出的。“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的数量是多少。例如:当咖啡价格上涨时,咖啡的需求数量将减少。从这张图来看,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这里出现一个吊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需求波动?答案不是价格,价格会影响的是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当经济学家谈到“需求”变动时,并不是在说一个点向上或向下移动,而是指在同样的总量下,整条需求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我们谈的是在纵轴的每种特定价格下,所对应的需求量变大或变小。什么因素可以造成这样的变动?

·假如社会整体的收入上升,会怎样?如果每个人都更有钱,那么市场上的大部分商品在每种价格下的需求量都会更多。

·假如社会人口激增,会怎样?如果有更多的人需要该商品,则在每种价格下的需求量都会变多。

·口味与潮流有什么影响?某些商品畅销与否,是由社会决定的,例如人们消费更多鸡肉、鱼肉,就会少吃牛肉。在这个例子中,在任一特定价格下,鸡肉和鱼肉的需求量上升,牛肉的需求量下降。也就是说,鸡肉和鱼肉的需求上升,牛肉的需求下降。

·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又会有什么影响?在先前的情境中,如果大多数人认为鸡肉是牛肉的最佳替代品,那么当鸡肉价格上涨时,人们的反应会是少买鸡肉、多买牛肉。反之,如果鸡肉跌价,人们就会买更多鸡肉,以致牛肉的需求下降。

现在来讨论供给。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也许这里头包含了某些直觉,但经济学家试图详述厂商背后的具体理由:首先,当价格上涨时,厂商就会想生产更多商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再来,若价格上涨幅度够大,就会有新厂商决定生产并加入这个市场。

美妙的均衡点

就如“需求”与“需求量”经常被搞混一样,人们对“供给”与“供给量”也有类似困惑。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这里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次是从供给的角度提出的:什么因素会影响供给?答案和上次一样,不是价格。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须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能使得供给如此移动的因素,有哪些例子?

·假如技术改变,会怎样?更便宜的生产方式,可能意味着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可以供给更多数量的产品。

·假如生产受到天气影响,会怎样?这个因素对农业尤其重要。较佳的天气意味着较高的收获量,这表示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商品供给量较多;较差的天气意味着较低的收获量,这表示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商品供给量较少。

·要素价格(input price,或称投入价格)改变,会有什么影响?要素价格是制造商品所投入的成本。如果厂商使用很多油或很多钢来制造产品,当油或钢的价格上涨时,那么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商品供给量将会下降。

现在,我们准备探讨供给与需求如何互动。让我们思考一个基本商品,例如比萨,首先考虑的是低价的情况。在低价时,供给量相对少,因为没有人想生产该商品,但需求量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很多人想以这个低价买很多比萨。当比萨价格上涨一些时,餐厅就会生产更多,供给量会增加;但一旦价格上涨,使得人们较不愿购买,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供给量上升且需求量下降时,在某个点上,比萨的需求量会等于供给量,这个点就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在实务上是什么意思?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那么该商品的供给量将超出需求量,东西将开始滞销;为了清除库存,卖家必须开始降价,直到人们愿意购买。于是,价格开始朝这个均衡点下跌,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就如同一部有效率的机器,没有多余的动作或额外的零件,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也没有多余的产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商品价格落在均衡点下方,那么需求量将超出供给量。此时,人们往往排队抢购该商品。供给者发现此现象,便会开始提高价格,结果导致需求量下降,供给量开始上升,直到这两种数量再次相等,且价格达到均衡点。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多长时间?市场通常多靠近均衡点?市场价格何时或是否会冲过均衡点而需要拉回?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争论。在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市场钟摆开始摆到另一端之前,美国房价明显转向,有好几年时间都在均衡点上方。但长期来看,市场通常会走向均衡。

需求或供给的任何改变(记住,是整条曲线的改变),都将使均衡点发生位移。以牛肉市场为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上升,那么牛肉的需求也会上升,结果就变成市场上新的均衡点会落在较高的价格和销售量上。现在想象相反的情况,假如牛暴发疫情,导致牛肉供给下降,结果均衡点就会落在较低的销售量与较高的价格上。很多经济学入门课程都会探讨上述需求与供给发生位移的结果。

商品与案例或许不同,但基本模式是一样的:考虑需求,考虑供给;从均衡点出发,思考需求或供给位移时会发生什么,思考新的均衡点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价格与数量。供给与需求是一个架构,用来讨论市场如何决定价格和数量,以及这些市场价格与数量为什么会改变。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有经济学的基础了。

在现实世界里,均衡点意味着只有这个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平衡的,但并不表示人们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买家总是会说:“我觉得我买贵了。”而卖家总会说:“居然卖得这么便宜。”有时,买家或卖家会向政府游说,改变某个商品的价格,即使该商品的市场处于或靠近均衡点。在下一章,我们将谈到这么做会产生的后果。

对于供需模型,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们才不会这么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真的,大部分人不会使用这些专有名词,或是在脑海里画曲线图。但只要买家以最低的可能价格寻找他们偏好的东西,把他们的欲望、财务状况以及可能的替代品纳入考虑范围,然后只要厂商调整生产以响应价格的变化,供需模型就会很合理地运作。

在深度的哲学意义上,供给与需求的真相也许不总是可爱的、在道德上吸引人的或令人向往的,但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一种有力且准确的方式,以帮助我们描述和理解价格为什么处在那个水平,以及价格可能上升或下降的理由。供需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世界各地、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以及从铅笔到比萨的各式各样商品的市场。 bJ57/QEySQp+Fo5KUknyj1NJ8lmN2fSHFKR1Kmvg8FIJAh30FPkALzJpCNKvpA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