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堂课
等待往往等于拖延

心理诊断书:

某心理网站为了帮助会员解决一些典型的心理问题,决定近期开办一期心理治疗讲座,于是开始进行报名工作的统计。网站提前三天打出了通知,报名活动将在第三天上午十点结束。可是三天后的上午九点半,报名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演讲现场的座位。于是网站只好早早结束报名时间。就在工作人员收拾东西准备撤退的时候,两个女生好像赶火车一样,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报名。看到报名活动已经结束,其中一个女生满脸懊悔。工作人员很是好奇,问这个女生:“你什么时候看到我们报名通知的?”那女生说:“三天前通知刚发出来我就看到了。”工作人员很不理解:“那你为什么要选择报名时间快结束的时候才来报名呢?”女生回答:“因为不确定来不来,所以就等了等,最后和同事说起,她这才拉着我一起来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脍炙人口的《明日歌》许多人都读过,甚至有的人能够倒背如流,然而,读过归读过,真正理解并践行了歌中真谛的人却极少极少。事实上,这首诗只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一定要学会立即行动,凡事不能靠拖延,否则你失去的只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纠结和迟疑是每个人的天性,“三思而后行”更是古训,所以,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再等等”寻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似乎只要不等待,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会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可真的是这样吗?上文中的两个女生其实已经用她们的切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等待’的后果,或许这件事真的很小,微不足道,然而,它告诉我们的却已经足够多。很多人把等待当成取得正确答案的唯一标准,却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自己的后悔人生。

太多人认为,等待只是获取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再出手,可却不知道在心理学中这种“明智”的选择早就已经被归入到了拖延症中。我们来看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mi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等等再做”的意思。等等再做,听上去不错,但等过之后,真的还有我们能做的吗?真的还需要我们去做吗?

等待让我们失去什么

在很多时候,等待是个褒义词,魏佳庆在《因为爱你》中唱道:“人生各处有各处的美丽,至于等待,你若觉得它美丽,便是真的爱了”,爱没爱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谈,但“等待真的让我们美丽了吗?这个问题却值得商榷。童话是童话,现实是现实,等待见证了爱情的唯美,然而,在现实中,等待给予我们的却只有骨感的唏嘘和懊恼的感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等待让我们错失良机?看看那些暗恋一个人却不敢开口的青年男女吧,他(她)们天天沉浸在等待里,希望上天可以给自己一个完美的恰到好处的机会。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爱的人已经和别人牵手。这样的结局我们还能说等待让我们如此美丽吗?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小试验,实验对象是五个年龄和性别各异的求职者。求职者统一参加了某公司的面试,面试职位前景非常好,而且薪资和福利待遇也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期,求职者对面试结果都充满了期待。面试结束后,公司的面试官却没有宣布最后决定,而是告诉他们:“请等我们的通知。”于是五位求职者便开始进入到等待之中。一周、两周,时间似乎要将他们遗忘。就这样一直过了一个月,面试官再次将他们约到现场。面试官问:“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最让你们感觉痛苦的事是什么?”五个人异口同声的说道:“等待。”

等待,便是如此的磨人。书本上标榜的某些美好,有的时候就像是肥皂泡一般美丽而易碎。对五名满心焦急的求职者而言,等待就像是刮骨钢刀,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其中一位求职者坦言: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等待让他的生活完全陷入了混乱,作息时间失调,疑神疑鬼,理智渐渐的被焦灼代替,原本饱满的信心也一点一点的被蚕食殆尽。一个月,三十天,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并且,等待的时间越长,身心所遭受的折磨就越剧烈,慢慢的,甚至觉着已经到了世界末日,最后,差点儿想要放弃那份一度让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了。

任何等待都是这样,只要你不积极的去行动,被等的人,被等的事物,都会最终成为耐不住等待的一方。所以在生活面前,在自己的人生面前,不要用等待做借口,那样只会最终将等待变成牢笼,然后关上一个失意的自己。

弱者等待机会

有句话叫做:“强者创造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愚者失去机会”。这话一点也不假,可是真正懂得这句话并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

罗宾是研究学院的任职人员,对于新课题他一直纠结不已。这时有人找他写一篇文章,而且给的报酬非常不错,于是罗宾非常高兴的答应了。等到文章交出去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新课题还是没有头绪,这时找他与文章的人再次发出邀请。罗宾再次弃课题而选择了写文章,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三个月时间。

结果可想而知,新课题的项目流产了,他的同事并没有怪他,而是提出合作完成一个新课题的要求。可是罗宾自己却动摇了,他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还能进行新的课题研究,于是一直拖着,迟迟没有答复同事。

半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罗宾偶尔给人家写篇学术文章,剩下的时间却都在考虑之中。直到同事和他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新课题报告,下个月就要进入实行当中了。”这时罗宾才悔不当初,如果自己可以早下决心,与同事一起,或者自己将要弄的新课题报告写出来,现在也许早已经通过了吧。

罗宾的这种心理便是等待式拖延:越等待就没觉得没有信心和时间,越没有时间和信心,也就越不敢开始新的课题。如此周而复始,他最终的结果便是不可能进入到新课题的研究当中去,以至于他一直没有新的课题研究成果。

这时的他已经完陷入到我们常说的“等死模式”当中去了。所谓“等死模式”就是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就被称为“等死模式”。

我们可以算一下罗宾的等待成本:纠结,新课题拿不定主意,直接影响到他工作的开始。而行动成本呢?他给别人写学术文章不过是暂时的,这种东西可能给他他偶尔的愉悦,可却不能让他一直保持这种心情;等到他看到同事的新课题研究时,就会重新开始懊恼与后悔,甚至生不如死。

这样一种等待与行动完全不成比例的过程,无疑会消耗罗宾的心力与体力。当同事把这种对比说给罗宾听的以后,他恍然大悟,于是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工作室。

三个月之后,罗宾非常高兴的找到同事,让他看自己新课题报告通过的通知书。原来,罗宾意识到自己这种消耗的害处之后,很快便开始了自己之前筹划过的课题。没想到新课题非常顺利,上报之后便通过了。

事实证明,解决等待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即行动。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一感觉到等待已经让你向拖延靠拢,你应该做的便是大声地告诉自己:马上行动!发明飞机的莱特就曾经说过:“骑着一辆脚踏车,不是保持平衡向前进,就是翻覆在地。”当你变拖延为马上行动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处境正在发生着等待所看不到的改变。

aw4mhjrd9EdbJWZHT1LzxSnZeHI0l3VYkXuGzs/+ZnRtJmI+4+atAhuQijZBQd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