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不要给心灵划定界限

孤僻是心灵的围墙

在人际交往中,常听人说:“我与××不是一类人,话不投机半句多。”诚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完全思想相同、心灵相通的人,其实也是不存在的。既然有差别,就有“三观”上的差异,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完全的默契与交融,“话不投机”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与人交往时,一遇到与自己”三观“不同的人就拒绝交往,或是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话不投机”的情况就拂袖而去,这样无异于是在给自己的心灵砌上一圈高高的围墙,让心与心之间楚河汉界分得清清楚楚,久而久之,终会孤立无援。

当然,很多人并不承认这一点。在提倡个性的当代社会,很多人理直气壮地将孤僻当作个性,不但意识不到其中的危害,甚至恨不得在自己脸上贴上一张大纸条,上书“我孤僻,我骄傲”几个大字,一次彰显自己的“个性”。

但,这真的是个性吗?还是,人们在为自己的不好意思找借口,将自己的孤僻偷换概念?

林黛玉这个角色相信绝大部分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个《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性格孤僻。林黛玉自幼丧母,家中又无兄弟姐妹,除了忙于公务的父亲,似乎也没有其他人照顾她、关心她、疼爱她。加之体弱多病,她与外界的接触就更加少了。就这样,林黛玉不知不觉长成了一个孤僻的少女,守着自己那点敏感多疑的心思,一边多愁善感地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一边尖刻地抗拒着这个世界。

其实,贾府中不乏真心关爱林黛玉的人,能够与她吟诗作画的也不止贾宝玉一个,甚至比她身世更加可怜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史湘云、妙玉、香菱等人。然而,这些人无一能够走进林黛玉的心里,成为她的知心人。

这是为什么?是他们的才华不够与林黛玉对话?还是他们的真诚不足以打动她?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还是在林黛玉自身,她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的心灵砌上了高不可越的城墙,既拒绝了别人,也围困了她自己。

偌大一个大观园,别人都在欣赏大好春光,她却独自对着一地落花感怀身世,伤心落泪;潇湘馆内,她不走出去与众姐妹吟诗作对,情愿守着药香顾影自怜。她以她的尖酸刻薄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的自尊,以她的体弱多病纵容着她的孤僻,令其他人在怜她之余又觉得她高处不胜寒。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里,即使是贾宝玉,也常常有无法知晓她内心真实想法的时候,两个人只能常常怄气。最终,在贾府众人的策划之下,林黛玉彻底地失去了贾宝玉,孤独地与那个对她来说毫无温度的世界辞别。看上去,是那个世界抛弃了她,但反过来看,何尝不是她抗拒了整个世界?

从林黛玉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孤僻是一道高高的围墙,将自己的心灵与他人的心灵划上分明的界限,将自己的心灵与世隔绝,最终只能与孤独为伴。

打开心门才能活出精彩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传教士在每天早晨路过一条乡间小道的时候,总是与他见到的所有人打招呼,尽管,当时的当地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都不太友好,尤其是一位名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传教士的招呼总是冷脸相向,不予回应。不过,犹太传教士的热情不减,仍旧每天对米勒打招呼,直到有一天,米勒终于脱下帽子,向传教士回应道:“早安!”

几年之后,纳粹党上台了,并打算将这位传教士及村里的人送往集中营。纳粹军官通过向左和向右来把人分成两拨,向左的人是死路一条,向右的人可能还有生还的机会。一位年轻的指挥官站在中间负责将所有的人分配到左右两边的队伍中。传教士战战兢兢地走向指挥官,当他与指挥官四目相会时,不由得脱口而出一句话:“早安,米勒先生!”指挥官几乎是出于本能地轻声回答道:“早安!”然后将指挥棒指向了右边,不动声色地挽救了传道士的性命。

假如,传道士没有之前几年坚持不懈地打招呼,没有敞开心门向每一个人问候,也就无法与米勒相识,更无法将他的心门敲开,那么在生死交界之际,也不会有人对他伸出性命攸关的援手。可见,敞开自己的心,不但能打动别人的心,还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恩惠。

心灵与心灵之间,未必都是热情似火的投入才能让人们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时候,只要人们彼此之间不设防,心与心的界限自然会消融。

内心孤僻的人,往往并非真的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常常畏手畏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感到羞怯害怕。他们害怕将自己的心敞开后,受到嘲笑,受到鄙夷,遭到否定,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选择了关上心门,谨小慎微地守护自己怯懦的内心,为此不得不承受孤独的煎熬。

而敢于打开心门的人,或许会无法避免地受到一些伤害,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来自其他心灵的温度,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友好和关爱,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也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园。

同时,也只有打开心门,才能真诚地去看待别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魅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别人的优点影响,变得更加优秀。

当然,有人会说,一旦打开心门,就无法确保自己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伤害的存在和出现,从来就不以是否打开心门为前提,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那些将自己的心死死地封闭的人就不会受到一丝伤害,恰恰相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例子:那些总是自我封闭的人,在遇到伤害时,会更加缺乏抵御能力,受伤会更重,自我痊愈的能力也更弱。而那些“皮实”的人,常常大大咧咧地敞开自己的心门,在他们心中来来去去的人多了,他们反而在无形中学会了分辨真诚的心灵和阴暗的心灵,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吸引更多真诚的心。即使遇到伤害,他们也会在伤害中学会更加智慧地处理问题,更合理地保护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勇敢。综合来看,他们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多。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的,往往不是如何往别人的心灵上给予慷慨的施舍,而是学会如何打开心门,让自己的心有机会遇见别人的心。因为,只有打开心门,我们才能驱除内心的孤僻,只有打开心门,我们才能活得精彩。 l02xm29OGvb+MnMVeYiyhbA7tGWOpnh4fHVG4/n7JBC+Ea/Vi6X2Wm9sIYH2cH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