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 读

杨汝清(杭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特征与传统。《诗·大序》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简而言之,诗歌是内心思想的抒写和表达。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写道:“诗者,吟咏性情也。”同样强调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无论《诗经》所反映的现实世界风土人情与世道人伦,还是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诗人内心忧愁幽思与胸怀抱负,都不离于“诗言志”的传统。

早期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比如《诗经》“三颂”中所记载的诗文,在宗庙祭祀过程中要通过歌咏的方式并配合庄严肃穆的舞蹈对天地先祖进行赞美。首先,诗与歌密不可分,《尚书·虞书》所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明确了诗歌与声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诗·大序》中还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表达的是思想和性情,这种表达最常见的形式是击节吟哦、一唱三叹;进而是放声歌唱、手舞足蹈。这种形式在后世的文人雅集、诗酒唱和中十分常见,并进而演化出乐工、乐府等专业的人员和机构负责歌舞的创作与表演。这种风气到唐宋以后尤甚。唐代薛用弱在其《集异记》中所记载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之事可见其一斑。直到五代出现了词,元代出现了散曲小令,作为诗歌的延伸,承载了表演与娱乐的功能,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才渐渐疏远了。

中国诗歌既有现实主义的观照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其源头之作便是被合称为“风骚”的《诗经》与《离骚》。

《诗经》中的诗歌历年久远,从西周初年直到春秋中叶;内容从民间的农事劳作到朝廷的燕飨朝会乃至宗庙的祭祀训诫,涵盖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式上既有民歌的嬉笑怒骂、轻松活泼,也有庙堂之乐的文质彬彬、庄重典雅,还有祭祀之乐的中正平和、雍容肃穆。充分展现了诗歌“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开创了“骚体诗”,用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言和奇幻瑰丽的神话以及汪洋恣肆的想象开创了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新天地。

其后的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并行。既有《江南》的清新婉转,《长歌行》的隽永深刻;也有《迢迢牵牛星》的缠绵悱恻,《短歌行》的慷慨悲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更加丰富多彩,北朝民歌如《敕勒歌》《木兰辞》的异域情调为乐府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群星璀璨,各擅胜场。

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辉煌与鼎盛时期,名家不知凡几,名篇不可胜数。诗人中,“李杜”“王孟”“韩柳”“刘白”“高岑”“小李杜”……诸峰并峙;“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豪”“诗雄”……竞逐风流。诗体上,宫体、古风、格律、新乐府,推陈出新。手法上,现实、浪漫、叙事、抒情,各擅胜场。题材上,山水、田园、边塞、闺怨、咏史、咏物、赠别、讽喻……包罗万象。品格上,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各具千秋。风骨上,初唐王、杨、卢、骆“四杰”与陈子昂的激昂豪迈,盛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孟浩然的清旷,中唐韩愈的奇崛险怪、柳宗元的深沉隽永、刘禹锡的豪气豁达、白居易的言近旨远,晚唐李商隐的曲折隐微、杜牧的清醒洞彻,各领风骚。唐人之诗写出了性情,记录了时代,成就了自我,凝固了诗魂。

宋代的诗坛,因为词的辉煌而更加丰富。诗歌的创作上以“苏黄”为代表。苏轼在写景诗的基础上生发出宋代哲理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意蕴无穷;黄庭坚则将“江西诗派”的曲折回旋、出奇制胜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南宋则又出现了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为代表的中兴时期“爱国诗派”,以翁卷为代表的“永嘉诗派”,刘克庄所属的“江湖诗派”,以及以文天祥、郑思肖为代表的宋末遗民的“爱国诗派”。同时,欧阳修、苏轼、柳永、黄庭坚、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人在词的创作上的不遗余力又使得这一始于晚唐五代的新体诗歌迅速繁荣,从而为诗歌的王国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元明清三代,诗歌的正统地位虽然有所衰落,但元代盛行的散曲和小令以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诗坛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明代的诗坛诗派林立,仅全国性诗歌流派就有“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以及晚明的“复社”“几社”。

以顾炎武、黄宗羲、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沈德潜、郑燮、赵翼、龚自珍等为代表的清代诗歌,以前代为鉴,扬长补短,自成一格,对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同时,龚自珍、魏源的爱国精神及承前启后、融通古今开启了以黄遵宪为旗帜的“诗界革命”。

毋庸置疑,古典诗歌在中国的文化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体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中华传统古诗文基础诵读本》诗歌卷参照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参考目录附录一以及高考必考古诗文指导目录中所列“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适当补充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名家名篇,依照教育部确定的中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难易程度,并参照作者年代先后顺序按照“小学编”“初中编”“高中编”的次序予以排定,以期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宏观准确地勾勒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概貌。同时,辅之以当代书法名家的艺术演绎,使读者在体悟诗歌意境之美、炼字之美的同时品味书法气韵之美、字体之美,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2014年4月撰于水木心斋 jjjgJ2qFkzwbhrR6SzzpYdh/lr7QoMoK1h/EBRrR+iiZxJ6D3WOpiIWsRHgRp1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