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天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七年五月

时人对适之先生此诗有评论,《汪长禄先生致胡适的信》中有几段这样的话:

平心而论,旧时代的见解,好端端生在社会一个人,前途何等遥远,责任何等重大,为父母的单希望他做他俩的儿子,固然不对。但是照先生的主张,竟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回账”的主顾,那又未免太“矫枉过正”罢。

大作结尾说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话我倒并不十分反对。但是我以为应该加上一个字,可以这么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单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为什么要加上这一个字呢?因为儿子孝顺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种信条,和那“悌弟”、“信友”、“爱群”等是同样重要的。打个比方,有人昨天看见《每周评论》上先生的大作,也便可以说道:“胡先生教我做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凭父母的孝顺儿子。”久而久之,社会上布满了这种议论,那么任凭父母老病冻饿以至于死,都有可以不去管他了。我也知道先生的本意无非看见旧式家庭过于“束缚驰骤”,急急地要替他调换空气,不知不觉言之太过,那也难怪。

我很盼望先生有空闲的时候,再把那“我的父母”四个字做个题目,细细的想一番。把做儿子的对于父母应该怎样报答的话(我以为一方面做父母的儿子,同时在他方面仍不妨做社会上一个人),也得咏叹几句,“恰如分际”,“彼此兼顾”,那才免得发生许多流弊。

背景钩沉

一个失败的父亲

胡适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多次承认,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还在美国的时候,就让这个小儿子胡思杜在美国留学,儿子“思杜”的名字就是思念他的老师杜威。结果思杜每学期考试都不及格,胡先生回北大当校长,只好把小儿子弄回北京读书,以后就留在大陆,成了“反叛”人物。

很有意思的是,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离开大陆时,其子梅祖彦尚在美国读书,1954年回到大陆,胡先生听了这个消息非常吃惊。梅祖彦先生一直在其父亲留下的北京清华大学从教,后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2003年逝世,享年79岁。

梁启超先生九个儿女,除一个儿子于1932年病逝外,其他几个都于1949年后都留在或者返回大陆,其中三个成了院士。对比之下,他们比胡先生幸福多了。 ryAS2keD14YDUC/jz92tFAWEQRsP7QUbmmiQKL3npHIskNqUoKMbwjcbW8kAD13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