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多也会造成困扰——社会干扰

有时,身边若有别人在场,会使我们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叫作“社会干扰”。

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对社会干扰进行了证明。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降低被试者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者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

有旁人在场时,为什么有时会产生社会助长现象,有时又会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呢?这主要与下列几个因素的影响有关:

一是与活动的性质有关。活动的性质,如果是简单易做的,不需要紧张思维的,那么就易产生社会助长现象。反之,如果是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要深入思考的工作,就容易产生社会干扰现象。这由上述实验可证实。

二是与活动的情境有关。活动中如有重要人物、熟悉人物在场,就可能产生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其一,是为了保护自尊心,希望有良好的表现给他们看;其二,激发了活动的动机,如果过高,则会产生社会干扰现象,如果适中,就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

三是与活动结果的评价有关。一项活动如果事后要进行评价并与奖惩紧密结合,就十分容易产生社会助长或干扰现象。竞赛过强,往往易于产生干扰现象,竞赛适中,则容易产生助长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助长现象的实质是别人在场会使个人感到轻松,有利于个人的活动;而社会干扰现象的实质是由于别人在场会使个人感到拘束,从而使活动受到抑制和干扰。可见,一个人对活动结果评价的意识直接会影响到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产生。

四是与一个人的个人特质有关。有的人喜好安静,不合群,人多时会显得紧张局促,易出现社会干扰;有的人不怕生,俗称“人来疯”,人多时会更善于表现自己,就会出现社会助长。 +t0x712QjVh/iC9p2jA+4Ouy5WKgj03nkZkxBibKrQzdz6Obisqd6AhXsSLVLu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