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

《论语》导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并远及欧洲。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三件大事:传道授业、游说列国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孔子所传的“道”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远古圣君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仁德礼制。孔子所授的“业”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忠孝信义、内省修己等思想修养的内容和方法。

孔子一生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或直接参政,或四处游说,以求“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挽救“礼崩乐坏”的世事。在三十二至六十八岁期间,他曾三度离开鲁国,周游齐、卫、曹、宋、郑、陈、蔡等地。但孔子的主张终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大相径庭,而使其政治抱负难于施展。

直至近七十岁时,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影响巨大。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政策以后,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全书共分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名为后人所起,各篇篇名为首章中的头两个字。每篇上下章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有的采用问答交谈的形式,有的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论语》全文共270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丰富。在治学、为政、修身养性、交友、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见解。

本书遴选了《论语》中120则名句,每则原文后附有个别难解字的注释、参考译文,并对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字、多音字注音,以方便广大读者诵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本书每则名句下方均配有相关内容的书法作品,读者在领悟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可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生动形象,二者相得益彰。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注释】

①说(yuè):同“悦”,内心愉悦之意。

②愠(yùn):怨恨,含怒。不愠,则能克己,能恕人,便是仁的意思。

【参考译文】

孔子说:“凡所学习,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是很可觉得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相亲近、相友善),不是很可觉得快乐吗?我能不因别人的不理解而对他们轻施怨恨,不也是可以称得上君子之人了吗?”

【比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辅义】

近人程树德认为:“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今日所言“学习”,已大失古义。“学”必致躬行,才有实得且为可乐,非仅用口耳谈说。“学”为《论语》第一义,因以起篇。学而时习、亲师重友、仁恕克己,这三义可谓《论语》的三纲,相辅而一贯,总以成君子为期。

【孝弟为仁之本】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

——《论语·学而》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

②弟(tì):通“悌”。子对父母称孝,弟对兄长称悌。悌,敬长逊顺的意思。

③鲜(xiǎn):稀少,不常见。

④与:通“欤”,语气助词,在句末,肯定而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来。《论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参考译文】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常会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如果他不会犯上,却又常来发动变乱,这种人就更不存在了。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仁道也就能顺利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道的根本。”

【辅义】

儒家之道,始于切近,其初不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已。孝弟所含的意义即爱、敬,爱敬就是仁道的两要义,故孝弟为仁之本。爱敬之心虽始于至近,却可推行于至远之地。爱敬之人,于任何事,包括国家大政,都能保持此爱敬之心,所以也绝不会有失爱失敬、犯上作乱的行为发生。可见,儒家之学,乃为有本之学,乃为至简至易之学。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

【注释】

①曾(zēnɡ)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弟子。

②省(xǐnɡ):反省。

③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以三事来反省我自己:替人家做事有不尽心的地方吗?跟朋友交往有不守信的地方吗?所学的东西复习了吗?”

【比类】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辅义】

反省,亦是儒家极重视的功夫。反省,乃对自我之全面的检查,此中含藏了改过迁善之机。故不仅学习为进步的途径,反省尤为进德之法式。曾子三省,即括尽了人的日用常行:为人谋而忠,乃尽职;与朋友交而信,乃尽交;传而时习,乃尽学。处事接人不忘德,人事纷纷不忘学,学而习之,行以至之,省以察之,则人虽求无进,不可得矣。故人能常常反省,方为进学、进德之阶。

【入孝出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为人弟子者,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在外与人打交道应该谦逊,做事谨言慎行,诚实守信,于人要多怀爱心,特别要亲近有德行的人。这些做好了,有余力的话,再来学习文学。”

【辅义】

古人言学,以行为本,以文为后,故孔子言“绘事后素”(《论语·八佾》)。人之欲成学,须兼内外,内则事亲,外则事人,故言孝悌而人道可尽。人道之精神则不离诚信与仁爱,此通德也。学之善者,居必择处,游必亲仁,如是而教化可成。

【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②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释】

①贤贤易色:上贤字作动词,下贤字作名词。贤贤,就是以贤为贤,意即尊贤,犹君君、臣臣的用法。易色,有歧义。易,或者以为轻视,或者以为改换;色,多以色为姿色的意思,有人直接说是对妻子而言。这里取改换好色之心的说法。

②致:舍,拿出,奉献。

【参考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人之心,胜过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务君王能鞠躬尽瘁,跟朋友往来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自谦尚未成学,我也一定称他已经有学了。”

【比类】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辅义】

于古人眼中,事之大者,无过于事君、事父;交之广者,无过于朋友。君者,一国之尊也;父母者,一家之尊也。家不可以无尊,国亦不可以无尊,如是方成纲纪,享有治安。故言德则以忠孝并提,直为天经地义。若朋友,则己之等也。等者不可以无信,故友贵信。此节,子夏言事父母、事君、交友之义务与精神也。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②改。”

——《论语·学而》

【注释】

①重:庄重,端庄。

②惮(dàn):畏惧,害怕。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端庄就没有威严,学习也就轻浮、不能牢固。君子还应恪守忠信,不取法于不如自己的人,犯了错也不要怕改正。”

【辅义】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此义儒道相通。重则有守,学至于有守,始有所成,于是而学固,于是而取得威重。忠信者,乃常德,《论语》几无处不见,后世主诚之说,乃极而论之。于人交往,本不应有迎拒,所谓“泛爱人”是也。然友之义不同,能相磨砺互益者,方可为友,故言“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人应取向上一机,友必择而交焉,无友不如己者。人之为学亲友,所以辅其不足,改其过也,如惮改之,虽学虽友,何益!亦何事于学与友!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能和为贵。先王相传的大道,以此(由礼以致和)为最好最善,凡事无不遵从,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知道以和为贵而求和,却并不以礼来约束,(无礼之和)也是行不通的。”

【比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辅义】

此节将礼的实质和大用,简赅地说出。礼是普遍的规范,无事不有其应当之礼(先秦时之论礼,犹宋明理学家之言理)。礼乃事之文,去其鄙野,导其不及;礼又乃事之节制,去其泰侈已甚,矫正其过。事不及则己不足,事过则犯分。孔子言“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斯乃礼之用,亦即礼之和。礼以为体,和以为用,礼、和相与而成王道之大美。失礼,则和非和;失和,则礼亦非礼矣。明乎此,可达乎礼。 +UtWekuypJ45DMeTHonYeRAK35g7aEMQaaSSn1qgFPenUE4EItrdALlcsZsh8H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