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见秦

【原典】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译文】

我听说:“不知道却随意发表意见,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肯发表意见,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就应该判处死罪;说话不合宜,也应判处死罪。即使如此,我还是将自己听说的全都讲出来,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原典】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 ,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 ,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 ,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 ,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 ,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 ,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 ,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译文】

我听说:天下以赵国为中心,向北连接燕国,向南连接魏国,与楚国连成一体而与齐国巩固关系,纠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打算向西来同强秦作对。我私下里对此觉得好笑。一个国家有三种情形可以导致灭亡,而天下各国都有了,大概就是说的合纵攻秦这种情况吧。我听说:“用混乱的国家去进攻安定的国家将会招致灭亡,用邪恶的国家去进攻正义的国家将会招致灭亡,用倒行逆施的国家去进攻顺乎天理的国家将会招致灭亡。”现在天下各国的国库不充足,粮仓空虚,征发全国百姓,扩军数十百万,其中在将军面前叩头发誓将要在前线决死战斗的不止千人,都说直到战死。然而,真正到了开战的时候,敌人闪亮的刀剑出现在面前,即使斧头、砧板等腰斩的刑具放在后面,时刻准备处决逃兵,他们还是要退却而不能拼死。不是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说要赏的却不发放,说要罚的却不执行,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拼死战斗。如今秦国颁布法令而严格地施行赏罚,有功无功完全依照事实来定。百姓自从脱离父母怀抱,生平还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脚赤膊,迎着利刃,赴汤蹈火,在阵前血战而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拼死战斗,这是因为他们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一个人奋力作战,可以抵得上十个敌人;一百个人奋力作战,可以抵得上一千个敌人;一千个人奋力作战,可以抵得上一万个敌人;一万个人奋力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国领土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精锐军队有几十上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着这些来攻取天下,天下无须费力就可兼并占有。因此秦国打仗没有不获胜的,攻城没有不占取的,阻挡他们的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开拓了几千里的疆土,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但是士兵疲惫,百姓困乏,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四周邻近的诸侯都不归服,霸王的功名无法建立,这中间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因为秦国谋臣都没有尽忠。

【原典】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 ,足以为限;长城巨防 ,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 ,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译文】

我冒昧地述说以下的事实:从前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打败了宋国,西面迫使秦国顺服,北面击败燕国,在中部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则胜,攻则取,号令天下。齐国境内的济水、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长城、防门,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但在后来由于一次战斗失利便几近灭亡了。从这种情况来看,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砍树不要留根,做事不要接近祸害,祸害就不会发生。”从前,秦、楚两国的军队作战,秦军打破楚军,攻取了郢都,占领洞庭湖、五湖、江南一带,楚国的国君和群臣都逃跑了,在东面的陈城苟且设防。当此之时,如果带领军队追歼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占领楚国,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全部归我所有,楚国的土地就能够全部归我所用,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两国,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三国。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可使四方的诸侯齐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楚人讲和,让楚人可以收复失去的领土,聚集逃散的百姓,重立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宗庙,让他们统率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是已经失去了一次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天下各国又相互勾结驻兵于魏国的华阳城境内,大王下令将他们击败了,兵临大梁城下。只要将大梁包围数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领魏国;占领魏国,楚、赵两国联合抗击秦国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楚、赵两国联合抗击秦国的意图无法实现,赵国就危险了;赵国危险,楚国就会犹豫不决。大王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可使四方的诸侯齐来朝拜。然而秦国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魏人讲和,使魏国回过头来收复已经失去的领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宗庙,让他们统帅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先前穰侯治理秦国时,想用秦国一个国家的兵力来成就两个国家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称霸称王的功名不能成就,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

【原典】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 ,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 ,以争韩上党 。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管山东河间 ,引军而去,西攻修武 ,逾羊肠 ,降代、上党 。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 ,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李下 ,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以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译文】

赵国是地处神州中央的国家,是工、商游食之民居住的地方,国内百姓轻率而难以使用。赵国的法令制度还没有确立,赏罚不分明,地势不利于防守,不能使下面的百姓竭心尽力。它本就处在亡国的形势之下,却又不体恤百姓,将全部的士兵、百姓都征调驻扎在长平城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下令击败他们,攻取了赵国的武安城。在这个时候,赵国君臣上下不能团结一致,贵族与平民之间相互不能信任。这样邯郸就会失守。秦军攻取邯郸,包抄崤山以东、黄河与永定河之间的地域,再率领军队离开那里,向西攻打修武城,越过要塞羊肠,降服代、上党两郡。代郡四十六县,上党郡七十县,不用一兵一甲,不辛苦一个士民,这些都归秦国所有了。代、上党两郡不经战斗而全归秦国所有,东阳、滹沱河外的地区未经战斗就全归齐国所有了,中山、滹沱河以北的地区不经战斗就全归燕国所有了。这样一来,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韩国就灭亡了;韩国灭亡,楚、魏两国就不能独自存在;楚、魏两国不能独自存在,就是一举而摧毁了韩国、破坏了魏国,同时又挟制了楚国,向东面因此而削弱了齐、燕两国;打开白马渡口来淹魏国,这是一举而消灭韩、赵、魏三国,和它们合纵的盟国也遭到了失败。大王本可安闲地等待着,天下诸侯一个个都跟着臣服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了。然而秦国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不这样做,他们率领军队撤退,又和赵人讲和。凭大王的英明,秦国军队的强大,舍弃大王的霸业,土地居然还没有得到,还被即将灭亡的赵国欺骗,这是谋臣的笨拙所致。再说赵国应当灭亡而未能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未能称霸,天下一定依此估测到秦国谋臣的笨拙,这是其一。接着秦国又征调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郸,不但没能攻下,还丢掉盔甲、兵器,战栗地退却,天下一定依此估测到秦国武力不强,这是其二。于是秦国的军队又被带了回来,在李下一带会合,大王又派来了援军,参与战斗而不能打败敌人,又不能撤回,军队疲困而退兵,天下一定依此估测到秦国的实力,这是其三。内部估测到我国的谋臣,外部耗尽了我国的兵力。由此,我认为崤山以东六国的合纵,差不多没有什么困难了。在国内,士兵困顿,百姓疲弊,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在国外,天下各相国互勾结的意愿更坚固了。希望大王切实考虑一下上述形势。

【原典】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 ,右饮于洹溪 ,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 ,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戒也。

【译文】

况且我还听说:“畏惧戒备,一天比一天谨慎,如能谨慎地遵循治理的原则,那么就能够占有天下了。”凭什么知道会这样呢?过去殷纣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饮淇水,右饮洹水,淇水因此而干枯了,洹水因此而断流了,用如此浩大的阵容来和周武王作战。武王率领穿着为周文王服丧的白色铠甲的士兵三千人,开战一天,就灭掉了殷纣的国家,活捉了纣王本人,占有了他的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天下没有谁同情他。智伯统率智氏、韩氏、魏氏三国大军攻打位于晋阳城的赵襄子,决开晋水河堤来淹灌晋阳城达三个月之久,城快要攻破了,襄子通过卜筮占卦来推测利害吉凶,看哪一家军队可以投降。然后派出他的臣子张孟谈。这时,张孟谈偷偷溜出了晋阳城,使韩魏背弃了智伯的三家盟约。赵氏争取到韩氏、魏氏两家的军队来一同反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恢复了襄子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威名远扬精锐部队有几十上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凭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就可以兼并而占有了。我冒着死罪盼望能够拜见大王,论说用来破坏天下合纵,攻取赵国,灭掉韩国,使楚、魏两国前来臣服,让齐、燕两国前来投靠,进而成就霸王的名声、叫四周的诸侯向秦朝拜的策略。大王果真听取我的策略,采取了这一行动而崤山以东六国的合纵联盟不能破坏,赵国不能攻取,韩国不能灭亡,楚、魏两国不能臣服,齐、燕两国不来投靠,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周的诸侯不来朝拜的话,大王杀了我向全国巡行示众,以此作为替大王出谋划策而不能尽忠之人的儆戒。 XE2ZEcXL8CaPKdZVwTxk3sHVH3dW3NPX/54ldDOCpXlkv5DjZOelAQgHf9Jbrv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